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docx
- 文档编号:17853343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76.08KB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docx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细胞的构造(一、细胞构造图)
一、细胞膜二、细胞质三、细胞核
第二节染色体的构造(二、染色体构造图)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二、染色体结构(三、染色体数目表)
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图染色体微细结构图)
一、有丝分裂过程二、有丝分裂的意义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五、减数分裂图)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五节植物的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的过程(六、配子形成图)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二、受精过程三、胚乳直感
第六节植物的世代交替(七、玉米生活史)
一、低等植物的世代交替二、高等植物的世代交替
(八、低等植物世代交替)
第一节细胞构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上的物质是单一性的,自然界一切运动都有其物质基础的。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也必然有其物质基础。
那么遗传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
我们曾经提到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繁殖后代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正因为生物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才能世代相传,表现遗传和变异,促进生物的进化。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一部分生物是从亲体的分割部分直接产生后代,属于无性繁殖,而大多数的生物都是靠生殖细胞繁殖后代的,属于有性繁殖,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联系子代和亲代的物质桥梁是精子和卵子。
生物体无论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才能连绵不绝地繁衍后代。
这也就是说遗传物质至少是必然存在于细胞之中。
继续思索,细胞中什么样的物质具有这样的遗传传递能力呢?
这些物质的化学组成又是什么?
结构如何呢?
在进行这些问题的研究之前,首先是建筑在细胞构造的基础上方可进行,所以首先来介绍一下细胞的构造。
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除了病毒和噬菌体(细菌的病毒)以外]所有的植物和动物,无论是低等的或高等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或者是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细胞不但是生物的结构单位,而且也是生物的机能单位,繁殖单位。
关于细胞的构造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结合物理化学方法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一般都是被分成三个部分,即: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无数的试验早已证明:
没有核的胞质,没有质的胞核都是不能较长时间的生存的。
所以细胞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细胞膜
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很薄的膜就是细胞膜,又称为质膜,它是一切细胞不可缺少的表面结构,厚度为70-100埃。
1Å=10-4μm=10-7mm每一个细胞以这种膜为界,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状的结构单位。
借以调节和维持细胞内微小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植物的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因为二者皆可溶于盐酸,所以可用盐酸除掉细胞壁。
这层细胞壁是无生命的,只是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膜是由蛋白质,磷脂组成,其中还有少量的粮类物质,固醇类物质及核酸。
大量的试验证明,膜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它的组成经常随着细胞生命活动而可能有变化,质膜是流动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的液态结构。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能主动而有选择地通透某些物质,既能阻止细胞内许多有机物质的渗出,同时又能调节细胞外一些营养物质的渗入。
质膜上各种蛋白质,特别是酶,对于多种物质通过质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质膜上一些蛋白质可与某些物质结合,引起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即所谓变构作用,因而导致物质通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或从细胞中排出,质膜对于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代谢调控,细胞识别和癌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植物的细胞中还具有特有的构造——胞间连丝,它们是相邻细胞间的通道,植物相邻细胞间的质膜通过许多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联结起来。
因而相连细胞的原生质是连续的。
胞间连丝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并且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质膜上这些微孔,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二、细胞质:
是在细胞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的原生质,呈胶体溶液状态。
原生质是指细胞所含有的全部生活物质;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两部分,细胞质表现为粘稠的胶体状态,是由细胞浆和各种细胞器组成。
主要的细胞器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立体,溶酶体,动物及一些蕨类及裸子植物中特有中心体,植物细胞还有特殊的结构,液泡和质体等。
细胞浆:
胶体溶液,内有蛋白质分子,脂肪,氨基酸及电解质组成。
细胞器:
是细胞里有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
各种细胞器有
1.内质网
是分布在细胞浆中以膜为界的许多管道系统,并呈现网状,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它在形态上是多型的,不仅有管状,也有一些呈囊腔状或小孢状。
内质网在靠近质膜的部分可以与细胞膜的内褶部分通连;靠近核的部分可以与核膜相通,他们象是布在细胞浆中的许多管道,把质膜,核膜连成一个完整的膜体系。
内质网上常常附有许多的核糖体。
凡是有核蛋白体附着的内质网叫粗面(糙)型内质网;凡是没有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叫滑面(平滑)型内质网。
有时可见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中括号内的不讲)[粗面内质网的作用是:
既是核蛋白体(核糖体)的支架,又是新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系统;滑面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形成无关,但它可以参加糖元及脂类的合成,与固醇类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由此可见:
滑面内质网是一种多能性的结构]。
内质网的出现为真核细胞造成一个极为理想的代谢的环境。
这样的一个膜系统能够将细胞基质分隔成若干区域,使细胞内一些物质的代谢活动能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此外内质网可以在细胞内极有限的空间内建立起很大的表面,使各种反应能够高效率的进行。
内质网膜结构上的各种酶系,也能在最有利的空间关系中发挥作用。
内质网主要是转运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和最终合成的产物的通道。
2.线粒体:
是动植物细胞质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
在光镜下典型的线粒体是粒线状,有时是呈现颗粒状,很小的线条状,棒状或球状,体积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0.5-1.0微米(μm)。
长度为1-3微米,最长者达7μm。
在电镜下,线粒体是由外层膜和内层膜,两层膜组成,外膜光滑,内膜的不同的部位向内折叠形成横隔。
在同一组织的不同细胞中,线立体的数量、形状、也不大一样。
在生长旺盛的幼龄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线立体,在衰老的细胞内,线立体还会消失。
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全部的线立体都集中于纺锤丝周围,当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原来的线立体随之均匀地分成两份。
正常的线立体生命为一周,线立体除可以通过分裂增生之外,也可以从细胞基质中形成新得线立体。
从线立体的化学分析中得之,线立体内含有多种酶,这些酶的功能主要进行氧化磷酸化,可以传递和贮存所产生的能量。
所以说:
线立体是细胞供能的中心,是动力工厂。
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能量的95%来自线立体。
另外研究得之,线立体内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核糖体。
具有独立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
线立体既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又具有DNA,这些都是做为遗传物质的最好证据。
因此,人们也把线立体看成像核内染色体一样的遗传物质的载体。
但必须清楚,线立体的DNA与其同一细胞核内的DNA的碱基不同,并且这两种DNA在杂交试验中并不相互作用,线立体的DNA也不与组蛋白结合。
线立体与细胞质是两个遗传系统。
3.液泡
植物所具有的特殊的构造,是由内质网膨胀而形成的,在成熟的植物的体内中具有一个大的液泡,它能占细胞质体积的90%,液泡内含有盐类,糖类以以及其它物质的溶液。
液泡为植物执行主要的生理机能:
(1)它可以把细胞质压迫到细胞靠外的边缘,细胞质在这里形成薄层,在这样的薄层之中很容易发生物质的交换。
其次液泡的膜具有特殊的通透性。
(2)贮存在液泡之中的糖类,盐类,和其它的物质往往浓度很大,所产生很高的渗透压,通过引起水分的向内流动,帮助保持细胞的紧涨度。
(3)液泡又是植物细胞的仓库,把细胞不能使用的,或不再需用的物质贮存起来,例如在细胞的液泡内经常发生草酸钙的晶体存在。
有些原生动物也含有液泡,原生动物在概藉助这个手段把一些废液或过量的水排出到外部。
4.质体
质体是植物所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器,分成叶绿体,白色体,有色体三种,内含有绿色的时绿素,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其次是白色质体,它和淀粉及类脂的产生有关。
第三类质体是有色体,主要是指类胡萝卜素。
质体当中最主要的是叶绿体,叶绿体的形状有盘状,球状,棒状和泡状等,叶绿体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因植物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变化很大。
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在同种植物中是相对稳定的,叶绿体也是双层膜,内含叶绿素的基粒是由内膜的折叠所包被,这些折叠彼此平行延伸为许多片层,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它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利用光能而合成出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而线粒体在黑暗条件下,仍能进行氧化磷酸化的作用。
叶绿体含有DNA,RNA和核糖体,并能分裂增殖,也能合成蛋白质,还可能发生白化的突变,这些都表明叶绿体具有特定的遗传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之一。
5.溶酶体
在电镜没有问世之前,人们把它和线粒体及其它的细胞器混为一谈;当电镜应用之后,人们才把它定为一种细胞器。
它是一种囊状结构。
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的酸性的水解酶,能把复杂的物质分解,所以用于细胞的消化过程。
因为溶酶体内含有多种酶,所以溶酶体的破裂将导致细胞的致使损害。
因而又称它为自杀袋。
但现在的研究又知溶酶体对外源的有害物质和细胞内已经损坏的衰老的细胞器起分解作用,因而又是细胞内极主要的防御,保护的细胞器。
6.中心体
在光镜下的中心体是由1-2中心粒和其周围的比较致密的细胞质基质构成的。
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不是都可观察的。
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特别明显。
在电镜下中心粒是呈现短筒状小体,这种短筒状小体的筒壁是由九束环状结构环列而成。
每束实际上又是由A,B,C,三个更小的微管所组成。
这些微管放大又是由13根直径为45Å的丝状结构组成。
对中心粒的确切的机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它肯定对细胞分裂中纺锤丝的排列方向和染色体的移动方向有密切的关系。
7.高尔基复合体:
〈高尔基器,高尔基体〉
在光镜之下是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的一种网状结构。
在电镜下高尔基体是一些紧密地重叠在一起的囊状结构。
有些膜紧密的折叠成片层状的扁平囊,有些扁平囊的末端扩大成大小不等的泡状或囊泡大辩论结构称为大囊泡,小囊泡。
可见组成高尔基复合体的小囊泡,层状扁平囊和大囊泡三部分并不是固定的构造,而是相互有关系的,是高尔基复合体机能活动不同阶段的形态表现。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是和细胞内一些物质的积聚、加工、分泌颗粒的形成有关。
例如外输性的蛋白质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之后,然后沿着内质网的空腔进入到高尔基复合体内。
在那里糖分子接在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上,形成坚固的侧链。
所以有人把高尔基复合体比作工厂中的加工车间或包装车间。
有人提出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8.核糖体
是直径为200Å的微小细胞器,在细胞质中数量最多,它是细胞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整个细胞重量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核糖体是由大约40%的蛋白质和60%的RNA组成,其中RNA主要是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故亦称为核糖蛋白体。
核糖体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或核内,也可以附着在内质网上。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都含有核糖体。
已知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三、细胞核
一般呈圆球形,大小相差很大,小的1微米,大的600微米。
一般为5-25微米。
是由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构成。
大量的试验证明:
核是遗传物质聚集的场所,它对指导细胞的发育,控制性状的遗传都起主导作用。
1.核膜
(核膜是由两层薄膜所构成的,中间有空腔——核周隙,整个膜的总厚度为200-400Å,每层膜厚为60-90Å,核的周隙为150-300Å。
核膜的外层附着有许多的核蛋白体,其形态与粗面内质网相似。
)外层膜有时还可以看到它向细胞质的方向突出,甚至可以见到与细胞质中的质网相连。
由于核膜的外层在结构上与粗面的内质网无差别,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与它相通,所以可以正式的说明,核膜实质上是包围核物质的内质网的一部分,更可以深入的理解为核膜是遍布整个细胞中膜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结构。
这部分膜的特殊作用是把部分的核酸集中于细胞内某一特定的区域(此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标志)。
这种膜概念可以来帮助我们来解释,为什么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逐渐的消失,核的范围不复存在,而到了分裂的末期,在两个新合成的子细胞中又重新出现了核膜。
(原因:
细胞分裂的中期,核膜裂解成碎片,然后在细胞质中形成圆形的囊泡,在细胞分裂的较晚的阶段,这些囊泡移动到两个子细胞,集聚在这些细胞的染色体物质的周围,随后展平形成新的核膜。
)在核膜上有许多的小孔,核孔所占的面积约为核膜总面积的5-25%,小孔的作用是来传递遗传信息。
所以核膜孔与细胞的活性有密切关系。
2.核仁:
核仁的折光率很强,它可呈现均一的或者分为两相,其中一相比另一相更致密些,致密部分形成一团紧密集中的致密圆球,而较亮部分的物质是纤维丝状的,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核仁外围有薄膜。
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前期能看到细胞内有一个核仁,有时也会有2-3个核仁甚至更多个核仁。
核仁通常为圆形的颗粒,在细胞分裂的短时间内消失,后随子细胞的产生而出现。
近几年来的研究证明,分裂过程中核仁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暂时的分散开来,它的再次的出现,是重新聚集的结果。
核仁中含有较多的RNA和蛋白质,还可能有类脂和少量的DNA,核仁的功能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系,核糖体又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因此核仁与蛋白质的形成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人们早已观察到细胞内核仁的大小与细胞质内蛋白质的合成的旺盛程度有明显的关系。
3.核液(核基质)
是被包围在核膜内的透明的物质,充满在细胞核内它含有各种酶和无机盐等,其成分与细胞的质的基质相似。
核仁,染色质就埋在核液之中。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核液是分散在胝电子密度构造中的直径为100-200Å的小颗粒和微细纤维。
由于这些小颗粒和细胞质内核糖体大为相似,因此有人认为他可能是核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
在尚未分裂的细胞核中可以看到一种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网状物质,称染色质。
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浓缩卷曲成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的遗传物质载体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结束进入间期时,染色体又逐渐松散而回复为染色质。
所以说,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即同咱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态遗传学中通常把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单位,叫做和基因。
大量的试验证实,基因就是按一定顺序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的。
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起重要作用。
总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集扩要场所,在功能上是遗传学信息传递的中枢,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控制台。
它对指导细胞发育和控制性状遗传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总结一下,从光学显微镜的研究中,可以把细胞的构造分成下面几个部分:
细胞膜——质膜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线粒体
细胞细胞质中心体
溶酶体
基质、质体、核糖体、液泡
核膜
细胞核核仁
核液
染色质
目前有人把三大部分又归成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两大类(根据膜的有无)。
其中后者的非膜相结构包括质相结构和核相结构两个部分的内容。
细胞膜2细胞基质
内质网1量核糖体质相结构
高尔基复合体1中心体
核膜2非膜相结构核仁
膜相结构线粒体2等的外膜核基质
溶酶体1染色质核相结构
叶绿体2细胞壁
液泡1
质体
具有遗传功能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
细胞:
——生命的基本单位
一切多细胞的生物体,在它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细胞——合子,合子经过无数次的分裂,最后才成为多细胞的复合体。
所以无论有性或无性生殖,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母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分裂又产生它的子细胞,所以多细胞的个体是通过子子代代分裂产生的,而且子代又与亲代相似,可见细胞的分裂过程也就是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细胞的过程,换句话说:
子代从母代细胞分裂出来的时候,也说是从亲代细胞得到遗传物质的时候,所以细胞既是生物的结构单位,机能单位,繁殖单位,又是遗传物质的家园。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细胞的分裂是遗传的必经之路,那么在细胞的内部又是什么物质在起遗传作用呢?
经研究得之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生物的各种性状是靠染色体世代相传的。
在细胞分裂时在胞核内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很深颜色的遗传物质的载体叫做染色体。
一、染色体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早在19世纪中叶(1848年前后)植物学家H.fmeister在研究紫鸭趾草属(Tredescanticq)的花粉母细胞时,染色体就已经被发现了,并描绘成图形载于生物学文献中,1873年又被Schreder在茎顶端生长点细胞中了现到了。
1880年Waldeyer把它定名为“染色体。
”ChromosomeChromo=colorsome=bocly。
并把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作了详细的描述。
从遗传学的角度,虽在豌豆试验中,孟德尔已指定:
遗传性状受遗传因子所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双存在,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在性细胞中,成单存在并含成对中的一个。
但没有谈到遗传因子在细胞中的位置,更没有谈到遗传因子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没有解决了遗传因子和细胞中的什么结构相对应的向下。
一直到1903年,Sutton和Boveri根据他们长期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杂交菌种中,遗传因子的行为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完全平行。
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以后摩尔根的工作,不仅验证明上述论断的正确性,而且信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这就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奠定了基础。
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中除了病毒和噬菌体之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大多数生物的细胞都很小,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胞的结构,包括染色体在内,至于噬菌体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存在。
染色体在细胞间期一般看不到,必须在细胞分裂期,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看到一些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点状或杆状的小体所以叫做染色体。
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相对不被染色的部位叫做“着丝点”着丝点两侧的染色体,叫“染色体臂”,长的叫长臂,短的叫短臂,各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是恒定的,因而着丝点的位置直接关系染色体的形态表现。
根据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把它分成三种类型:
1.中间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眯恰巧位于染色体的中部,由于染色体被分成等长的两臂,所以又叫等臂染色体,细胞分裂旱,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当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牵引时,表现为V形又叫V形染色体。
2.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点的位置偏向染色体的一端,因形成的两臂不等,所以又叫异臂染色体,又叫L染色体。
3.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点靠近染色体的末端,形成一个长臂及一个极短的臂,短臂有时不易被觉察,又叫棒状染色体。
此外某些染色体的形状极其粗短,状似颗粒,叫粒状染色体,例:
水稻第7、第5和第10号染色体,长/短臂之比分别为1.03,2.05,6.00判断各层何型染色体
1.032.056.00
V型染色体L形染色体棒状染色体粒状染色体
根据长臂与短臂的比值,可在细胞分裂后期看到染色体形态的不同,凡比值接近于1的,染色体将呈V形,比值接近或大于2的,将呈L形;如比值更大,将呈棒状。
不同物种染色体的形态不一致,同一物种细胞内各染色体组内的各染色体的形态也不相同。
但每一物种细胞内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又是相对稳定的,从而可以做为鉴定的标准。
染色体组型分析:
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称核型分析。
三、染色体的细微结构
1.染色丝:
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平行的染色丝,他们相互盘绕成螺旋形,这是染色体的最基本的结构。
2.染色粒:
在分裂期的染色体上,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的像念珠状的由一连串的珠状物构成的染色质,这种珠状物就叫做染色粒。
是染色质固缩了的珠状小粒的总称。
在染色丝上由于染色质的集中,就形成了染色粒,其排列有一定的形式,而且粒之间的距离往往也是一定的,也就是说:
染色粒的位置和相对的距离都是比较固定的。
3.着丝粒:
在染色体的两臂之间缢痕即“内缩”内缩的区域内有一个相对不着色或着色极浅的颗粒称为着丝粒。
它的特点是
(1)可以进行复制,由一个变成二个
(2)细胞分裂的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上纺锤丝附着的着丝粒区域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着丝点(3)着丝点的位置是衡定的,可以做为鉴定标准。
所以可以用着丝点的位置来给染色体命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对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某一染色体发生断裂而形成染色体的断片,则缺失了着丝点的断片将不能正常地随着细胞分裂而分向两极,因而常会丢失。
反之,具有着丝点的断片将不会丢失。
4.主缢痕:
染色体经过染色后,当两个臂被染色时着丝点不染色,使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象在着丝点部分中断了,于是着丝点区域又称为主缢痕,简单地说,着丝点处的缢痕部分称为主缢痕。
5.次缢痕(副缢痕):
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有变细的地方,称为次缢痕。
次缢痕与着丝点不同之处次缢痕是直的,着丝点可以弯曲。
次缢痕的位置,范围,大小是相对恒定的,因而可以做为染色体的鉴定标志。
某些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6.随体:
在染色体的次缢痕的末端具有一个圆形或长形的突出物叫做随体。
他是通过染色丝与整个染色体相连。
各种染色体所具有的随体的形态和大小通常是一定的,因而可以做为鉴定染色体的标志。
随体的大小可以不同,其直径可与染色体同样,或者较小,甚至小的难以辨认的程度;联接染色体臂和随体的次缢痕也可能长或短。
7.核仁组织中心:
有的染色体在靠近顶端的随体也就是在次缢痕里有一个染色很深的核仁组织中心,它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的末期重新组成一个核仁。
有丝分裂末期核仁总是在职些组织中心地方出现,所以核仁总是与带有核仁组织中心的染色体相连。
一般每个核中有一对染色体的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例如:
玉米中第6对染色体的次缢痕就明显的连着一个核仁。
也有的生物在一个核中有两个或几个核仁。
例如,人的第13、14、15、21和22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
联系着一个核仁。
16
5
4
2
3
中期染色体形态的示意图
1.长臂工2.主缢痕3.着丝点4.短臂5.次缢痕6.随体
四、染色体的数目,大小
(一)染色体的数目:
不同的生物种群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同一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性细胞之中染色体的二倍,如体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用2n表示,那么性细胞之中的染色体为几个,也就是说:
合子或体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为2n,配子或性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为n,最少的为2条1对,有的达400-600对以上的染色体。
(隐在植物中瓶尔小单层的些物种即是如此)
一些农作物染色体数目
合子或体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2n
作物名称个数对数配子或性细胞之中的染色体数n
大麦、黑麦、黄麻、豌豆1477
荞麦1688
谷子、糖用甜菜1899
玉米、高梁、大麻、蓖麻201010
水稻241212
中柿,单柿261313
宁麻、硬/二粒小麦28141
亚麻30,3215,1615,16
向日葵341717
黍、稷、红麻361818
花生20,4010,2010,20
大豆402020
普通小麦,密穗小麦422121
红光烟草,马铃薯482424
芝麻、陆地柿、海岛柿522626
甘薯904545
果蝇:
8人:
46家蚕:
56
各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往往差异很大,动物中某些扁虫只有2对染色体(n=2),甚至线虫类的一种马蛔虫变种只有1对染色体(n=1);而另有一种蝴蝶可达191对染色体(n=19),而被子植物中有一种菊科植物也只有2对染色体,但在隐花植物中瓶尔小草属的一些物种含有400-600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 细胞学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