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集体备8.docx
- 文档编号:5895584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1.97KB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8.docx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集体备8.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8
道口铺联校小学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八单元
主备教师:
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
孟召川郑秀华刘文英韩长文张树海王云张保友付立刚
审核人:
孟召川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但这三篇课文又能张扬它们的个性:
文章的体裁不同,分别有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
《寓言两则》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故事,《争论的故事》则把师生间的对话纳入故事中,从而引发深思,而《剪枝的学问》则抓住小作者心情变化为线索,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
当然这些课文除了故事性强,文中还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
教学内容: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2、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6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4、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5、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单元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单元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两课时《争论的故事》两课时
《剪枝的学问》两课时习作两课时练习八两课时
24.寓言两则
主备教师:
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
孟召川郑秀华刘文英韩长文张树海王云张保友付立刚
审核人:
孟召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
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
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
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
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
什么叫“寓言”?
(寓言:
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
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
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
到底是谁揠苗助长?
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
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
(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
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
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思考:
“巴望”什么意思?
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
农夫“焦急”什么?
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
问:
农夫想到什么办法?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
看!
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
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
‘真把我累坏啦!
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
(4)问:
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
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
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
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
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
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
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作业设计:
1、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
()其中你最喜欢读(),因为这则寓言()。
2、除了“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外,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写一写。
3、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原因做法结果
巴望────拔高────枯死
错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
按事物规律办事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
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
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
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
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
(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
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
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
鹬:
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
蚌:
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
渔翁:
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
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
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
(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
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作业设计:
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
()。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
()。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教后反思:
25争论的故事
主备教师:
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
孟召川郑秀华刘文英韩长文张树海王云张保友付立刚
审核人:
孟召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
争论)
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争论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争论的故事
3、过渡: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故事中谁和谁争论?
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呢?
争论的结果又怎样呢?
)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听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老师出示生字卡片相机指导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
(3)指名逐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学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4、理解课文脉络。
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
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告诉学生:
第2~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内容,因此第2~4自然段的末尾,不加下引号,只在故事结束的第5自然段末尾加下引号。
三、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第1~5自然段。
明确要求:
联系上下文,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
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请两名同学读读兄弟俩的对话)
(2)理解“不以为然”。
谁能找准“然”字的解释?
(3)指导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看插图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法。
(4)小结:
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
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齐读)
3、过渡: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
(争论不休)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出示:
争论不休:
①停止 ②休息 ③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
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 (生)“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
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 (生)“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
5、齐读。
四、指导书写
1、识记字形。
2、指导描红。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同学们关于故事的感想的话。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争论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听写生字词
二、学生表演回顾盛老师讲的故事
1、出示填空题:
(学生口答,指名填空)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 ),并跑到村里找人( )。
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大雁( )。
2、齐读这段话。
三、继续精读训练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老师适当评价,并引出书中同学们的想法。
(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好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
3、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句话。
把这四句话不改变原意,换一种说法。
5、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情况,得出结论。
出示并引导齐读:
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
6、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聚精会神”与“赞许”的意思。
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2、小结并再次出示:
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
3、齐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弟弟却以为(),老人说()。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
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25、争论的故事
哥哥弟弟
煮烤
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教后反思:
26剪枝的学问
主备教师:
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
孟召川郑秀华刘文英韩长文张树海王云张保友付立刚
审核人:
孟召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孙中山的课文《不懂就要问》,板书:
学问说说自己的理解。
2.总结:
刚才我们说的是学习中的“学问”,现在谁来说说生活中的学问?
(生自由发言)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盼望剪枝充满信心夺走不禁远近闻名红润胖娃娃
仿佛靠挥舞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
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
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作业设计:
(一)、抄写生字并组词。
(二)、反义词百宝箱。
1、天刚蒙蒙亮,()了一夜的大街又()起来。
2、无论是()的冬天,还是()的夏天,我校排球队员们都坚持艰苦的训练。
3、我不喜欢()的夏天,也不喜欢()的冬天。
4、我本以为这件事很(),谁知有这么()。
5、经过技术革新,工厂里的工人虽然(),但产量却()了。
板书设计:
26剪枝的学问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
请大家回忆一下:
“我”一共几次进桃园?
各在什么季节?
(“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
“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
(板书: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
(盼望)
(3)老师启发:
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
(板书:
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
(板书:
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
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
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
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2)指导朗读。
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
试一试,读出来。
(齐读)
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
王大伯是怎么做的?
(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
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
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
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
思考:
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
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
一点一点来描述。
(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
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
“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
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朗读,交流、评议)
(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
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
(提示:
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
问:
“惊”什么?
“喜”什么?
(7)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
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
得出结论:
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6.问:
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
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
用心去品析一下。
2.例:
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
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作业设计:
1、听了王大伯的话,你知道剪掉这些枝条有什么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父母、邻居、亲戚请教,生活中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先理清思路说一说,再有条理地选择一、两个写下来。
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教后反思:
习作8编写童话
主备教师:
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
孟召川郑秀华刘文英韩长文张树海王云张保友付立刚
审核人:
孟召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例文,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2、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图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学生。
这个小朋友坐得真直,两眼看着老师,习惯多好啊!
我知道你们还有许多好习惯,能告诉老师吗?
这些好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学生交流。
二、看图
1、出示图:
图上这几个小动物的习惯好不好?
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呢?
2、我们身边的朋友又没有像这样的不良习惯呢?
3、看到他们有不良习惯,你们心里会怎么想?
怎么办?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学习例文
1、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了,如果我们编一个有关这些不良习惯的害处的故事,他们一定喜欢听。
耿新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编得童话故事,好吗?
2、指名读例文。
3、问:
故事里写了谁?
他有什么不良习惯?
小作者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故事有没有把不讲卫生的害处讲清楚了?
是怎样讲清楚的?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4、这个童话故事是编给谁看的?
四、学生习作
1、过渡:
同学们,你们说用这个办法来帮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小朋友,好不好?
2、你准备写什么呢?
想让谁来做主人公?
他的不良习惯是什么?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后来是怎样做的?
3、那还等什么,快动手吧!
学生自行习作,教师巡视。
五、交流评议
1、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看看句子有没有写通顺了,有没有错别字。
2、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先给大家分享?
你们觉得他哪里写得好?
还有哪些不足?
3、把你的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请同桌帮你提提意见。
4、再修改。
板书
习作8编写童话
看图选题
引导构思
教后反思:
下水文:
小猴乐乐
小猴乐乐特别爱学习,一放学回家,就拿出本子练起字来。
可是它却不注意读写姿势,同学送给它一个外号:
“小眯眼”。
有一天,乐乐在写字。
它弯着腰,低着头,眼睛都快贴着书本了。
妈妈看见了,提醒他:
“乐乐,快把头抬高点,要不然会近视的。
”乐乐满不在乎地说:
“没事的,没事的……”
一天,学校检查视力,其他同学都看得很清楚,可是视力表的最后一排他却看得模模糊糊的。
他揉了揉眼睛继续看,还是看不清,这下它可着急了。
猫头鹰医生对它说:
“因为你平时读写姿势不正确,使眼睛过度疲劳,所以看远处的东西模糊不清。
还好,你只是假性近视,可以通过治疗恢复视力。
如果你再不注意读写姿势的话,那就会变成真性近视,到时候可就很难治愈了。
”乐乐听了,点了点头。
乐乐按照猫头鹰医生说的去做,每次写字注意保持30厘米距离,写字1个小时后就远眺大自然景色。
它还经常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睛。
没过多久,乐乐的视力就恢复了正常。
批改记录
第二课时
作后讲评
练习八
主备教师:
张树海
备课组成员:
孟召川郑秀华刘文英韩长文张树海王云张保友付立刚
审核人:
孟召川
教学要求
1.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以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
三个小和尚应该怎么做?
2.照样子,练习“晶、蒜、森”三个字。
3.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
4.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教学准备:
手抄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学用字词句
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学生看两组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出示第二组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想三个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