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docx
- 文档编号:15647930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97KB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复习策略
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
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如:
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
怀人、思乡。
菊:
隐逸、清高。
梅:
高洁、坚贞。
莲:
洁身自好、超凡脱俗。
兰:
高洁、隐士。
松:
坚贞不屈。
竹:
正直、虚心。
梧桐:
凄凉悲伤。
杜鹃:
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
离愁别绪。
寒蝉:
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
送别、思念。
雁:
思乡。
夕阳:
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
思念、寂寞、离愁。
武器:
战争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考点例析
例题1(2014·襄阳)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下面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这是写自己去做的事,再结合题目后面的“写景、抒情”这两个专业术语,该空就应填写“叙事”。
第二空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可以从题目、题材与诗眼、诗意入手。
从题目中的“送别”以及诗歌中的诗眼“怜”字,再结合诗意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但要注意,这首诗不是诗人送别友人,而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诗人写水之不舍,实则是诗人自己思念故乡。
【参考答案】叙事思乡
例题2(2014·长沙)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
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
残破的桥。
②无主:
无人过问。
③更著:
又遭受。
④一任:
任凭。
⑤零落:
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
【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诗歌的意境理解首先要把握诗歌意象的特征。
“驿站、断桥、黄昏、风雨”,荒废的驿站、摇摇欲坠的断桥、寂寞开放的梅花、夕阳西下的黄昏、暴雨狂风的打击,写尽梅花的沧桑、凄凉与孤寂。
所以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意境。
第二空是考查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这道题目可以结合梅的意象以及下阕的意思来概括,梅是高洁、坚贞的象征,而下阕的词意也是表现梅的高洁坚贞。
【参考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变式训练
例1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本诗中间四句所写的景物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荆门外的特点。
3.下面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例2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
变式训练
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思乡
2.山、江、月、云江面开阔、水流平缓、两岸平旷
3.C
4.全词抒发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中仍保持高洁、坚贞的品格以及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感。
5.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意思对即可)
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复习策略
1.语言赏析
(1)抓关键词。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
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4)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代表人物:
陶渊明。
③绚丽飘逸:
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代表人物:
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
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
王维。
⑤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代表人物:
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
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
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
⑧沉郁顿挫:
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
代表人物:
杜甫。
2.技法赏析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用修辞手法例释
名称
定义
作用
例句及出处
比喻
古汉语中常称之为“比”。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起兴
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托物起兴,引起下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说的事物。
可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排比
把内容紧密相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用多个意象组合来渲染某种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
设问
先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反复
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一咏三叹,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前后呼应,加深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秦风•蒹葭》)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或互为补充的同一件事。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用语简洁、含蓄而凝练。
言简意丰。
同句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邻句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用典
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含蓄,意味丰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
顶真
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
文气贯通,表达感情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
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对比、哀乐对比等。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
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
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
按详略分,有细描和白描。
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或对比: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
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
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
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赞美或鞭策的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典故:
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⑥以动写静:
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⑧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考点例析
例1(2014·咸宁)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寂寞的意境。
【思路点拨】本题四个选项有的考查诗歌语言的品析能力,有的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A选项是考查对意境和情感的把握,B、D选项考查的是对语言的品析,C选项考查的是对写作手法的品析。
这首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自己爱幽草,意寓自己悠闲恬淡的心境,写自己轻黄鹂,意寓自己嫉高媚。
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根据以上对诗歌的赏析,B选项是错误的。
“独怜”二字应该是体现诗人对幽草的喜爱之情,传达的是诗人悠闲恬淡的心境,而非孤傲品性。
【参考答案】B
例2(2014·株洲)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思路点拨】本题第一空为语言品析题。
完成这道题目首先要找到直接写愁思的句子“载将离恨过江南”,然后再从这句诗中找到关键词“载”。
“载”这个动词是承载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
“离恨”是无形的,所以“载”这个词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了。
第二空考查的是对“风雨”的深刻内涵的理解。
要理解“风雨”的深刻内涵,先要了解自然界风雨的特点,风雨的特点是它会阻碍人的前进,再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主题,“风雨”的深刻内涵是指“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参考答案】“载”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变式训练
例1
1.诗的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3.最后一句哪个字用得很妙,妙在哪里?
例2
4.“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5.本诗原来没有诗题,后人根据诗歌内容补“柳枝词”为题,请分析一下后人补这一诗题的理由。
6.本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变式训练
1.意象:
春潮、雨、野渡、横舟。
意境:
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2.托物言志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鹂,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和无奈的情怀。
3.“横”字用得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漂泊,也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想辞官却又无法辞官。
4.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将离恨具体化了,化虚为实,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
5.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代表“留别”,以“柳枝词”为题能准确表现诗中的离情别恨,同时,诗歌第一句“系”字暗写“潭柳”,以“柳”为题也切合当时的情景,因此后人补“柳枝词”为题。
6.①运用比喻,用“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更能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
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课外古诗鉴赏
一、山水田园
(一)(2014·扬州梅苑双语学校模拟)田家
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
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
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2015·原创)蝶恋花①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苏州期间所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
②画舫:
彩船。
③夷犹:
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
④江国:
水乡。
⑤谷雨: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
⑥看看:
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二、爱国忧民
(三)(2015·原创)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
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
②离宫:
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的感慨。
(用原句填空)
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2014·潍坊)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怀乡思友
(五)(2014·黄冈)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成都初期,诗人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②世人:
指统治集团的人。
③匡山:
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2014·杭州二模)雨夜
(明)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释】①笳:
一种乐器。
②万井:
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短榻孤灯里”中的“孤”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2.诗中“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两句为后人传颂,请作赏析。
四、赠友送别
(七)(2015·原创)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①。
垂杨紫陌②洛城东。
总是③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释】①且共从容:
能留下一起和美相伴。
②紫陌:
指郊野的大路。
③总是:
大多是,都是。
1.这首词是欧阳修与友人梅尧臣在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的感叹。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是以乐景写哀情。
B.这首词从追忆昔日携手游玩的欢乐,到今日独自赏花的孤独,再到叹惜明日渺茫不可预料的苦闷,在时间上跨了去年、今年、明年,空间上由聚合到分散,在感情上由欢快到悲恨,词的境界一层一层开拓深化。
C.这首词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
D.这首词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是一首绝妙的作品。
(八)(2014·资阳改编)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中第一、二句写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九)(2015·原创)小松
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杜荀鹤:
晚唐诗人,出身寒微,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1.诗中的两个“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诗人以“小松”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出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都达到了有机统一。
(十)(2015·原创)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
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
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3.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边塞征战
(十一)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①楼兰:
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十二)(2014·射阳模拟)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
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根据全诗中将军的形象,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独领残兵千骑归”一句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明
2.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示例:
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
3.B
(三)
1.草合离宫转夕晖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2.示例一:
“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
示例二:
“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鉴赏 中考 语文 专题 复习 古诗词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