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
- 文档编号:15806827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29
- 大小:411.93KB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教学目标: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
(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
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
提问:
-5℃表示什么意思?
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
“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
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3)-10℃与5℃相差15摄氏度。
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
你怎么想的?
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
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
(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简单的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问海口在我国那边呢?
(6)还可能说-15℃与-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设想如果学生不能说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7、出示例2的天气预报图
(1)找一名同学播报一下天气预报,根据书中提供的信息自己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整理在表中。
(培养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统计整理能力。
)
(2)回答书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书中第四题的第三个订正时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8、完成试一试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读下面的温度
27℃-11℃0℃-22℃39℃
扩展延伸让学生找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2、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
30摄氏度零下8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15摄氏度
扩展延伸:
让学生从高到低排列。
3、第三题让学生课下完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负整数和整数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知道整数的范围,会比较简单的整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温度计认识正、负数的过程,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正、负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
2、了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简单的整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例2.
1、出示课件,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10℃和-5℃都是比0℃低的温度,-10、-5是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
“-”是负号。
-10读作“负10”,-5读作“负5”
3、请你先写出几个负数,再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介绍用负数表示零下10℃的写法和读法,体会生活中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三、温度的单位
让学生自己阅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温度:
表示冷热的程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气温: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0℃和100℃:
在标准大气压下,并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摄氏度和华氏度都是温度单位。
(记住它们之间的换算公式)
四、认识负数和负号
我们以前学过的数,除0以外都是正数。
如,12摄氏度可以写作“+12℃”,+12是正数,表示比0大的数。
“+”是正号。
写数时,可以省略“+”。
比0小的数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五、教学例3。
(出示课件)
1、观察横放的温度计,看一看上面的数是怎样排列的。
同桌交流。
生:
0℃的右边是零上温度,所有的数值都比0大,0℃的左边是零下温度,所有的数值都比0小。
2、用直线上的点把温度计上的数表示出来。
观察直线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生:
负数在0的左边。
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
生:
正数在0的右边。
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
设计意图: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数轴还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整数。
直线上的0、1、2、-1、-2、……..都是整数
正整数:
1、2、3、…….整数
零:
0
负整数:
-1、-2、-3、……
六、本节练习。
1、完成5页的1、2、3题。
2、某日石家庄的最高气温是35℃,如果用华氏度表示,应该是多少?
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简单事物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负数,初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并会运用。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正、负数表示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用正、负数表示的数量的具体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珠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先放在心里)
3.我们再来看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会用到负数,请看这是妈妈12月份家庭收支记录。
(打开书) 二、设计记事卡
1、观察收支记录,了解其中的内容。
2、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记录方法。
3、提出“设计一张记事卡,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小组合作完成。
4、交流设计记事卡。
5、评价学生设计的记事卡,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用负数表示支出钱数的记录方式较简单。
三、典型事例
师: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1、教师介绍教材中用正、负数表示的典型问题。
2、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四、练一练
1、让学生自己填空。
2、先了解养鸡场的记录内容,其次设计表格,最后交流设计的表格,鼓励学生算出目前有鸡蛋的千克数。
3、鼓励学生给自己家设计一张记事卡。
五、问题讨论
1、先看图了解奶奶取款时发生了什么情况?
2、讨论“结余-200元”是什么意思?
3、推算一下奶奶卡上原来有多少钱?
用正负数记录事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进一步认识负数、用负数表示事物的过程。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数量。
3、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正、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重点:
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意义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明确所选定的标准与要用正、负数表示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数学竞赛,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师:
同学们某班利用课余活动举办“兔博士”数学竞赛,我们去看看吧。
谁来读一读
2.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先放在心里)3.提出
(1)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学生用正数、负数表示的结果。
5.提出
(2)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并填空。
6.交流三个队的得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质量检查
1、让学生了解一袋糖的标准质量和七袋糖抽样检测的结果,知道用正、负数和0表示每袋白糖和标准质量相比的要求,然后自己填表。
2、交流填表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3、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练一练
1、先让学生了解6名同学的体重并计算他们的平均体重。
再自己完成
(2)题,最后交流。
2、让学生利用小组同学的身高进行练习。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1)
学科年级班级
课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
(1)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人
责任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语言描述到用数对表示座位的过程。
2.能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座位,知道数对与座位是一一对应的。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和图来描述。
学习
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语言描述到用数对表示座位的过程。
学习
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座位,知道数对与座位是一一对应的。
学习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
习
过
程
自主实践
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
课前
三分钟
用语言描述格子的座位。
(3分钟)
前置小研究
如何用数对表示同学的位置?
你知道(2,3)(7,4)各表示什么吗?
互相检查前置的完成情况,有疑问的可以辩论,不能确定答案的交给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交流
1.红红和亮亮分别坐在第几列,第几排?
2.你能用数对表示红红和亮亮的位置吗?
3.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数学上就用第几列、第几排的两个数表示。
如,红红在第2列、第3排,就用2和3两个数表示。
这样做:
在座位的旁边先写出列数2,再写出排数3,两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将两个数括起来。
班级
展示
1.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然后交流。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座位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通过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好朋友的位置这两个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感受数学符号的作用。
巩固
拓展
1.先让学生观察练一练第1题图.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了解座位是怎样摆放的,再找出亮亮坐哪个座位。
最后,说一说他的座位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先让学生说一说涂色方格的数对,再根据给出的数对把相应的方格涂色。
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先让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再自己完成。
自主
检测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
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0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二、发展性练习
动物园
请标出如图的数对位置。
三、补充练习:
1、先写出三角形ABC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A'B'C',然后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A'(,)B'(,)
C'(,)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总评
第二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2)
学科年级班级
课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
(2)
课型
课时
主备人
责任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用语言描述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
2、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平面上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
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用语言描述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
学习
难点
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学习
准备
教材示意图课件
学
习
过
程
自主实践
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
课前
三分钟
说一说游乐场有什么好玩的,玩过什么,感觉怎么样。
前置小研究
1.仔细观察,大门和各场馆分别在游乐场的什么位置?
2.能不能准确描述各场馆的位置?
能不能用数对表示?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
1.出示方格纸上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方格纸上上节课的方格纸有什么不同
2.0在横线上还是竖线上?
观察这个方格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3.提出“用数对表示超级秋千位置”的要求,学生自己写,然后指名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提出:
大门的位置用哪个数对表示?
1.给学生充分的表示不同意见的机会。
2.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3.让学生看一看红红说的话,并判断红红说的对不对。
然后指名汇报,重点交流为什么用数对(7,0)表示。
班级
展示
5.教师简单总结用数对表示大门位置的方法,然后提出:
儿童乐园的位置用哪个数对表示?
让学生回答。
6.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其它场馆的位置。
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各场馆的位置。
7.让学生观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格图,讨论:
一个场馆的位置能不能用其他数对表示?
通过判断书中同伴说的对不对,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给学生搭一个“梯子”,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总结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空间,获得成功的体验。
巩固
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要求,然后交流。
2.练一练第1题,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变式练习。
3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3题,
重点说一说每个数对是怎样确定的。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简单说明用数对表示点的意义。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完成第1题,交流后再讨论第2题,形成共识。
自主
检测
1.根据下面的信息填空。
⑴李涛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⑵小明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⑶张红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⑷小军所在的位置是第()列,第()排,用数对表示是()。
⑸王浩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8,1),在方格图上写出姓名。
2.右面方格图中表示出下面各点。
A(2,8)B(7,2)C(5,4)D(9,1)
E(5,5)F(8,6)G(1,7)H(3,4)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每条竖线和横线都有一个交点,每个交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方格图中的点与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教学反思
评
第三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教材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
具体目标有四点: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及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与教学大纲比较,《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
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而通过大量的例子以及图形给学生丰富的感知经验。
学生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正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反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正、反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
这些内容都可使学生体会到正、反比例的意义既是正比例知识和反比例知识的逻辑起点,同时也分别是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学习正比例图像、解决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依据和基础。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比较困难。
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关系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材中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用数值(表格)、图像、解析(关系式)三种方式来表示,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对函数思想获得初步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教学内容的思想价值。
在“正比例、反比例”的研究中,充满着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对立与统一,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
以“正比例”为例,其图像的呈现形式,从表面上看是静止的一条线,但从列表、描点到连线这一过程看,却是运动的、变化的。
再进一步考察,画成的图像从表面上看是完整的,其实是局部的、不完整的。
因为它还可以延伸,即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
2.强调对模式与关系的体会、理解。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正比例、反比例中隐含的数学函数思想,对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数学思维方式发生重要转折,即思维从静止走向运动,从离散走向连续,从运算走向关系。
在《标准》中,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学习函数概念打下基础。
3.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
第一,引导学生全面经历正比例及其图像、反比例等内容的探索过程,如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时,活动一只是让学生理解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活动二之后,教材才给出了正比例关系的一般化描述。
同样,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并没有给出字母表达式,而是在正、反比例的意义之后,安排了一节练习课,在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正比例、反比例关系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后总结字母表达式。
第二,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正、反比例关系的素材,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知道这些内容是怎么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在判断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办法。
5.对现实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事物有好奇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正比例关系问题。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
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
第一课时正比例
学科年级班级
课题
认识正比例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责任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显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学习
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学习
难点
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学习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
习
过
程
自主实践
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
课前
三分钟
前置小研究
课本第18页例1的两个里程表。
1.从这两个里程表中,你了解到什么?
2.算一算,这辆汽车1小时跑了多少千米?
3.你能将表格空白部分填写出来吗?
4.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口述教材内容,既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生成课程资源,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新知的学习。
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背景下,初步感受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小组交流
时间(时)
2
3
4
5
6
路程
(千米)
180
270
360
小组探究:
1.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2.观察写出的比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3.写出一个关于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
谁来说说是什么?
4.这个关系式中,什么量是变化的,什么量是不变的?
5.谁来说说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1.提出“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的要求,师生共同完成。
2.观察写出的比和求出的比值,交流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
90既是比值,又是速度,然后得出比值都是90的结果。
3.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
结合行程问题,教师参照教材上的表述介绍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班级
展示
2.自动笔的单价为1.6元,请完成下表。
数量(支)
2
3
4
5
6
7
8
总价(元)
3.2
4.8
6.4
1.买一支自动笔1.6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买2支、3支、5支、6支、7支、8支各花多少钱?
2.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写出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吗?
试一试!
3.买自动笔的总价和买自动笔的数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4.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谁来说一说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在学生自主计算和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总结关系式,获得积极的学习经验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过程,既是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为认识正比例关系提供经验。
分析归纳课例的共同点,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概况过程。
给学生充分发现的机会。
变换方式理解正比例的定义,有利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巩固
拓展
1.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题,先自己判断并和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读练一练表中的数据,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然后讨论第
(1)个问题。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学生用正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