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4133593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638.76KB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资料.docx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资料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一、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莓,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A。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护自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三、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4、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C。
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D。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的的使用
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七、帽子的使用
1、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5、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一、隔离原则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3)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1、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参见附录E。
2、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参见附录F。
3、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常见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隔离要求,参见附录C。
六、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
1、患者的隔离
(1)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3)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
(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2、医务人员防护
(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2)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
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
七、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
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浴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离开清洁区: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3、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4、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5、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7、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8、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标准预防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不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分级防护
(一)一级预防: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3、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二)二级预防:
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留观室、隔离区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进入隔离区和专门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三)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护人员。
除二级放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口罩的佩戴方法
A.1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A.1.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如图A.l。
A.1.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宣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A.1.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A.2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A.2.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如图A.2。
A.2.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如图A.3。
A.2.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如图A.4。
A.2.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如图A.5。
A.2.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如图A.6。
A.3注意事项
A.3.1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A.3.2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A.3.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A.3.4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A.2.5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A.4摘口罩方法
A.4.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A.4.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如图A.7。
A.4.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A.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
B.1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自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如图B.1,
B.2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B.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戴脱办法
C.1戴无菌手套方法
C.1.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如图C.1。
C.1.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如图C.2。
C.1.3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如图C.3、C.4。
C.2脱手套的方法
C.2.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5。
C.2.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6。
C.2.3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C.7。
C.3注意事项
C.3.1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C.3.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C.3.3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C.3.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
D.1隔离衣穿脱方法
D.1.1穿隔离衣方法
D.1.1.1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如图D.1,
D.1.1.2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面部,如图D.2,
D.1.1.3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如图D.3。
D.1.1.4再扎好袖口,如图D.4,
D.1.1.5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如图D.5,
D.1.1.6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如图D.6,
D.1.1.7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如图D.7。
D.1.1.8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如图D.8。
D.1.1.9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如图D.9,
D.1.2脱隔离衣方法
D.1.2.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如图D.10。
D.1.2.2解开袖带,塞人袖拌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如图D.ll。
D.1.2.3解开颈后带子,如图D.12,
D.1.2.4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如图D.13,
D.1.2.5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侧袖子,如图D.14
D.1.2.6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如图D.15。
D.1.2.7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
D.1.2.8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入回收袋中,如图D.16。
D.2防护服穿脱方法
D.2.1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D.2.2脱防护服
D.2.2.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图D.17)。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图D.18)。
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图D.19)。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图D.20、图D.21)。
D.2.2.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图D.22)。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图0.23、图D.24);由上向下边脱边卷(图D.25),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图D.26)
。
D.3注意事项
D.3.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D.3.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D.3.3隔离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换的穿脱方法
D.3.3.1穿法同D.1.1。
D.3.3.2脱法按D.1.2.1和D.1.2.2的操作后,消毒双手,解开颈后带子,双手持带将隔离衣从胸前向下拉。
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
左手握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脱下右袖,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疾病名称
传染源
传播途径
隔离预防
空气
飞沫
接触
生物媒介
口罩
帽子
手套
防护镜
隔离衣
防护服
鞋套
病毒性肝炎
甲型、戊型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
+
±
±
+
+
乙型、丙型、丁性
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
±
±
麻疹
麻疹患者
+
++
+
+
+
+
+
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
+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苍蝇、蟑螂
+
+
+
+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猫、猪、狗、家兔
++
+
+
+
+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
+
+
+
+
±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
猩红热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
白喉
患者、恢复期或健康带菌者
++
+
+
+
+
+
百日咳
患者
+
+
+
±
+
流行性脑膜炎髓膜炎
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
++
+
+
+
+
±
+
鼠疫
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
++
+
鼠蚤
+
+
+
±
+
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
+
鼠蚤
±
±
+
±
+
炭疽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患者
+
+
+
+
+
±
+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
+
+
肺结核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
+
++
+
+
+
±
+
疾病名称
传染源
传播途径
隔离预防
空气
飞沫
接触
生物媒介
口罩
帽子
手套
防护镜
隔离衣
防护服
鞋套
SARS
患者
++
+
+
+
+
±
+
+
HIV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
手足口病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
+
+
±
+
梅毒
梅毒螺旋体感染者
●
+
+
淋病
淋球菌感染者
■
+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
+
+
+
+
±
+
+
注1:
在传播途径一列中,“+”: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
主要传播途径。
注2:
在隔离预防一列中,“+”:
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
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二传播;“■”:
为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疾病名称
潜伏期(d)
隔离时间
密切接触者观察
常见
最短~最长
病毒性肝炎
甲型
30
15~4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甲、戊型,急性乙、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6周
乙型
70
30~180
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DNA、HCVRNA、HDVRNA转阴
丙型
8周
2周~26周
丁型
6周~12周
3周~12周
戊型
40
15~7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麻疹
10
6~21
自发病日起至出疹后5d,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诊后lOd
医学观察21d
流行性腮腺炎
14~21
8~30
自发病日起至腮腺消肿为止
医学观察21d
脊髓灰质炎
5~14
3~35
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
医学观察20d
流行性出血热
7~14
4~46
至症状消失
——
狂犬病
1月—3月
5d~19年
至症状消失
——
伤寒
7~14
3~60
体温正常后15d或症状消失后5d、lOd便培养2次阴性
医学观察21d
副伤寒
8~10
2~15
细菌性痢疾
1~4
数h~7d
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医学观察7d
霍乱
1~3
数h~7d
症状消失后6d并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医学观察5d.便培养3次阴性并服药预防
猩红热
2~5
1~7
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d,且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医学观察7d
白喉
2~4
1~7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d
医学观察7d
百日咳
7~10
2~21
自发病起40d或痉咳后30d
医学观察21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3
1~10
症状消失后3d,不少于病后7d
医学观察7d
鼠疫
肺鼠疫
1~3
数h~12d
症状消失后痰培养6次阴性
接触者医学观察9d,预防接种者观察12d
腺鼠疫
2~5
1~8
淋巴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
炭疽
1~5
0.5~14
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
医学观察8d~12d
流行性感冒
1~3
数h~4d
体温正常2d或病后7d
医学观察4d
肺结核
14~70
隐性感染可持续终生
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培养结核菌阴性
医学观察70d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疾病名称
潜伏期(d)
隔离时间
密切接触者观察
常见
最短~最长
SARS
4~5
2~f4
症状消失后5d~7d
医学观察14d
HIV
2d~l0年
数月~l5年
终生采取血液隔离
医学观察6个月
手足口病
2~7
治愈
医学观察7d
梅毒
2d~3周
10~90
完全治愈
医学观察90d,90d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索治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务人员 防护用品 使用 隔离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