备战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5398890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94.42KB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有答案
备战2021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
现代文阅读训练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
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
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
“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
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
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
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
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
《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
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
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
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
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
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
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
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
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
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
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
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 )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
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2)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3.有人说:
“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B )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分析错误,意在说明有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
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
(2)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示例:
李白。
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乡,还足“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诗人”就是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人介绍。
3.有人说:
“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示例
(1):
同意。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
“诗”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
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
示例
(2):
不同意:
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这个“美”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
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
知识也可以让找们活得“美”。
“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示例(3):
需要辩证地看待。
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
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越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
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
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
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
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光”,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
徜徉于1:
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
”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
请作解释。
2.文章开头问: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3.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
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
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
时光 如是 世相 人心
链接材料:
【甲】 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 《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参考答案
1.“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
请作解释。
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敦煌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介绍的内容分析作答。
本题可结合文章“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这些语句来概括作答。
2.文章开头问: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段落介绍的内容依次概括即可。
文章从“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写起,谈论敦煌的艺术的内容,由此谈论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起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谈论起中西方文明的对话,谈论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重点结合“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和最后段中的“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的内容概括作答。
3.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
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
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链接材料:
【甲】 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 《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示例:
我会在“如是”展区看到《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图将张骞出使西域附会成传播佛教的故事,“如是”展区是从宗教的角度展示敦煌文化的;在“世相”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图》,这是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众多,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相”展区的内容与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等有关。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光’,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这段文字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图表现的张骞出使西域加以附会演绎成传播佛教的故事,所以应该在“如是”展区看到。
《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以应该在“世相”展区看到。
据此作答。
《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
1.下列对图表数据及相关文字的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微信有声推送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B.超四成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不够多。
C.0-8周岁儿童家长,大部分有陪读行为。
D.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2016年多于2015年。
2.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3.《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从图表信息看,“阅读”的词义可以有什么变化?
4.有人说:
“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你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下列对图表数据及相关文字的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
A.微信有声推送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B.超四成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不够多。
C.0-8周岁儿童家长,大部分有陪读行为。
D.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2016年多于2015年。
2.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示例:
①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大体呈小幅上升趋势;②国民手机阅读率快速增长;③国民的阅读形式很丰富;④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具有生命力;⑤手机阅读成为除纸质图书阅读之外的主要阅读形式。
(答出两点即可)
3.《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从图表信息看,“阅读”的词义可以有什么变化?
阅读的对象,扩展为书报和有声读物,甚至图表也可以阅读;阅读的方式,除了看,还可以听。
[或:
看(书报等)、听(有声读物)并领会其内容。
](意思相近即可)
4.有人说:
“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你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示例一: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图表中显示,手机阅读等阅读形式的比例已逼近纸质图书阅读;近四五年手机阅读率又快速增长,手机阅读等已成普遍现象。
从调查分析与日常所见看,纸质媒体的没落似乎不可避免。
示例二:
这种说法不成立。
从《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调查表分析,传统的纸质阅读比例仍然超过一半,说明纸质阅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很重视纸质阅读。
纸媒怎么可能没落,更谈何“已成定局”?
示例三: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说纸质媒体没落“已成定局”未免绝对。
手机阅读率是在快速增长,多种电子阅读形式所占的比例也将逼近纸质阅读,但是纸质阅读依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所以说,非纸质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同存在,才是科学的说法。
(意思相近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 有答案 备战 中考 语文 精选 考点 现代文 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