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教案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4629726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0.46KB
五年级下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教案反思.docx
《五年级下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教案反思.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教案反思
第六单元统计
《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导入新课
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学生回忆)指出:
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众数)
(二)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什么叫众数?
2.众数和平均数、中位数有什么关系?
3.众数在统计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教材,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三)(投影)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教材122页—123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什么叫众数?
众数有什么作用?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探效果。
(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强调:
(1)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三、质疑再探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
预设:
1.学习本节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我们学习的统计中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还有什么数?
四、运用拓展
(一)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补充练习。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
1.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2。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板书设计
众数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
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
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教学实施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充和总结。
在例题教学中,我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想象,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3、在众数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有关奥运会的信息,目的在于再一次给学生创造一个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机会。
通过射击比赛的案例,当平均数相同时,启发学生去寻找其他的统计量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三个统计量的意义,解决了众数的应用,还及时渗透给学生众数的缺点——不唯一性、也可能没有。
让学生体会到了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
这节课下来,我已经感受到孩子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想象力的丰富。
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设了数学。
数学是人类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众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5、6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众数?
2.众数的作用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众数,也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众数,这一节我们将继续对众数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众数练习课)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每组数据中都有众数吗?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教材,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1.请你独立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
请你计算出教材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中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为什么?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探效果。
(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强调:
五
(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
而五
(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三、质疑再探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
预设:
学习众数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四、运用拓展
(一)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补充练习。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投影出示)
1.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2.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
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年9月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
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
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
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板书设计
众数练习课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到了平时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因为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课堂的应辨能力及课堂评价等细节问题就可以看出一位教师平时的素质,这不是一下就可以改变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我在这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就不够到位,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艺术。
例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而理解概括出众数的概念,我就没有给予表扬性的评价,在练习中也缺少评价。
而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要有趣味性,激励性,还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还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导入
(课件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
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
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师说明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由此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2.怎样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教材,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1.请你完成127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2.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3。
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二、解疑合探
检查自探效果。
1.检查自探效果。
(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强调:
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三、质疑再探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
预设:
1.还有其它的统计图吗?
2.学习统计图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四、运用拓展
(一)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补充练习。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2.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
即:
描点,标数,连线。
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
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
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
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
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
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
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投影,天平。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
这是什么?
(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
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
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出示钙片,提出问题:
这里有3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板书课题)找次品
3.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怎样才能找到次品?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教材,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4.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
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1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
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怎么找?
可能出观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3)分成几份?
每份数量是多少?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二、解疑合探
检查自探效果。
1.检查自探效果。
(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强调:
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
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方法:
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
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
老师小结:
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
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三、质疑再探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
预设:
学习本节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四、运用拓展
(一)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补充练习。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
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
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板书设计
找次品
例1:
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方法很多天平最快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我在设计板书时,进行了简化。
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
但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很清楚、易懂。
究竟什么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还值得探讨。
3、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学生说不明白,甚至所说的别人听不懂。
《找次品的最佳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135页的例2、做一做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投影,天平。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的方法,我们知道找到次品有很多的方法,如果我们用天平,找次品就快些。
即使我们用天平,也有很多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学习怎样使用天平,用最快的方法找到次品。
(板书课题)找次品的最佳方法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怎样使用天平,才能最快的找到次品?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教材,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3。
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1)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4)10个零件呢?
52个零件呢?
二、解疑合探
检查自探效果。
1.检查自探效果。
(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强调:
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重点: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引导学生阐述:
分成几份?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小结:
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
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
(平均分成3份,即4,4,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三、质疑再探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
预设:
学习本节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四、运用拓展
(一)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补充练习。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
1.有7瓶药片,其中1瓶中少2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有15盒巧克力派,其中1盒中少3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3.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第六 七八 单元 教案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