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美版.docx
- 文档编号:16054131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8.40KB
部编版四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美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美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古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都积累了哪些?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写景诗——《暮江吟》(板书诗题)
3.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4.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师范读,读出停顿和节奏。
3.思考:
这是一首什么诗?
写什么时候的景?
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4.交流: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
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5.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夕阳在水面上洒下一道流光溢彩的金线,一半江水如翠玉一般青碧可人,另一半却如江花一般火红艳丽。
夜色降临,岸边青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般晶莹透亮,一弯如弓的蛾眉新月映在水中,格外可爱。
三、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并出示问题,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
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
“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
为什么?
(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
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
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
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
(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
(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3.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指名学生背诵,教师进行评鉴。
5.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古诗《暮江吟》,不仅了解了关于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而且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了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思考,明了诗意,想象画面,很好地完成了这次课堂学习。
四、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1.拓展《山亭夏日》
(1)出示学习单
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说一说。
②想一想: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古诗,自由读一读,然后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再读古诗,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情感?
用自己的话说说。
(5)背诵古诗。
2.拓展《春宵》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春宵》。
五、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同学们,在千古流传的诗句中,有很多描写优美风景的,并借助风景表达内心的感情。
请你们在课下找一找,读一读,看它们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把这三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暮、瑟”7个生字,会写“吟、题”等13个生字。
2.诵读古诗词,读出停顿和节奏,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5.体会古诗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词,读出停顿和节奏,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旧知 唤醒记忆
导语:
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从小就有所接触,你能够背诵两首古诗词吗?
和哪位诗人比较熟悉?
(1)指名学生背诵。
(2)学生谈一谈对诗人的认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三位诗人,并且诵读他们的诗词,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首古诗?
二、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
导语: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画,一首歌,下面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词所描述的画面。
《暮江吟》
1.作者简介。
2.解课题。
3.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默读诗句,看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抓住关键的字词,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
(1)将“看”到的画面说给你的同桌听。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5.师生合作,交流展示。
(1)画面认领,教师出示画面,学生根据画面诵读诗词。
(2)我说你对,教师说诗句描绘的场景,学生答对诗句。
6.悟情感。
三、理解诗意,感悟哲理
《题西林壁》
1.作者简介
2.解课题
3.自学指导
(一)
(1)读古诗前两句,参照注释,试试自己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庐山?
从中看到了什么
横、侧、高、低、远、近
随着诗人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不一样
4.自学指导
(二)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体会后两句诗句蕴含的哲理
5.古诗背一背
6.课堂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
(2)学了这首古诗,我懂得了( )
《雪梅》
1.作者简介
2.解课题
3.自学指导
(1)读古诗前两句,参照注释,试试自己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雪和梅花争论不休,让文人骚客都为难)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句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
梅花 有清香却没有雪的晶莹
雪 晶莹剔透却没有幽香
(3)悟哲理
每种事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认识到自己长处的时候也同样认识到别人也有长处。
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然后借助注释
解诗意,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式,会很好地帮助我们领会诗词的意思。
四、拓展阅读,巩固学法
这节课我们一共学了三首古诗,下面我们再看到其他两首主题图书上的古诗,大家借助刚才我们学习诗词的方法学习一下。
一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二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1、自学《雪梅 其二》。
(1)学生自读,注意读出。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找出这首古诗和课本上的《雪梅》的异同点。
2、自学《游山西村》
(1)学生自读,注意读出。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找出诗句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小结:
美丽的风景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留下一段段难忘的记忆。
白居易描绘了一幅暮色晚景图,苏轼描绘了一幅峰峦雄伟图,并蕴含了哲理,卢钺展现了一幅雪和梅花争奇斗艳图。
每一首诗词都有作者内心的抒怀,都有作者深沉的爱恋。
大家在课下借助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学习主题图书中另外两首古诗《登飞来峰》和《春宵》,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雪梅(其二)》、《游山西村》。
2.自学图书中古诗《春宵》。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1.知诗人,解诗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古诗有三美:
音美、意美、形美。
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
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评析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
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7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江面的斑斓美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
(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
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
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
究竟是哪里不同呢?
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
题:
书写,题写;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tí题cè侧fēnɡ峰lú庐山yuán缘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
[题]半包围结构。
“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峰]左右结构。
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半包围结构。
“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几近平行。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缘]右下边是“豕”,不要写成“”。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
(横看、侧看)
②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
(千姿百态)
③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
(岭:
连绵不断;峰:
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
重峦叠嶂;近:
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
遮天蔽日)
小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B.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
(因为)
②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
(之所以……是因为……)
③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④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
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你们体会到了吗?
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看你们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6.拓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
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高山河川的比比皆是。
诗人登山临水,往往诗兴大发,于是一首首名篇随口吟成,传扬千古。
在这之中,歌咏庐山的就有四千多首。
除了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你还知道哪些诗人描写过庐山、赞叹过庐山?
课下找一找,背诵并积累。
示例: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暮、瑟”等生字,规范书写“缘、输”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降”。
理解“吟”“缘”“降”等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学生:
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
1.制作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新诗
师: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几句吗?
生背《望天门山》《山行》《绝句》……
师:
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
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
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
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
诗人在江边。
师:
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
(白居易。
)
师:
谁来介绍介绍作者。
(生介绍。
)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
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PPT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
师:
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
(课件出示图片,师范读。
)
师:
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触?
生:
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
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
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
多美啊!
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
师:
谁来读?
(指名读诗。
齐读。
)
思考:
这是一首什么诗?
写什么时候的景?
在诗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
你读懂了哪里?
你哪个地方没读懂?
师:
谁来帮帮他?
五、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
(展示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
)指导看图。
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铺”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
半江瑟瑟半江红。
)
3.出示灯片。
提问: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得广阔而均匀。
)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
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
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
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
啊!
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
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产生怎样的感受?
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大家就饱含恋恋不舍的情感读读吧。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
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
诗人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九月,此时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
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喜爱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是弯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
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
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
他不禁脱口赞叹道:
“这深秋的夜晚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
谁来连贯地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
(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
六、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可以采用多种读法:
如男女对比接读。
)
师:
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
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
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评诗歌一番。
(生配乐朗读。
)
3.谈感受。
师:
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
七、总结全文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
(听配乐朗诵。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
)
二、释题,作者简介
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相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逸闻趣事。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
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地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
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
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会怎样?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四年级 古诗 教案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