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思考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5711921
- 上传时间:2023-05-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1KB
晴隆县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思考Word格式.docx
《晴隆县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晴隆县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策思考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草地畜牧“晴隆模式”迅速崛起。
从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至2000年,全县贫困人口从17.5万人下降到3.85万人,全县以县为单位基本越过温饱线。
——科技扶贫工作环境逐步改善。
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我县很大倾斜,国务院扶贫办,民主党派中央联合推动组和省、州领导多次到我县指导工作,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
同时,我县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扶贫的制度体系,组织科技人员投身扶贫攻坚主战场,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
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对项目主管单位、承办单位及项目责任人都制订了严格的责任目标,使科技扶贫开发项目做到“四有”、“五到位”,即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资金使用合同、有检查验收办法;
人员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考核到位,保证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科技扶贫项目为带动的“草、茶、烟、果”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特别是在探索科技扶贫路子中创造的“晴隆模式”,“已成为石漠化山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结合发展的一面旗帜”(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原司长黄黔语)。
在科技扶贫开发中,我县加强自然资源整合,狠抓特色产业开发,认真抓好草地养羊、茶叶、烤烟、柑桔、苡仁米等强县富民产业。
在产业开发过程中,采取技术培训、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品种改良、销售加工等措施,走“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的路子,使产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全县现共种植人工草地20万亩,改良草地9万亩,羊存栏14万只,覆盖农户10860余户,户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
完成茶叶种植3.2万亩;
发展柑桔2.16万亩。
2008年烤烟种植完成3.05万担;
苡仁米种植3万亩。
同时结合气候等自然条件,在光照镇东方红村、规模村、沙子镇保家村等地发展早玉米、反季节蔬菜等示范种植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科技意识逐渐增强,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农民要想依靠科技致富,必须掌握先进适用技术。
历年来,通过组织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采取不同形式开展适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普及培训188699人次,绿证培训5794人,培养造就了一批种草养羊、蔬菜种植、烤烟生产、柑桔种植等乡土人才。
积极开展农业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活动,全县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
2、科技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实施科技扶贫以来,我县已有大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以说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县仍有贫困人口683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贫困发生率居全州之首。
因此,温饱问题解决后,巩固扶贫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另一方面,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急需通过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加以解决。
(1)面临着艰巨的扶贫任务。
2008年村级整合前,全县共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22个,占全县村级数的67.4%,有贫困人口68366人。
贫困人群中普遍存在在综合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生产能力差等突出问题。
同时,由于脱贫标准低,生产条件和科技素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天灾人祸,绝大多数脱贫人口容易返贫,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2)面临着资金投入的硬约束。
一方面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对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来说,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由于县级财力比较薄弱,在保证机关日常运转和职工工资的前提下,用来发展的资金所剩无几,对科技的投入则更显得不足。
同时,筹资渠道不够畅通,分散在县级各有关部门的扶贫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发挥最大效应。
(3)面临发展基础的制约。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小、市场需求弹性小,而且附加值低,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业拉动作用受到限制;
二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3元,分别比全省、全国低687元和2668元),农民用于生产的投入少,绝大多数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三是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4)面临着环境因素的制约。
从环境方面看,贫困人口多住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的贫困人口甚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些地方山高坡陡,土地贫脊,主要靠牛耕锄挖,劳动生产率低下;
一些地方石漠化比较严重,既缺水又缺燃料,失去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滞后,开放程度极低,对外经济交往不多,外来投资者少,这也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发展。
(5)面临着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的瓶颈制约。
一方面,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另一方面,原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乡镇各站(所)科技人员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几分几合,事权、物权属乡镇直接管辖,其工作精力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在乡镇的“中心”工作上,几乎没有时间投入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6)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群众普遍思想观守旧,视野不开阔,多数人沿袭古老的生产方式零散生产或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或自给自足观念严重,市场概念模糊,信息不灵,不知道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专业化生产观念等等,使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二、新阶段我县科技扶贫的对策思考
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我县农村贫困的问题上,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如果缺乏完整的制度措施和政策支撑,只是简单的强调农民需要技术和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最终都将有可能演化为政府和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
科技扶贫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科技人员知识的共同作用,科技部门既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同时又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相配套,通过创新科技扶贫方式,使科技扶贫不再成为一种走过场或喊喊口号的一种作秀形式,而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一些长效机制使科技知识真正广泛渗透到农业产业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对科技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科技扶贫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并举;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技扶贫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将有助于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加收入,从而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科技扶贫始终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科技和人才是当前我县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我县摆脱困境的必要条件。
必须全面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以科技扶贫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我县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第四,科技扶贫是培育新型农民的生动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的主体是农民。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方面,需要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推广先进适用、农民易学易懂易用的技术;
另一方面,要从我县实际出发,让贫困农民参加具体的科技扶贫项目,从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致富本领。
我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谷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靠天吃饭局面一时无法改变。
要实现贫困人口长期摆脱贫困这一艰巨任务,必须作好“两个转变”,真正树立科教兴县和科技扶贫的思想,以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帮助、扶持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素质,使之具备积极参与致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
以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为手段,利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
2、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认真巩固“两基”成果,农、科、教互相依托,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
科技扶贫,旨在提高人的科技水平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
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和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乡土人才”和新一代农民,是科技扶贫的治本之策;
通过典型引路、科学示范,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从心底里激发“不应苦熬,但要苦干加巧干”的强烈持久的脱贫致富的欲望,是科技扶贫的根本方针。
因此,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
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健全培训网络,增加培训投入,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技下乡入户活动,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增强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同时,注重对“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重点对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扶持、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和乡土人才,建立一支科技扶贫的“永久牌”工作队伍。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少,是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脱贫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偿试以建“科技示范园”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兴一方经济的科技兴民工程、融科研、教学、推广、成果转化为一体。
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合理流动。
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把“科技示范园”直接建成在农村田间地头,作为科技推广的载体和龙头企业的孵化器,通过技术示范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的转化对接,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科技辐射,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4、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扶贫的效率,打造新型科技服务网络,以实现科农携手的良性循环。
可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通过资源重组等改革措施提高科技扶贫的效率,把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信息服务、市场销售、储运加工、社会融资等综合性服务,由以往单纯技术提供向综合性服务转变,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为农村发展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
以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为基础,把农村中最活跃和能动的力量调动起来,发展和壮大农村中的先进生产力,同时,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基层,并派放到村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链,直接面对广大农民开展工作,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合作在内的科技服务。
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效,主要由农民来进行评价,如此则对科技人员形成压力。
要求科技人员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满足农民在技术环节、加工、流通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需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杜绝科技人员应付农民的现象发生。
5、允许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与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投放回报机制。
改变以往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新型关系,这种利益共享机制可使农村的科技发展具有一种内生的可持续性,大大地提高双方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保持逢勃的生命力。
通过制度创新,将这些农业科技的掌握者引入农村,使他们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的同时,将自身的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减少了农村技术引进的成本,又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
6、积极组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民建民有民管民受益,推动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
我县农业多是由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来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又是实际的劳动者,单纯靠政府农技部门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必须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促进产业发展。
我县目前成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有:
光照镇东方红村蔬菜种植协会、沙子镇保家村果业、养殖业协会、碧痕镇碧痕村苡仁米种植协会。
虽然这些专业技术协会的职能和运作方式还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规范和完善,但它们的确已成为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
在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发展了积极的作用。
7、依托资源优势,整合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合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县这一契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扶贫资金,做大做强“草、茶、果、芯仁米”等特色产业。
尤其要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真正使“晴隆模式”“墙内开花墙内香”。
同时,充分挖掘茶叶,晴隆脐橙、苡仁米等产业的发展潜力,发挥无工业污染的优势,着力打造环保品牌,为我县扶贫攻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晴隆县 科技 扶贫 面临 困难 问题 对策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