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内部培训资料21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8318030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90.62KB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内部培训资料21Word文件下载.docx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内部培训资料2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内部培训资料21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队列研究需要在人群中根据暴露水平将其分为不同组,观察待研究的预期结局发生情况,因而不能选择已患病(已出现预期结局)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以选项D正确。
6.我国目前监测的主要疾病是
A.地方病
B.肿瘤
C.传染病
D.非传染病
E.性病
我国最基本、最主要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7.下列有关现代流行病学叙述正确的是
A.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是疾病
B.流行病学研究的角度是个人或人群
C.流行病学从疾病或健康事件的分布出发
D.流行病学用观察的研究方法揭示健康事件的人群特征
E.流行病学是一门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科学
流行病学研究范畴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与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与健康。
流行病学的研究角度是人群。
流行病学不仅运用观察法,还运用试验法进行研究。
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早已扩展到传染病之外。
所以只有C项正确。
8.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是
A.群体特征
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C.对比的特征
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特征
E.社会医学和预防为主的特征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9.暴发调查中常用的测量指标是
A.发病率
B.患病率
C.病死率
D.死亡率
E.罹患率
E
罹患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问内的发病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概率。
10.关于疾病年龄分布分析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断面分析不能反映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
B.出生队列是对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在同时期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进行分析
C.致病因子在不同时期强度不同时,出生队列分析能反映疾病与年龄的关系
D.出生队列研究实质是多组队列研究的综合应用
E.对突发的新急性传染病也应该用出生队列研究,反映病原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包括:
横断面分析和年龄期间队列分析(例如出生队列分析)两种;
出生队列分析是分析同一年代出生的一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年代的发病或死亡水平等变化;
出生队列分析归类于描述性研究,不属于队列研究的范畴;
突发的新急性传染病应用横断面分析可迅速获得年龄与疾病发病的关系。
故只有C项正确。
11.关于某病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者用于医院人群,后者用于社区人群
B.某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都反映疾病对人群的危害程度
C.某病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D.某病死亡率反映疾病对人群的危害程度,而病死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E.两者计算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应用没有人群限制。
死亡率反映疾病对人群的危害程度,病死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两者计算的分子是相同的。
故只有选项D正确。
12.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
B.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季节分布
C.季节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D.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E.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地区分布
疾病的三问分布是指疾病在人群、地区、时间上的分布。
13.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指
A.存在时必定引起疾病的因素
B.对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疾病发生机制中的生物因素
D.使得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E.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多因素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14.病因判定标准中应该放弃的是
A.关联的时间顺序
B.关联的强度
C.关联的特异性
D.关联的合理性
E.关联的可重复性
在流行病学的发展过程中,病因判定的特异性标准是在研究传染性疾病的时期诞生并应用的,在多危险因素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面前,特异性是非必需的条件。
15.关于我国预防控制策略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策略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
B.疾病预防要贯彻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的策略
C.要从医学预防走向社会预防
D.为人民健康服务
E.以治疗为主
A、B、C、D项均正确。
E项应是以预防为主。
所以答案选E。
16.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
A.接种疫苗
B.健康促进
C.遗传咨询
D.早期诊断
E.病后恢复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A、B、C三项属于一级预防;
E项属于三级预防。
故选D。
17.关于疾病监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的过程
B.疾病监测观察疾病动态变化
C.疾病监测不仅涉及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还收集其他相关资料
D.疾病监测可用于评价干预效果
E.疾病监测资料只要求上报,但反馈不属于疾病监测范畴
反馈和信息上报都属于疾病监测的范畴。
故E项不正确。
18.WH0规定的国际监测的传染病为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回归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我国根据情况又增加了
A.登革热
B.乙型肝炎
C.结核病
D.黑热病
E.SARS
A
我国根据具体情况增加的疾病是登革热。
另外,为了防止艾滋病传播和蔓延,我国卫生部已把该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
答案选A。
19.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范畴的传染病是
A.乙肝
B.风疹
C.麻疹
D.脊髓灰质炎
E.结核病
B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计划免疫工作为“五苗防七病”,包括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
所以答案选B。
20.目前在全世界已消灭的传染病是
A.麻疹
B.鼠疫
C.霍乱
D.天花
E.血吸虫
l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
21.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包括
A.病毒性肝炎、痢疾
B.艾滋病、狂犬病
C.风疹、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D.鼠疫、天花
E.天花、霍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丙类传染病是指: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陛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而选项A、B均是乙类传染病,D和E项中的鼠疫和霍乱是甲类传染病,天花是已经消灭了的传染病。
22.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潜伏期
C.临床症状期
D.恢复期
E.病原携带期
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
23.多巴胺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A.减少肾血流量,使尿量减少
B.对血管平滑肌β2受体作用很弱
C.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
D.激动血管平滑肌多巴胺受体
E.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多巴胺直接兴奋DA、α1,和β1受体,因此引起心脏兴奋,血管收缩,还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兴奋肾DA受体,使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产生排Na+利尿作用,增加尿量,改善肾功能。
24.下列不属于氯丙嗪不良反应的是
A.帕金森综合征
B.抑制体内催乳素分泌
C.急性肌张力障碍
D.患者出现坐立不安
E.迟发性运动障碍
氯丙嗪的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包括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表现为患者坐立不安等),以及迟发性运动障碍;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包括增加催乳素的分泌,可致乳房增大和泌乳等。
25.下列关于丁卡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于浸润麻醉
B.脂溶性低
C.穿透力弱
D.作用较普鲁卡因弱
E.可用于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应用到局部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丁卡因穿透性较强,使黏膜下神经末梢麻醉,局麻作用比普鲁卡因强10~16倍,但毒性作用也比普鲁卡因强l0~15倍。
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也可用于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26.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首选药物是
A.胺碘酮
B.ACEI
C.利多卡因
D.硝苯地平
E.普萘洛尔
变异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诱发,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舒张冠状血管,解除痉挛,因此是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首选药物。
27.HMG-CoA还原酶抑制药的药理作用为
A.抑制体内胆固醇氧化酶
B.阻断HMG-CoA转化为甲羟戊酸
C.使肝LDL受体表达减弱
D.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作用
E.具有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又称他汀类,是一类可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的新型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阻断HMG-CoA向甲羟戊酸的转化,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明显减少。
28.具有体内、外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
A.肝素
B.阿司匹林
C.香豆素类
D.链激酶
E.右旋糖酐
肝素在体内、外均有迅速而强大的抗凝作用,可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29.第二性征迅速发育是在
A.婴儿期
B.学龄前期
C.幼儿期
D.青春期中期
E.青春期早期
根据青春期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将青春期分为早、中、晚三期。
青春早期的主要表现是生长突增,出现身高的突增高峰,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一般约持续2年;
青春中期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为特征,出现月经初潮(女)或首次遗精(男),常持续2~3年;
青春后期体格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但仍有所增长直至骨骺完全融合,性器官及第二性征继续发育直至达到成人水平,社会心理发展过程加速,通常持续2年左右。
30.男性青春期性器官发育的第一信号是
A.变声
B.长出腋毛
C.阴茎增大
D.睾丸增大
E.遗精
男孩的青春期性发育存在很大个体差异,但各指征的出现顺序大致相似:
睾丸作为男性性发育第一个信号,最先发育,一年以后阴茎开始发育;
与此同时出现身高突增。
青春期前睾丸很小,单侧容积仅l~2ml.仅稍大于婴儿期。
睾丸开始增大的平均年龄为ll.5岁(一般在9.5~13.5岁之间),实际上只比女性的乳房开始发育年龄晚6个月~l岁。
睾丸在青春期开始后体积迅速增大,到l5岁时平均容积为13.5ml左右。
8~20岁时可达l5~25ml。
31.不属于婴幼儿期心理发育特点的是
A.感知发育
B.言语发育
C.动作发育
D.情绪发育
E.抽象逻辑思维发育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从出生至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动作的发育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感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绪、个性的发展。
情绪的分化在幼儿初期基本完成,在整个幼儿期,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
但是,由于幼儿的内抑制能力较差,情绪往往不稳定,缺少控制,常表现得较强烈和高涨。
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儿童单位体重的营养需要量高于成人
B.儿童在生长高峰期的营养需求量明显增加
C.儿童单位体重对水的需求量高于成人
D.营养需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E.年龄越小,营养缺乏病的发病率越低
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营养需求相对较成人高。
儿童、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除维持生命正常需要外,还需摄取机体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与热能,所以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相对较成人多。
营养素需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发病率相当高,其发病年龄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多见,其次为青春期。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尤其是6~12个月婴儿。
因此答案E说法不正确。
33.儿童膳食中蛋白质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适宜比例为
A.8%~10%
B.12%~15%
C.25%~30%
D.32%~45%
E.55%~65%
膳食蛋白质供给量主要是以各类人群需要量为基础,根据当地饮食习惯与食物构成情况、个体差异等因素,给予一个安全系数大的安全摄入量。
一般蛋白质供热量成人占膳食总热量的l0%~l2%较为合适,儿童、青少年则以l2%~l5%为宜。
34.新生儿居室湿度宜保持在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以上
在母体内胎儿的体温非常稳定或稍高,出生后因体温调节机能还不健全,如果室温较低则体温会迅速下降,3~5小时可下降l5~25℃;
如室温高,又容易突然上升。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可能使新生儿生病,因此要重视保暖工作。
室温以21~25℃,相对湿度50%~60%为宜,并保持恒定,以维持小儿的正常体温。
居室最好向阳,易保持温暖。
夏季应避免室温过高,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有条件的家庭在冬季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
35.新生儿居室湿度宜保持在
36.我国普遍应用的口服疫苗为
A.卡介苗
B.乙肝疫苗
C.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
D.麻疹活疫苗
E.百白破混合制剂
卡介苗的接种方式为皮内注射;
乙肝疫苗的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方式为口服;
麻疹活疫苗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
37.属于婴儿期特点的是
A.生长发育缓慢
B.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C.容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D.喜欢参与集体化和社会化活动
E.容易发生龋齿和弱视
婴儿期是指从生后l个月至1周岁,是生命的第1年,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
这个时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各系统器官继续发育和完善,此时期易患的疾病为消化紊乱及营养不良等,半岁之后因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易得急性传染病。
38.儿童第二次生长突增的高峰是在
A.胎儿期
B.婴儿期
D.学龄前期
E.青春期
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
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
从胎儿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
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l年;
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初期,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出现。
39.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最灵敏的指标是
A.头围
B.身高
C.坐高
D.体重
E.胸围
体重是反映小儿生长发育的最重要也是最灵敏的指标。
因为体重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尤其是近期的营养状况。
体重可以受多种因素如:
营养、辅食添加、疾病等的影响。
体重在出生头3个月增长最快,一般为月增长600~1000克,最好不低于600克。
3~6个月次之,一般月增长600~800克。
6~12个月平均每个月增长300克。
l岁后小儿生长速度明显减慢,1~3岁小儿平均每个月体重增长150克。
身高是反映儿童近期与远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40.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
A.每十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C.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某人群所有死亡者中死于某病的比例
D.某特殊原因引起某病的死亡率
E.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一定时期对于病程较长的疾病可以是1年,病程短的可以是月或是天。
故答案选B。
41.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发病率和患病率是一样的
B.现患率和患病率是不一样的
C.某病发病率的分母中包括具有该病免疫力和现患病的人
D.发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特定人口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E.患病率指特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比例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发病率的分母为该地区同时期的暴露人口数,指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具有免疫力者和患者不应计入分母。
所以只有D项正确。
42.队列研究属于
A.实验性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分析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相关性研究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同属于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都属于观察性研究。
43.相对危险度(RR)是队列研究中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RR95%可信区间(CI)的上限>
1,认为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B.RR95%Cl的下限<
1,认为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
C.RR95%Cl的下限>
D.RR95%Cl包括l,则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统计学联系
E.RR95%Cl包括l,则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无统计学联系
当RR95%可信区间上、下限均大于1时,可认为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当RR95%可信区间上、下限均小于l时,可认为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当RR95%可信区间包括1时,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无统计学联系。
所以只有E项正确。
44.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预防的疾病
A.百日咳、白喉
B.麻疹、结核病
C.脊髓灰质炎
D.甲型肝炎
E.乙型肝炎、破伤风
故答案选D。
45.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是
B.潜在减寿年数
C.患病率
D.生存率
E.病死率
潜在减寿年数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潜在减寿年数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
46.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共同点是
A.是前瞻性的
B.从因到果
C.设立比较组
D.均适用于罕见病调查
E.检验病因假设的强度相近
与队列研究相比,病例对照研究是回顾性的研究,在因果分析中是由结果探索病因的研究方法,检验病因假设的强度不及队列研究,适用于罕见病例的调查。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都要设立比较组,通过比较两组间暴露(病例对照研究)或发病(队列研究)的差异来研究暴露与疾病间的关系。
47.下面哪个不是流行病学的特点
B.个体的临床研究的特征
C.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D.对比的特征
E.预防为主的特征
流行病学的特征包括如下几点:
①群体的特征;
②对比的特征;
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④社会心理的特征;
⑤预防为主的特征;
⑥发展的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的是人群中的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故需要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人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问题的起点。
故B项不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48.下列哪个因素会使患病率降低
A.发病率升高
B.病程延长
C.患者迁入
D.健康者迁出
E.治愈率提高
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
①病程缩短;
②病死率高;
③发病率下降;
④健康者迁入;
⑤病例迁出;
⑥治愈率提高。
故答案选E。
49.开展一级预防时常采取的双向策略是指
A.将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的普遍预防和消除高危个体的特殊暴露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
B.既要保护儿童免受疾病侵袭,又要保护老年人的健康
C.既要进行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执业 医师 考试 内部 培训资料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