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范文摘要.docx
- 文档编号:1789380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3.96KB
读书报告范文摘要.docx
《读书报告范文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报告范文摘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报告范文摘要
抒写个性与济世载道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报告
摘要:
周作人的人生观和文学观始终交织着表现个性和国民性的矛盾运动。
他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史观可以用彰显个性和济世载道来加以阐释。
关键词:
言志与载道明末文人周作人出世入世
一“言志”和“载道”的辨析
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观不是静止的,在他创作的各个不同时期,他的文学观都有所不同。
(一)1927年前
1908年周作人在《河南》上发表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可以概括他早年的文学观点,即反对梁启超小说为政治“载道”的文学观,但承认文学对时代对民族的“非实用”的“远功”。
周作人认为文章的使命是“一曰在裁铸鸿思汇合阐发之也。
二曰在阐释时代精神的然无误也。
三曰在阐释人情以示世也。
四曰载发扬神思,趣人心以近于高尚也。
”[1]简言之,文学的使命就是振奋国民精神,关注国民性。
只是文学所载之“道”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远功”。
同时,受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影响,他接受了强调人性发展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文学观,高度重视个体的意义。
周作人在《谈龙集》的同名文章中阐释了“个性的文学”应具备的特点:
1.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
2.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
3.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的共同点
4.个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围内的国粹,有个性的新文学便是这国民所有的真的国粹的文学[2]
(二)1927—1937年
五四落潮之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左右两派的激烈冲突,使周作人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夹缝之中,于是他逃回了“自己的园地”,选择了回归自我的个人主义道路。
表现个性的文学思想成为影响他后来文学观的主导。
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对“言志”和“载道”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在他看来,“言志”的文学核心是抒发感情,所以又可称为“即兴的文学”或是“革命的文学”。
与之相对,“载道”的文学则以儒家思想、说教意识等内容作为主体,是“赋得的文学”和“遵命的文学”。
周作人尊前抑后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他认为“,言志之外所以又生出载道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刚从宗教脱出之后,原来的势力尚有一部分保存在文学之内,有些人认为单是言志未免太无聊,于是便主张以文学为工具。
再借这工具将另外的更重要东西———‘道’表现出来。
”
[3]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思想是存在矛盾的,他在排挤一切“载道”派的同时,实际上潜意识中已经承认了“载道”对于是文学必不可少的。
于是他开始打破“言志”和“载道”之间的界限,改变了言志和载道的机械对比,指出“言他人之志是载道,载自己之道是言志”,“以此(俞平伯的意境)言志,言志固佳,以此为道,载道亦复何碍?
”可见,周作人并不绝对的反对“载道”,只不过“载道”的文学必须以“言志”为前提。
(三)1937—1945年
进入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文学观出现了表面上的大反扑。
周作人竭力地将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人本性的求生意志的儒家本位主义,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传统道路,主张“凡国民应以国家民族为前提,文人也在其内。
”[4]他对30年代自己提出的“言志”“载道”的观点作了实质性的修改,把文学“直截了当地以诚与不诚分别”[5]。
他所“真实”,本于人生、本于心。
说这种思想的转变是表面的,是因为周作人的这些观点不是来自于一个文学家,而是来自于政治家。
这一时期出任说的“诚”是儒家所强调的基本思想之一,大概是指文学的伪职的特殊经历,使他不得不重新阐释自己的观点,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把周作人所提出的“言志”和“载道”的理论用于他自身文学观的发展与转变的分析,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似乎更为恰当。
“言志”和“载道”的斗争是以“载道”为主转变为“言志”为主的过程。
由对国家社会民众的积极关注到钻进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象牙塔。
最后,周作人将言志所表现的个性与载道所在的济世同归于“诚”,实际是超越了“言志”和“载道”的狭隘束缚,将文学与艺术、人生合而为一,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对周作人的思想变迁有着精确生动的概括,他说:
“周先生十余年思想的变迁,正是从孔融到陶渊明二百年间思想变迁
的缩影。
”[6]
二明末文人与周作人
周作人对晚明文学的情有独钟一个重要原因是晚明文人和他们的文章与周作人的人生观存在共鸣。
(一)思想的矛盾性
周作人不是没有看到他所欣赏的晚明文人在思想和创作方面存在的矛盾性,只是这些矛盾的思想与周作人自身人生观的双重性是同构的。
明末社会的动荡和黑暗使明末文人不得不退居于艺术的世界。
他们的隐逸是被迫之举。
周作人评述说“明朝的名士的文艺诚然是多有隐遁色彩,但根本上却是反抗的?
?
大多数真正文人的反礼教的态度也很显然。
”[7]正因如此,他们的文章既具有闲适的风韵,又隐含着“亡国之音”的怨愤。
周作人在自传中介绍了一个关于自己是老和尚转世的说法。
无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是周作人的确具有古代名士的精神风貌。
他就像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书生,面对着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困境。
一方面他有儒者的风范,即使声称要闭门读书,深入到骨髓的儒者气质也使他时刻关注着世态炎凉;另一方面,他又是道家尤其是释家文化滋养长大的宠儿,因此质朴、单纯、自然的生活态度,闲适、优雅的精神状态也同样是输入到他的潜意识之中。
(二)解决矛盾的途径
为了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晚明文人和周作人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即尊重、提倡文学的个性、反对枯燥干瘪的宣扬道统。
其不同之处在于晚明文人的张扬个性,来自于其“入世”不得的无奈,周作人的表现个人似乎更多的与他的性格相关,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周作人对晚明文人的好感几乎是从不掩饰的。
追求率真与自然的真性情、真趣味,在他看来,这本身就是摆脱假道学与八股文之后的一种人性的复归。
晚明文人“以文自娱”的写作姿态也源自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一种庄子式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
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信腕信口,皆成率度”的主张被周作人视为是新文学的来源。
正是人格中散发着的个性魅力,使晚明小品普遍具有为争取精神自由而表现出来的洒脱、自娱的心境;具有那种超脱政治功利而表现出来的满足自我、发泄自我的审美体悟式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情调,异于秦汉古文、六朝骈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而自成一格[8]。
周作人看似矛盾的思想是以一条主线来贯穿的———以个人主义
和人道主义。
他的个人主义与现在所说的西方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
同五四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周作人追求的个人主义更近于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即确立真正的自我。
对自我价值的过多强调,最终使周作人将济世的情怀理想化了,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成为一种“爱好”和“趣味”。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高远的理想到底只是我们心中独自娱乐的影片”,于是释家道家生活态度最终占了上峰。
同样的体现自我价值和表现趣味的倾向,使周作人自觉地选择散文,自觉地将生活审美化,人生艺术化。
(三)周作人归于个性的原因
三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
(一)中国人的出世和入世
中国人是偏感性的,圆融、中庸的,我们是通过体悟来了解这个世界的。
如果一定要用两个元素的相互作用来解读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那应该是中国知识分子出世和入世两种思想随着时代的此消彼长带来的文学上的出世抒情和入世阐道。
冯友兰先生说“: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
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
”[10]出世和入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共有的心理模式。
(二)长期以来入世思想的压倒性地位
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论点,即中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道德两个体系因为普遍王权的瓦解而导致崩溃,因而引起了
“五四”时期,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的兴起;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潜意识中相信,思想文化的改革是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
从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普遍王权和思维定势的共同作用导致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具备入世思想的必然性。
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真实情况看,历代文人都是在入世不得的情况下转为出世的。
中国的文人在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充当社会导师的热忱。
他们是“带着重新安排社会秩序的伟大激情与无比强烈的演说冲动”[11]来到这个世界的。
因此,后代文人多以圣贤作为效法的对象,想通过立言来达到教化国民的目的。
五四时期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的解放个性、宣扬民主科学、传播人道主义等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通过思想革新改造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
(三)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
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取材、内容,更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出世的道家、释家思想与入世的儒家思想总是处于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当前者的力量较强时,文人会暂时忽略社会现实和他们的政治理想,转而以闲适的心情,行云流水地描写人在自然中的快乐、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在这时,他们开始注重文笔的锤炼,重视文章的辞藻和神韵,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文学创作。
当后者的力量较强时,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子的雄伟抱负就会不自觉地成为文章的主体。
作者对一切人和事物的描写都会以便于阐述自己的政治意图为旨归,行文中处处可见一种潜在或显现的人格力量。
文章的审美艺术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力量在两种思想的运动中逐渐加以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有的风格
[12]。
(四)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对应关系
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儒家思想形成了人们的入世思维,而道家、释家的观点又使人们淡然出世。
这种区分只是大致上的,这几种中国传统思想各自有十分复杂的体系,很难绝对的判定何者出世、何者入世。
出世和个性,入世和载道的对应主要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来分析的。
“独善其身”之时所作的文,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文人墨客从这点滴中找到聊以自娱的精神源泉;“兼济天下”之刻所作的文,关注的是国家民族苍生的事,文人从中表现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思,入世、济世之才。
至于入世的文章中同样张扬了个性,出世的作品中也篇二:
读书报告及摘要的文本格式
读书报告及摘要的文本格式
一、读书报告
1.用纸:
标准a4纸,页面设置:
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
标准;行间距:
单倍行距
2.字数:
5000字左右
3.内容:
题目(中英文),学号,姓名(中英文),导师(中英文),学科(中
英文),摘要(中英文),正文及参考文献
二、摘要
1.内容:
中英文题目,中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
(约150个单词)、主要内容简介和参考文献。
2.格式:
标准a4纸,页面设置同读书报告。
版面设计详见示意图
微孢子虫孢子发芽机理
(小三黑体居中)
汪方炜(硕士生,学号)(四号楷体居中)
鲁兴萌教授(指导教师)(四号楷体居中)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饲料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五号宋体居中)
摘要(五号黑体)内部渗透压的升高是微孢子虫发芽的直接驱动力,××××××××××××××××××××××××××××××××××××××××××××××××××××××××××××××××××××××××××××××××××××××××××××××××××的糖代谢存在差异。
(五号宋体)
关键词(五号黑体)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五号宋体)
××××××××××××××××××××××××××××××××××××××××××××××××××××××××××××××××××××××××××××××××××××××××××××××××××××××××××××××××××××。
(小四宋体)
1微孢子虫孢子内的糖及其在发芽前后的变化(四号黑体)
×××××××××××××××××××××××××××××××××××
××××××××××××××××××××××××××××××××××××××××××××××××××××××××××××××××××××××××××××××××××××××××××。
(小四宋体)
2影响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的因素(四号黑体)
2.1ph值(小四黑体)
×××××××××××××××××××××××××××××××××××××××××××××××××××××××××××××××××××××××××××××××××××××××××××××××××××××××××××××××××××××××××××。
(小四宋体)
2.2离子种类及浓度(小四黑体)
××××××××××××××××××××××××××××××××××××××××××××××××××××××××××××××××××××××××××××××××××××××××××××××××××××××××××××××××××××××××××。
(小四宋体)
2.2.1阴离子(小四宋体)
××××××××××××××××××××××××××××××××××××××××××××××××××××××××××××××××××××××××××××××××××××××××××××××××××××××××××××××××××××××××××。
(小四宋体)
3微孢子虫发芽机理(四号黑体)
×××××××××××××××××××××××××××××××××××××××××××××××××××××××××××××××××××××××××××××××××××××××××××××××××××××××××××××××××××××××××××××××。
(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小四黑体居中)
[1]ishiharar.researchinpebrineforthepasttwentyyears[j].jsericultscijpn,1985,54(5):
347~353.
[2]××××××××××××××××××××××××××××××××××××××××××××××××××××××××××××××××××××××××××××××××××××××××××××××××××××××××××××××××××××××
[3]钱永华,金伟.家蚕微孢子虫生殖圈的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1997,23:
14~119
[4]××××××××××××××××××××××××××××××××××××××××××××××××××××××××××××××××××××××××××××××××××××××××××××××××××××××××××××××××××××××
[5]××××××××××××××××××××××××××××××××××××××××××××××××××××××××××××××××××××××××××××××××××××××××
[6]………………….
[7]×××××××××××××××××××××××××××××××××××××
×××
[8]…………………….
[32]××××××××××××××××××××××××××××××××××××××××
注: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码制,按文中出现顺序编号,加小方括号置于引用文献成果的右上角。
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加方括号[]。
文献作者3人以内,全列出;若超过4人,则需列出前3人,后再加“等”或“etal.”。
常用的图书、期刊著录格式如下([m]、[j]为专著和期刊的文献类型标识):
a.书[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不写),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b.期刊[序号]作者(中国人、外国人均为姓前名后).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缩写,不加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若无卷号,则为:
出版年(期号):
其止页码).
mechanismforthegerminationofmicrosporidianspores
(小三加粗timesnewroman)
wangfangwei(×××,××××××××)(四号arial)
luxingmeng×××(×××)(四号arial)
abstract:
increasingofintrasporalosmoticpotential,×××××××××××××××××××××××××××××××××××××××××××××××××××××××××××××××××××××××××××××××××××××××××××××××××××××××duringgermination.(小四timesnewroman)
keywords:
microsporidian;microsporidianspores;trehaloes;trehalase;germination篇三:
读书报告范例及格式要求(请认真阅读)
读书报告范例及格式要求
知识的窠臼与步步深入的躬行
——《民族志:
步步深入》读书报告
课程:
比较文学学号:
200913000789姓名:
王一一
【内容摘要】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
?
【关键词】入门仪式;民族志;洞见;知识窠臼
引言:
困苦的人类学入门仪式
大卫·费特曼在其《民族志:
步步深入》作者前言开宗明义:
“民族志不是闲暇一日的丛林漫游,而是在社会交往的复杂世界的探索之旅。
”【1】可见民族志调查不是一路风光旖旎的赏心之旅。
无独有偶,费特曼的前辈列维·斯特劳斯在其《忧郁的热带》第一句话显得那么就牢骚满腹:
“我讨厌旅行,我憎恨探险家。
”【2】虽如此,其还是在巴西圣保罗附近及巴西热带雨林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且《忧郁的热带》还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虽然列维·斯特劳斯的抱怨充溢整本书甚至形成了某种哀怨的风格,不知其是否是有意继承了马凌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抱怨。
田野调查时所遭遇军队的巷战,流氓的敲诈勒索,官员的飞扬跋扈,生活条件的无比艰险,精神的极度压抑等等,任何一种情况足以让我们理解伟大前辈的不易。
而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恰恰又是一个人类学学者入门的仪式,在踏入门槛前,我们如何完成自己成人礼?
或许我们需要一本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说明手册,如lonelyplanet一般的旅行指南,指导自己的蹒跚步履。
暑期觅得大卫·费特曼《民族志:
步步深入》一书,虽读来不算赏心悦目也未能立刻顿悟,但也能略知晓一二。
一、《民族志:
步步深入》概览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的艺术与科学。
”【3】而且,这还是一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艺术和科学。
描述的对象既可以是居于异
地的“他者”(otherness),也可以是你身处的族群(ethnicgroup)。
其发展经过了三个时代,即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族志。
第一个时代业余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
但是随着人类学的发展,科学民族志逐渐成为一种可能,而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二者则共同确立了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风格的民族志的范本,他们自己从方法上主张他们所开创的是“科学”民族志。
在此之后,冠以“科学”二字的民族志应运而生,其田野调查的诸多方法为人类学诸君顶礼膜拜的法则。
此后,关于民族志方法论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在人类学发展至新世纪,学界又有哪一本民族志让我们耳目一新呢?
或许大卫·费特曼《民族志:
步步深入》算是其中一本。
该书作者大卫·费特曼系斯坦福大学教授,与众多人类学者一样,是一名典型的非书斋型学者,他因对民族志评估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而被世人所赞誉,也曾因作为一个学者和实践者对教育人类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膺获乔治和路易斯斯宾德勒奖,并荣获人类学和教育学理事会颁发的民族志评估奖,还因为对民族志教育评估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评估研究会颁发的会长奖,他还因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做法而荣获华盛顿实践民族志学家协会的实践出版奖。
从这些长串的奖项中我们可以发现最为关键的两个词,“行动”和“实践”。
故而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其著作《民族志:
步步深入》少不了要大谈特谈实践的方法,而且,还可能与当下信息社会的网络结合一起分析。
当然,民族志的田野、方法、理论三者缺一不可,可谓是民族志的三足鼎立,大卫·费特曼并没有因为中方法而忽略任何一方。
?
?
囿于目录的长度,未能一一抄录。
但是从以上标题我们已经可以得知,为了避免我们在田野调查中选择错误的道路和随之而来的死胡同或者绕弯路,甚至完全迷路,大卫·费特曼为我们出入人类学门槛的学子准备了这近18万字的循循指引,在其指导下,我们或许能找到一方天地。
二、“步步深入”后的延展
当下关于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论的著作可谓接二连三涌向我们的书桌,以至于我们无暇择判高劣。
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虽然不免陈旧狭窄——但仍较中意如《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和《20世纪中国人类学
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凌纯声、林耀华等先贤)的两本经典作品,虽则以所谓的“新世纪新视野”看来两本作品不免存在一些瑕疵,如《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更多的是西方理论介绍,其更类似于王铭铭的《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这样的著作,而《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看起来更多的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者在田野调查之后的经验之谈,其方法论的系统性欠缺。
当然,这样的评判更多的带有阅读之后《民族志:
步步深入》的“前见”或者说偏见,未必公允。
因而,如果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我想或许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或许更具参照性。
当然,或许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等等也并不是不可以与《民族志:
步步深入》进行对照阅读,因为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成功的民族志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民族志各有各的不同”。
在阅读《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民族志:
步步深入》之后,我感慨于费老的高屋建瓴,更感慨于大卫·费特曼对田野调查的深刻洞见。
?
?
但如果,按照其方法去做一个田野调查,我们能折腾什么“玩意”出来呢?
幸而这个暑期跟随xxx赴xxx田野调查,反省之后,渐觉《民族志:
步步深入》其中味了。
三、广西农家书屋调查与步步深入的民族志
?
?
?
?
结语:
知识的窠臼与步步深入的躬行
象征人类学学者格尔兹曾言“我们不是研究村落,而是在村落中进行研究”。
其强调的是田野调查的进行时,即“步步深入”,话虽如此,实则难矣。
法无定法,任其“质性研究”时髦概念为哪般美妙动听,绝知此事仍需躬行。
问题是,躬行亦未必能知,更遑论“绝知”。
王明珂在其《羌在汉藏之间》后出版的一本田野杂记感慨:
“事实上,我从羌族那儿受到再教育:
没有一个典型的羌族村落,没有一种各地羌族能用来彼此沟通的羌语,也没有一种共同的羌族文化。
羌族似
乎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嘲弄着刻板学术方法与知识的虚妄。
”【4】或许在步步深入之后,我们还需步步后退出知识的窠臼。
【注释】
[1][3][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
步步深入[m].龚建华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9.前言,1.
[2][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4]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m]..北京:
中华书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书 报告 范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