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4106268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8.99KB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哈师大附中2021级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一)(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百合花》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娟
(一)
哎!
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
但脸还是朝着前面。
没看我一眼。
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
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二)
“怎么,没借到?
”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
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
……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给你开饭啦!
”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三)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
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
“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
“月亮嬷嬤,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比如小通讯员在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是什么描写手法?
其对刻画通讯员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B2.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3.细节描写。
丰富通讯员
形象:
表现了他的天真质朴,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我”是第一人称,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在结构上一般是线索作用。
从文中来看,小说写“我”与小通讯员一起去借被子、小通讯员“我”求助、小通讯员给“我”馒头等情节,这些情节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联起来的,所以“我”是小说的叙事线索,串起小说情节。
作为第一人称,“我”好似是作者参与事件,目睹人物的变化,所以可以拉进与读者的距离,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就本文来看,这篇小说塑造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形象,小通讯员在借被子这一情节中的心理变化以及新媳妇的形象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来的,所以“我”是人物心理变化以及性格展现的见证人。
小说取材的关注点不在战争过程(把战争过程当作一个背景),而在于战争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说主要叙述了“我”和小通讯员以及新媳妇的情感关系。
“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
同时“我”在情节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人性的美,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生气、兴趣、亲切等等,还有小通讯员的害羞、活泼之美。
联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叙述了“我”的所见所闻,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是限制性的第一人称视角和女性视角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
这些都为此篇小说增色不少,吸引读者更多地去了解,去细品此小说。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属于细节描写。
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描写,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两次。
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二)(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生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犒劳你的。
”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
“信里都说了些啥?
”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劝说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这是因为三孬考虑生活不易,对马兰花表示的善意。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块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是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小人。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
简要分析。
6.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4.B5.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不妥协。
6.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思想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是个世故圆滑的小人”表述错误。
文中并无任何文字可以看出马兰花丈夫“世故圆滑”的特点,而且说她的丈夫是一个“小人”用词过重。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马兰花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由“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等文字可以看出;她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在医院里,马兰花见麻婶女儿伤心,对于丈夫的多次暗示她都不提借钱的事,后来丈夫多次对她不向麻婶的女儿要钱表示不满,马兰花都尽量忍让,而且她还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马兰花还是一个做人有原则的人,虽然生活艰苦,挣钱不易,还在租房子住,但她绝不为钱伤害情义,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有情有义的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重要情节及鉴赏人物性格形象的能力。
在小说中,马兰花一共流了三次泪。
第一次流泪是在小说的第15自然段,“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次是马兰花的男人得知马兰花借钱给麻婶,一直没有向麻婶要,得知麻婶死后,马兰花的男人大怒而走,马兰花伤心而哭,这里显示了她性格中的隐忍。
第二次流泪是在文本的第17自然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马兰花的男人一直叫叫马兰花索取,马兰花不应,男人再次而怒,马兰花痛心,这里展现了她对丈夫的不满和隐忍。
第三次流泪是在文本的最后一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马兰花收的麻婶女儿寄来的钱和信件,喜极而泣,这里表现了她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动和终于可以不用听丈夫唠叨的释然。
三次流泪,变现不同,心情也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厚,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而事智伯去:
前往
B.女为说己者容容:
打扮
C.卒释去之卒:
最后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
责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很宠信他。
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D.豫让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下行刺赵襄子,被发现后毫不畏惧。
在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拔剑自刎以报智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答案】7.A8.D
9.
(1)范、中行氏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2)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去:
前往”错误。
“去而事智伯”意思是“离开他们去侍奉智伯”。
“去”,离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错误。
原文“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是说豫让在拔剑连击赵襄子的衣服,权当为智伯报了仇之后,拔剑自刎。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众人”,当作一般人;“遇”,对待;“故”,所以;“报”,报答。
(2)“大义”,意动用法,认为……大义;“乃”,于是,就;“与”,给。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
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
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
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
“唉!
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
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
“要为智伯报仇!
”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
襄子说:
“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
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
”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
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
“此人必是豫让。
”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
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
“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
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
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
“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
‘唉,豫子啊豫子!
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
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
”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豫让说: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
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
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
”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
“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
”说罢便横剑自刎。
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
②太白:
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
③天关:
古星名,又名天门。
④泠风:
和风,清风。
⑤武功:
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
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
C.五到八句想象奇特。
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11.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0.B11.诗歌末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人世、超脱现实,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
诗人在朝廷被权贵排挤,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
登上太白峰,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
末句“何时复更还?
”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
言有尽而意无穷,藴藉含蓄,耐人寻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错误,前者“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后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则是正面实写。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设题的诗句,如本题针对诗歌最后一句设题,问的是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找到设题诗句之后,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体会人物的心理。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意思是“一旦离别武功山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诗歌前几句是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展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所以他在诗歌最后发问: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师大附中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文档标签
- 学年黑龙江省师大附中一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 学年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学年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黑龙江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上
- 哈尔滨师大附中第一次联合
- 滨江中学一周教师版
- 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黑龙江省绥棱县
-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英语黑龙江省绥化市
-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
-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
- 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解析版学年黑龙江省
-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学年
-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一中
- 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黑龙江省绥滨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