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9574776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02.29KB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0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解析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背一背】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使苏维埃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内忧外患)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的敌人(直接);巩固苏维埃政权(根本)。
(即“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3、实施: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的经济措
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内容:
①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
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商业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
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5、特点(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6、评价:
(1)性质:
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2)积极作用: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消极作用:
①忽视了农民利益和人民正常生活需要,战后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②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把它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目的: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根本)。
3、实施:
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4、内容
①农业方面: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
改变对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方面: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5、特点(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评价
(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2)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使俄国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方针的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开始:
1926年,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4)过程:
①1926年—1928年,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②1928年—1933年,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③1933年—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
①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开始从一个农业国变
成工业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②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经验教训:
①经验:
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等;
②教训(问题):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局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农业集体化:
(1)目的:
为了解决工业化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方针的提出: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3)开始:
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4)完成及意义: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当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业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选,但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①经济上:
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
(重点)
②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③思想上: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②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①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
失去活力;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①农业方面:
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方面: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③政治改革: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3)评价:
①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消极: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重点在工业方面)
(1)经济方面:
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1)改革的结果:
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最终失败。
(2)失败原因:
主要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1、主要内容:
(1)经济上:
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战略”。
结果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上:
①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③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结果: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解体标志: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
【技能+方法】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人物
项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同点
背景
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思想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内容
都涉及到经济领域
结果
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政治领域
【基础练+测】
1.(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学科网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
3.(2016届吉林松原油田高中高三上期三模(期末)历史卷)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状况及其认识
4.(2016届浙江平阳县二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列宁说: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 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
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指的是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尝试的不成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为此,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布)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内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以便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所以应选C。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特点
5.(2016届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922年11月,列宁在谈话中强调:
“如果有人把继经济力量之后必定出现政治力量这个简单化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用在我国‘耐普曼’的身上,那么我担心他会大错而特错,甚至会成为许多荒谬町笑的误解的牺牲品。
”这里提到的当时俄国出现的“耐普曼”应该指()
A.极端的反革命势力和分裂分子B.新经济政策下的富裕商业者
C.仇视苏俄的一些西方媒体记者D.坚持正确方向的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6.(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第三次统练历史卷)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
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中的“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
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A项符合题意。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
7.(2016届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考历史试卷)“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
不,不能
。
”为此,苏联推行()
A.第一个五年计划B.农业集体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农业集体化
8.(2016届甘肃定西通渭县马营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卷)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农民、1922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以前的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所以说“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本题选B。
学科网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9.(2016届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是,严重挫伤农民和工人生产积极性,引起经济危机,继而又引起政治危机,A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危及到工农联盟,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新经济政策产生,C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在30年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被废止,排除D。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0.(2016届山东枣庄八中高三12月考历史试卷)“这无疑是工人国家向世界资产阶级缴纳的贡税。
”但只要有助于恢复发展经济,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就不应该因为给了资本家几亿公斤石油而惋惜不已。
这种做法()
A.延缓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
B.使苏俄利用货币手段恢复了经济
C.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D.使苏俄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案】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1.(2016届河南郑州一中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一种观点认为:
“急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得到很大发展,其集中表现是执行于1918年至1921年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这一政策之下……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部余粮由国家强行征购。
”这一观点实际上()
A.把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结为苏俄激进
B.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忽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定的内在原因
D.是对余粮收集制度的非理性判断和否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急于”“全部余粮由国家强行征购”可以看出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实际的表述,所以A项正确。
BC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2.(2016届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1930年,斯大林说:
“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A.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调控对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B.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全
部价值,试图用计划经济取代它
C.彻底否定市场调节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D.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强调政府对经济应加强干预
【答案】A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的根本意图
13.(2016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学生素质测试文综历史卷)“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B.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
C.邓小平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苏联农业集体化中规定农民必须加入农庄,采取过激的措施,不加入就视为苏维埃的敌人,结果引起农民的不满,符合材料这“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的信息,故D项正确;粮食税适合农民的利益,故A错误;罗斯福农业措施对农民有利,是保护农民的利益,故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故C错误。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14.(2016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斯大林曾说:
“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④工业化快速得了到实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
15.(2016届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高三12月月考(二统模拟)历史试卷)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这一做法()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反映了斯大林主张向农民征收一般的税之外,还要征收超额税(或“贡税”),说明斯大林执行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故答案选D。
A不符合历史史实;这种做法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D。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评价
16.(2016届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答案】C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
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弊端
17.(2016届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
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
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可知为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为政治改革,选择C项。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
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8.(2016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下期第六次月考历史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新措施是()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B.取消部门管理体制
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答案】C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内容
19.(201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
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0.(2016届陕西兴平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以20世纪70年代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解析版 高考 历史 备考 艺体生 百日 突围 系列 专题 07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 教训 必修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