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docx
- 文档编号:16708707
- 上传时间:2023-07-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412.14KB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安康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改革模式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类”教学
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胡崇惠
二0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类”教学
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胡崇惠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教学活动的实践是千姿百态的,丰富多采的,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有科学性、规定性的一面,因此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有可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从教学实践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有效的一类教学活动的样式。
实际上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某种教学模式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
一.《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和历程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教学模式的形成基本有两种途径,或者说有两种构成逻辑。
一种是归纳式,即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逐步归纳出来的。
另一种途径是演绎式。
学者专家们根据一定的认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程序和结构,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验证,形成教学模式。
我县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形成经历了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论研究),由县级层面——校级层面(实践验证)。
2003年新课程在我县全面启动,2006年在全县贯彻落实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经过三年时间,大量“观课议课”研讨,总结提炼出《小学数学“分类”课堂教学模式》。
2009年我们借“阳光师训”平台,选派一批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按照此模式在全县进行示范教学,在全县推广。
2012年开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既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教的层面),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数学发展(学的层面),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学会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
同时还对数学课程的内涵、本质、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表达,因而,本项研究对于全面推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经过进一步实验,不断修改完善,得出了较为完备的《小学数学“分类”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分类”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应用四大领域。
在这四大领域内容的教学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按照不同类型课的特点,总结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分类”教学模式。
1.一般模式。
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以利于引起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依托人教版教材的上述优势,我们通过研究,概括和描模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即: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做好前测:
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
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
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一些?
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中,利用人教版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设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数与代数”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人教版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特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就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3.“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观察积累——操作发现——运用拓展
观察积累。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道可感的桥梁;
(2)激发兴趣,通过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积累表象,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形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为后面概念的形成或规律的发现作铺垫。
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操作发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实物或教具等),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会学习的乐趣。
运用拓展。
主要是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并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A.形成技能B.发展思维
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
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以上三个阶段之中。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
4.“统计与概率”教学模。
引发需求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产生收集数据和统计的需要,体验学习活动等学习兴趣。
为一节课的高效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思想准备。
操作探究(经历过程,优化方法)
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统计、游戏等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
选择统计主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从而在感受、体验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逐步建立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应用拓展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统计对象以外,还引导学生对学校班级、各班人数、天气等现实生活进行统计,指导通过观察、看电视报纸、询问等途径获取信息,督促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最后汇总信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结延伸
可以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方法等。
延伸的方向可以是后续的学习内容,可以是相关的知识介绍等。
5.“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延伸
课前准备
先要确定好探究主题。
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
同时要做好课前调查或课前制作,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或进行课前制作。
根据教材特点,低年级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中年级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研究新问题。
课中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制订活动方案,参与实践,自主体验、合作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验证、观察应用、写数学日记以及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区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简介。
1.旬阳县城关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教学模式探索》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划分层次,并相应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的实施策略,“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合作探究更有实效,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
实施策略:
①学生分层,建构合作小组;②备课分层,明确教学方向;③授课分层,优化教学过程;
④作业分层,提高训练效度;⑤评价分层,促进学生发展。
2.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实施‘一标四化’打造高效课堂》
按照“聚焦课堂,改进实践,促进发展”的总思路,将研修的焦点逐步聚焦到“教学目标”上,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这一主题,通过“策划与准备—实施与反思—梳理与提升—竞赛与展示”四个步骤,运用“三课两反思”的课例研究方式和“2+2”评课模式(即重点找出本专题方面的两项突出的优点和两项值得讨论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研修实践,构建了“目标先导”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目标先导’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划分为四个环节—“定标—明标—落标—测标”,其对应的策略是“内容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练习化,练习多样化”,简称“一标四化”。
“一标四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向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操作性强。
实践证明,“一标四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旬阳县神河镇中心学校、蜀河镇中心学校
从2012年开始分别在全镇学习推广
“边学边交,自主领悟”课堂教学模式
“边学边交,自主领悟”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导、交、悟、用”为环节,以“三导、三交、三悟、三用”为步骤,以“四环三步”为操作要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强化学生的交流探究和自主领悟,使学生在教师边引导边交流、边交流边探究、边探究边领悟中完成新知的建构,并在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拓展应用中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基本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4.旬阳县仁河口镇中心学校
结合本镇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积极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认真总结本校老师在实践中所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三段六环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骨干探索—初步建模—两年成型—四年完善
三个阶段是:
导入自学、探究展示、提升检测。
六个环节是:
激趣导入、目标展示、自主构建、
交流展示、重点探究(拓展延伸)、训练提高。
“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
课堂的核心是:
激发兴趣、达成目标、养成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训练技能、领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生态课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背景 小学 数学 分类 教学 模式 构建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