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认识和加减法.docx
- 文档编号:8901959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2.29KB
15的认识和加减法.docx
《15的认识和加减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的认识和加减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下页图)。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
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
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5以内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把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
认数和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认数和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在本单元已经明显体现。
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
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的加减法。
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
另外,把加、减计算和认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又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加强数概念的教学。
数概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
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
教材以儿童的生活区域为背景递次展开,同时以醒目的标题摆放在可爱的“毛毛虫”身上呈现给师生。
如第15页让学生经历数物体的过程抽象出1~5各数;第16页从教学2的认识起,都强调在前一个数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个数:
1添上1是2,2添上1是3……4添上1是5;在第17页以“比大小”为标题、第18页以“第几”为标题、第19页以“几和几”为标题,将一个个知识点单列出来,以突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的序数含义和数的组成的教学。
(4)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开集合、对应、统计等理论,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诠释。
因此,教材中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
又如,在第17页引入“比大小”时,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的图画象形图渗透统计初步知识。
(5)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
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作为实物教具;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
例如,认3和4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
(6)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儿童生活情境,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1~5各数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一幅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通过数喜爱的各种动物,抽象出1~5各数。
又如,通过让学生看第18页的排队购票图和“全家福”照片,理解序数的意义。
(7)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之间对数的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现,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都存在着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样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单元的加、减法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计算4+1=?
时,教材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3种不同算法:
有一位是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的(1,2,3,4,5);还有一位是从一个加数“4”开始数,添上1个一得5的;另一位体现了较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根据数的组成(4和1组成5)算出得数,三种算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都得到认可。
又如,计算5-2=?
时,教材也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3种不同算法。
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课题一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4~16页,练习二中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知道1~5的数序。
能认、读、写1~5各数。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数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的习惯,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情操。
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利用“野生动物图”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图:
创设动画情景。
教师出示“野生动物园”图:
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游玩;动物园里有大象,右边大树旁有犀牛在休息,还有羚羊和长颈鹿;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草丛中鲜花开放。
数一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数画面上人和物体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
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①、同桌交流说一说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
当学生说“1个太阳、1头大象”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用数“1”来表示。
并在大象图下面贴上“1”。
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数字卡片“1”,摆放在桌子上。
并提问:
“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来表示?
”
②、2、3、4、5的教学过程和1的教学过程相同。
1~5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①、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闪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对着自己摆的1~5这5张数字卡片,每个人发挥想像,同桌说一说,1~5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
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
②、教学数字儿歌。
5、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教师:
“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
”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
“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让摆的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第16页上的“做一做”。
教师端出3朵红花,并提问:
“不用出声,在心里说老师拿出了几夺小红花?
请你用其它物体或数字表示和老师一样多的红花数。
”先让每个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图画卡片或数字卡片在桌上摆出来。
然后请用不同方式表示的学生上台展示。
(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基数含义的理解。
)
教学数序:
逐次感知1~5的数序。
师在黑板上摆一根小棒,问:
“老师摆了几根小棒,用数几表示?
”学生回答后,在小棒上方标上“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摆上1根小棒,然后教师提问,“再摆上一根,是几根?
1添上1是几?
”学生摆完并回答后,教师展示“1根添上1根是2根,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在小棒上方标上“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摆上1根、再1根、再1根,然后教师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将学具卡片“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
然后教师提问:
“1的后面是几?
”“5的前面是几?
”“3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
”
教学数的写法
教学1、2的写法。
动画展示1、2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用眼观察;
在桌上划(或书空)1、2的笔顺;
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1、2。
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教师巡视时,发现写得好的拿上台在全班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以鼓励为主。
教学3的写法。
教学方法与1、2的相同。
提醒学生写3时,两个半圆组成的,开口的方向是向左。
教学4、5的写法。
教学方法与1、2、3的相同。
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中的第1~4题。
每道题先教师读题,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再回答。
做第1题时,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圈中是什么动物,然后数一数有几只就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几。
写数时,要认真、工整。
教师巡视时,发现好的应及时鼓励。
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先看第一幅图,提问:
“有几只口哨?
用数几表示?
”动画将口哨图与2连起来。
然后让学生完成其余3题。
连线时,应要求学生用尺画线。
做第3题时,使学生明确应根据下面给出的数来涂色。
学生涂完后应反馈对正。
做第4题时,引导学生先想想1~5的排列顺序,然后在小旗上填数。
课题二:
比大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二第5、6、7、9、10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
能用“〉”、“〈”、“=”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初步地建立符号感。
?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情操。
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利用“小猴分食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
教学难点:
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
一、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
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
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
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
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表示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
当桃子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的时候,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
“=”),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
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知识运用
(一)揭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
(出示课题)
(二)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
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
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三)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四)游戏:
看谁找得快
1、排排队。
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按大小排队。
(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谁最大?
谁最小?
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
(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
再上台汇报。
)
2、小组游戏:
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
谁和谁比?
几大于几?
几小于几?
几等于几?
”
课题三:
第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8页,练习二的第7、9、10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在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
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能力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的思想情操。
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挂图(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票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
师问:
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有哪些人?
他们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
(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
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
(排在第3个)
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
(排在第2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排在第4个)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
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
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他是谁?
(2)动画展示:
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
有几个人在排队?
这时谁排第4个?
小朋友排第几?
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
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
××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
他还可以排第几?
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请完成的好小组上台来表演,他们出题来考其他学生。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
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
作业: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
照片上共有几个人?
从右数,爷爷排第几?
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课题四:
几和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9——20页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8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让学生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
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
能力训练点: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向学生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
老师在计数器上拔数,学生观察:
1、
(1)先拔二颗珠子,问:
这是几颗珠子,请你用一个数字表示?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这时又是几颗珠子?
请你用一个数字表示?
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
(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这时又是几颗珠子?
又可以用哪一个数字表示呢?
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
(4)请你比一比:
4和3谁大,谁小?
请你用符号连接。
(4大,3小,4>3)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索4的组成:
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
请你试一试。
(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444
132231
4、读4的组成
(1)先领读:
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二)学生合作:
学习5的组成
师:
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
请你赶快行动吧!
1、师:
刚才你们真能干!
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
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
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5 5 5 5
1 4 2 3 3 2 4 1
4、读一读
师:
有谁会读,请你试一试,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
(2)小组开展竞赛读(3)师生对口令 (4)同桌对口令(5)试着背一背
5、观察:
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6、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
,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7、第19页的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填一填,然后再集体进行评价。
这题的第3个是一个开放性的题,老师还要注意问:
还有不同的填写方法吗?
8、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
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
集体评价。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集体评价
1、第22页的第6题:
这是一题判断题,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做,然后学生再开始进行判断。
第8、10题完成。
课题五:
加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23页-第24页及“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能力训练点: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挂图出示:
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
2、问:
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
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演示:
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
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1=)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
4+1等于几?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
你觉得谁的方法最好?
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呢?
师生总结:
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
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算式;3+2=5,2+3=5
师: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1、游戏一:
贴苹果
要求:
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
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
请学生当“小法官”
2、红花配绿叶
要求:
这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游戏方式:
以小组合作方式,比一比哪能个小组找到的“红花”答案多。
评价:
给找到正确答案多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智慧星”
五、完成第27页的第1————4题
课题六:
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26页-第27页及“做一做”,练习五的第3――8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
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
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3()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1+31+42+24+13+1
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部分合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通过挂图和老师反复演示,请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原来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
师:
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
“—”
2、学习减法算式
问:
3只纸鹤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3
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
拿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1
像这样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圈了、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
3-1=
问:
3-1等于几?
你是怎样想的?
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请你说一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 认识 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