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整治经济学.docx
- 文档编号:15163046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5.93KB
马克思整治经济学.docx
《马克思整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整治经济学.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整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财课本)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东西.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经济运动过程.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具体体现在经济运动的各个环节上.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说明生产关系内在的一般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政治经济学既然以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任务就必然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除了个别的在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外,经济规律都是历史的规律.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即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为,即是通常所说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较快地实现预定的目标.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一般经济规律.第二类:
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这些社会形态里都存在并发生作用.这种在某几个社会形态里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一般称为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类:
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就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而按劳分配规律就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作用.这种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称为特有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它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它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不同阶级必然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把阶级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起来,这是由于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因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受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的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完全一致,所以,它能够始终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性.因为既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就具有科学的内在品质,即科学总是发展中的科学,科学的本性就是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把它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来看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要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情况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当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条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劳动价值论.(3)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既然是一门科学,那么就不能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作为行动的指南.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抽象法.我们在研究,认识经济问题时,切忌只看表面现象.因为事物的现象和它的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只看现象,就不能把握住它的本质,从而把我们的认识引上歧途.
1
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事物的运动是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谓逻辑方法,就是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和逻辑联系,从简单的,抽象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为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以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所谓历史方法,就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的进程来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所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曾经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二)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三)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四)能够使我们学会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五)对于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这主要表现在:
①任何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而不是商品.②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③有些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的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互相矛盾的,即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这主要表现在: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③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一旦交换失败,就意味着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也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特殊形式,同价值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支出的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并加以科学论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三,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从质的规定性讲,它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的规定性讲,它是由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又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2
要考察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必须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那么他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会得到完全的补偿;如果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商品也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那么他生产这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那么他的劳动不仅能全部得到补偿,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是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在商品交换中,不仅要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而且也要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可能成为简单劳动.整个社会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标准会不断提高.(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各种自然条件等.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四,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同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是由商品生产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商品生产者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直接私人劳动的产品,是否在品种和数量上符合社会需要,只有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之后,他的私人劳动才被社会承认.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第二节货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而商品也就具有二重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体本身的物质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研究价值形式及其发展,是为了说明价值以及价值量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是为了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但这种简单的价值形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一般的本质规定.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分工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增多了.这样,交换的范围扩大了,交换已经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经常的行为了,从而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
3
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三)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为以一般等价物做媒介的商品交换所代替,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四)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比较,并无本质变化,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贵金属黄金或白银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由此可见,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商品,它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货币商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一系列内在矛盾外在化了.内在于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简单价值形式中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现在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整个商品世界划分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另一极是货币.从而一切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它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货币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五,货币流通规律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有规律的.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三个:
①待实现的商品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金属货币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下降或上升.当金属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需要量时,一部分货币就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手段;反之,货币则自动进入流通.
(二)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意味着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或象征的社会劳动就会变小,即发生货币贬值.在货币贬值的条件下,同样价值的商品,其价格会表现为更多的货币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往往利用通货膨胀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降低工人实际工资的手段.如果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可能有一部分商品因缺少流通手段而不能流通,从而导致通货不足,货币升值,进而引起物价持续下跌.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近几年来,威胁世界经济的最主要风险已经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第三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在货币出现以后,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每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都是完全一致的.在实际的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一致反而是偶然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才是经常的.这是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便争相购买,而销售者待价而沽,这必然会使价格上涨到价值以上;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生产者竞相求售,价格便随之下跌到其价值以下.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
4
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①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而进行的;②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③从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的涨落来看,无论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由此可见,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如下作用:
(一)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第四节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与发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①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总体工人创造价值.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和交易过程中的劳动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一样,都是社会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③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是不完全等同的:
在质上,只有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财富来;而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在量上,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
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应具有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和建设实践的要求.一,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在丰富劳动内涵的基础上,扩展生产劳动的外延,把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劳动都确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非物质生产领域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发达,因此他主要以物质生产领域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为研究对象,而把非物质生产领域及其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舍象掉了.另一方面,虽然马克思也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只要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但是,由于当时非物质生产劳动大多数并不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但在数量上与物质部门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也舍掉了.随着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非物质生产领域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规模愈来愈大,生产劳动的领域也相应扩大.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及联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或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在联合劳动的条件下,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操作工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各种辅助工人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的劳动属于生产劳动,远离第一线的科室人员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在车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各种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概念大大扩展了.并且,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分工逐渐外部化,导致生产的迂回线路拉长,劳动形式从个体形式转化为社会形式,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随之扩大,出现从个体的局部劳动向企业内部总体工人,再向社会总体劳动的发展趋势.从社会总体劳动看,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和交易过程中的劳动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一样,都是社会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定义为社会总体劳动,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迂回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二,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价值的存在形式与商品的物的实在性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凝结在社会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当中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这种劳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②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在里面;③这种劳动的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④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根据这四条标准,知识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都能创造价值,知识产品和服务产品都具有价值.在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了价值.仅从物质产品的角度来划分生产劳动,而把从事知识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劳动以及管理劳动等排除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外,并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的要求.随着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强化,我们不可能再把上述这些劳动继续置于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之外了.
(一)知识劳动创造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是现代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知识劳动是社会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的知识产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知识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就是它的使用价值;知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实体;知识产品的价格就是交换价值.高智力性知识劳动是一种高熟练,高强度的劳动,它可以创造价值,在特定社会形式下,还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并体现为创新知识产品的高价值.
(二)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服务劳动领域的外延,大体包括整个第三产业中除知识劳动以外的各个部门.服务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在提供特殊形态使用价值时所耗费的体力,脑力也可以形成价值.马克思使用的"物化"概念本质是"对象化",劳动"物化"指的商品生产中的抽象人类劳动这一商品关系的"对象化",体现于作为使用价值的一个劳动生产"物"或"对象"之中,并表现为这一个"物"或"对象"所拥有的价值规定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价值增值功能.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满足各种类社会需要的多品类商品体的属性都是使用价值.(三)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管理人员也是社会总体劳动工人的一部分,管理劳动是社会总体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体劳动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一般形式.管理劳动实际上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劳动,因此,管理者仍属于劳动者;只是他的劳动比一般劳动者的劳动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复杂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当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时,这种劳动是增加产品价值的劳动.在现代生产中,管理劳动和其他生产劳动一样,是生产过程的劳动要素,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工人的劳动一起形成新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能够把分散的劳动者组织起来从事集体劳动,显然,管理劳动比个体劳动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也更有效率.三,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可见,上述两种流通公式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在交换中的顺序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的顺序是先买后卖.准确的资本流通公式应是:
G—W—G′.其中G′=G+△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加上一个增殖的货币额△G.马克思把这个增殖的货币额叫做剩余价值.于是,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当做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4)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因为只有在流通
6
中才能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劳动力的特殊就在于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一个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劳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整治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