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73932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83KB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docx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当代文学课后题精读所讲内容,改革开放前前九章,做笔记围绕课后题抄知识点
名词解释四个二十分(作者,作品,人物,基本情节)要全面,五十到一百字
简答题四个四十分,百来字,不要1.2.3.要有稍微的阐释
论述题两个四十分,要深入细微的阐释,同时详略得当。
引言
1.当代文学发展概况(基本轮廓),特征。
P5
1新中国成立后27年(1949-1976),是当代文学的开拓和曲折发展时期。
基本轮廓是当代文学的“一体化”(或叫“一元化”)。
一体化包括:
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想“一体化”;创作队伍和作品规范“一体化”;文学传播“一体化”;文学阅读和审美趣味“一体化”。
2八十年代文学,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表现为文学的回归和人的回归。
首先是“文学的回归”。
其一,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否定了“文学为政治服务”。
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了“为政治服务”。
其二,在文学的功能层面,肯定了文学的审美功能的首要位置。
其三,在创造方法的层面上,否定了文革时期瞒和骗的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
重新认识了五十年代以来的文艺思想斗争提出了从生活出发和真实性的文学主张。
其次,是“人的回归”。
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人性、人道主义的合理价值,并澄清了五十年代以来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在文学史上的真实地位得以恢复。
3九十年代文学,是文学明显转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商品化、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化的包装下,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逐步走向“多元化”;
4新世纪文学(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文学发生结构性嬗变。
一体化体制消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多元化体制不断发展,文学逐步从社会中心位置滑向边缘,文学发展多样化,文学形态多元共存。
第一章
2.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文学体制有哪些基本特点。
① 文学艺术已经真正成为列宁所说的“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齿轮和螺丝钉”,列入党的领导机构的重要议事日程。
② 新文学体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学市场的悄然隐退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纳入。
③ 文学生产者的作家身份的变化,即由自由职业者变成了国家干部。
3.第二节,文艺思想斗争,<武训传>批判。
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6《武训传》批判开了建国以后运用政治力量开展群众运动来解决思想问题的先河,这种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又是一种无奈之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7《武训传》批判运动基本上是一次思想批判运动,未涉及相关人员组织、人身等方面。
4.两结合
答:
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
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5.三突出,三陪衬,根本任务论。
p31
根本任务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作为文革文学创作与评论的最高标准,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一体化;
“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三陪衬”创作方法:
以成长中的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以其他正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刻画反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6.革命样板戏,内涵,包括什么,情况,怎么解释。
p32.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1分)
八个革命样板戏:
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分)
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2分)
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1分)
第二章
7.什么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名词解释)是什么作品,作者,主要内容。
名称
作者
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
《红日》
吴强
沈振新
张灵甫
是一部正面描写部队生活与革命战争的“宏大叙事”,以1947年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发展主线,热情歌颂了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岩》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许云峰等
是一部反映地下工作者革命斗争胜过的小说,描写的是重庆解放前夕“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讲述了江姐、许云峰等英烈坚贞不屈的事迹。
《红旗谱》
梁斌
贫农朱老忠
地主冯老兰
是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阔史诗,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与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人之间的斗争经历,表现了中国农民成长为革命英雄的历史过程,并由此塑造了一批英雄。
《创业史》
柳青
梁生宝
梁三老汉
等
曾被誉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青春之歌》
杨沫
林道静
余永泽
卢嘉川
江华
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学生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揭示了那个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成长道路。
《山乡巨变》
周立波
邓秀梅
盛佑亭
以50年代的农村为背景,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不同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
《保卫延安》
杜鹏程
周大勇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并讴歌人民战争的优秀长篇,中国革命军事文学的开山作和里程碑。
写的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着重描写他从一个战士成为指挥员的艰苦历程,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林海雪原》
曲波
杨子荣
少剑波
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一支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侦查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8.赵树理的小说,代表作品及人物。
简要叙述三里湾主要思想艺术成就。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他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代表作
主要人物
《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小芹
《李有才板话》
民间艺人李有才、地主闫恒元
《李家庄的变迁》
贫苦农民张铁锁、共产党员小常、地主李如珍、小喜
《三里湾》
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党支部书记王金生
9.简述《三里湾》的主要思想艺术成就。
赵树理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创作成果是《三里湾》,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1《三里湾》对我国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生活的真实、深刻反映,主要是借助一系列栩栩如生、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实现的。
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是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等代表农村自发势力的落后人物。
村长范高登到社会主义时期一心要走私有化道路。
富裕中农马多寿外号“糊涂涂”在政治上保守糊涂,但为自己谋利益时却精明能干。
马家小院犹如一个封闭落后的“王国”,有蛮横无理虐待儿媳管制儿子的“常有理”、极端自私的“铁算盘”、“脚踏两只船”的袁天成、自私逞能又愚昧无知的“能不够”。
作家通过描写这些不同类型的落后人物,说明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件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2《三里湾》还比较成功地刻画了几个寄托着作家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最突出的是党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形象,他既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我牺牲精神,又有精明与细致的工作作风。
他善于从复杂的矛盾中从容地分析研究问题,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他维护党的利益的高度原则性又表现出他对群众负责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此外,还有立志钻研技术的王玉生、热情正直机智幽默的王满喜、克服缺点不断成长的知识青年范灵芝。
3《三里湾》继承了赵树理早期作品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追求。
一是注重故事完整。
《三里湾》结构严密紧凑,情节连贯,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它在结构上运用了评书和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全书34章,写的是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楔子交待了整个村子的历史和当时的形势,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又转到民校,由民校引出玉梅,再引出有翼、灵芝、满喜等一系列人物。
由玉梅带出她的家庭,由家庭矛盾引出另外三个家庭的矛盾。
整个结构十分严谨,一贯到底。
二是注重人物的独特性。
作家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行动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还善于以“绰号”来突出人物特点。
如作家描写“能不够”时,主要通过她如何制服丈夫袁天成,不让他入社,挑唆女儿小俊离婚等细节揭示她极端自私的人生哲学。
三是注重语言的流畅性。
《三里湾》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具有口语化、形象化的特点。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增强作品艺术魅力。
此外,《三里湾》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健康幽默的情趣。
10.孙犁代表作品,人物
短篇小说《芦花荡》《荷花淀》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短篇小说《山地回忆》小妞儿:
物质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自尊。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铁匠傅老刚和他的女儿九儿,木匠黎老东和他的小儿子六儿。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吴春儿、李佩钟、蒋俗儿。
以散文的笔法写长篇。
11.孙犁小说的边缘化特征(有哪些重要体现)
①切入生活的边缘化视角
整体来说,孙犁的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生活,算得上时代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般这类小说都会把艺术创作中心置于战争过程,但是孙的小说创作几乎全部远离战争的中心,而表现战争状态下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农村青年妇女的人生遭遇和命运,使原本颇富阳刚之气的战争小说带上独特的阴柔之美。
如《荷花淀》《秋千》《风云初记》等。
②开拓生活的边缘化情感
孙犁的小说还十分注重边缘情感的开拓。
边缘情感就是人们在战争年代中表现出来的
令人赞叹的纯美人性与人情。
他的小说着力表现的是普通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妇女们高贵的人情的闪光。
这种高贵的人情,一是表现为普通人对革命军人的细心关照与呵护,如细心关照伤员的香菊、二菊,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同志转移的吴召儿等。
二是普通人特别是青年妇女们为了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精神牺牲。
如《荷花淀》中水生扫及其他妇女把自己的丈夫送进了抗击侵略的战争行列。
③表现生活的边缘化审美姿态
孙犁的小说创作也有应时之作就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为着革命的需要。
他倾心于五四
新文学的审美传统与表现技巧,更重视小说的高雅与情趣。
这种审美明显的表现出与时代审美潮流相悖的边缘姿态。
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在小说整体意蕴上,孙的小说着意于美的创造。
他避开了同时期作品中常见的战争场面,以明媚的白洋淀风光为背景将人们的抗战生活场面铺开。
在小说结构上,孙的小说也与传统小说不同,更具现代意味。
他的小说不注重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连贯,经常出现一些片段场面或不连续的事件。
孙犁在当代的小说创作,依然继承了她在解放区时形成的“边缘化”传统。
如《风云初记》《山地回忆》《吴召儿》等。
第三章
12.革命历史“史诗化”的原因,为什么史诗化。
革命历史“史诗化”是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共同美学特征。
该特征主流地位的
确立并成为当代作家的共同追求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革命胜利与新政权的建立带来的巨大热情,使作家们自觉地以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戴,深深地缅怀过去的艰难岁月和前辈的卓越功勋。
其中一些人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残酷的斗争生活,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他们去讴歌。
②当代作家那种充当“社会历史家”,再现社会变革的整体过程,把握“时代精神”的欲望。
③对新一代青年人进行革命教育的责任心。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大批呈现着“宏大叙事”的艺术趋向,对革命历史进行史诗化处理的小说不断涌现。
如梁斌的《红旗谱》。
13.《红旗谱》主要人物
《红旗谱》讲述了农民朱、严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家两代人之间的斗争经历。
朱家
严家
冯家
第一代
朱老巩
严老祥
冯兰池
第二代
朱老忠
严志和
冯贵堂
第三代
大贵、二贵
运涛、江涛
(简述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其中朱老忠是最富个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作家是把他作为跨越新旧两个时代、在历史风云呼啸之际行进的民族英雄塑造的,因此,他的思想性格深刻的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英雄品质和历史命运。
一方面,他对反动统治阶级有着强烈的仇恨;另一方面,他对同志,对战友又义重如山。
早年家庭惨遭变故和地主峰兰池的横行霸道在其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火种,在关外挖参、打鱼、淘金、独身闯荡20多年的不凡经历,使他这个原本地道的农民具有了某种“无产者”的性格因素,他不仅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意志磨砺得更加坚强,而且对传统的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农耕文化伦理有了反思能力,成为乡村社会秩序的异端人物,这也为他以后接受革命和愿意革命的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待“脯红鸟事件”、“大贵被抓丁”和“反割头税斗争”中的表现,集中体现出其处事成熟果断的一面。
但此时他还没有摆脱个人抗争的范围,直到他找到共产党后性格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斗争也相应地从自发转向自觉,他也由一个农民英雄跨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
朱老忠对敌人决不留情,但对朋友和同志却重团结、讲义气,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
小说从多个侧面描写了他和严志和一家以及其他苦难农民兄弟之间的情谊。
他卖心爱的牛犊让江涛上学,并帮严志和料理奶奶的丧事等等,刻画出一个有情有义的朱老忠。
作者巧妙地将朱老忠的情与义赋予了强烈的爱憎,使其区别于旧时“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客豪杰,对冯兰池这样的地主阶级的憎恨以及对穷人兄弟“两肋插刀”使其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14.《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特点
1《林海雪原》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题材处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
3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民主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
4史诗性追求,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
5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利用了民间文化的传统形态,通过“大忠大奸”的夸张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阶级特征统一起来,既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革命英雄主义基调,又使“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模式走向戏谑化。
6《林海雪原》既紧扣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军事胜利,保持着与时代要求的一致性,同时,又在“远离主战场,接近民间”上大做文章,巧妙地避开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以传奇性取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文化色彩。
7从总体上看,它采用的是单线结构方式,既根据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剿匪故事,而这个大故事中的小故事又可以独立成篇。
15.如何理解《青春之歌》的成长主题,以《青春之歌》为例看成长小说的叙事特点。
《青春之歌》同时含有“爱情”与“政治”的双重主题,分别对应个人成长和革命成长,林道静从一个小资知识分子,历经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是从“成长”的意义上去描写林道静的人生历程的,这构成了《青春之歌》的“成长小说”本色。
①“成长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有着很强的“政治”叙事性。
“成长”不是指主人公在生理意义上的成长,与主人公一同成长的还有历史本身。
在这类小说中,历史与个人的成长不可分割地在一起。
《青春之歌》写的是知识分子林道静的个人成长道路,主要表现的是中国的革命历史,“政治”构成了这部小说最主要的叙事话语。
林道静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具有五四青年的精神气质,为了反抗家庭包办婚姻,追求个性解放,与旧家庭决裂。
与北大学生余永泽结合了,后来发现他只是个“庸人”,无法给她精神指引。
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并阅读很多革命书籍后才开始感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于是她内心的悲观情绪消失了在心里生出一种革命热情,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革命斗争的洪流。
②《青春之歌》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性爱叙事”。
既然是“成长小说”,当然离不开主人公生理意义上的成长。
基于政治叙事的目的,杨沫在《青春》中用革命话语对“性爱”进行了一番改造与处理。
但还是保留了很大一部分性爱内容。
性爱内容是小说成功的最基本的叙事要素。
“革命+恋爱”的左翼文学模式在《青春之歌》中的复活,为越来越淡化的私人情感世界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这是一部小说成功的主要原因。
《青春之歌》的性爱叙事是由一个女大学生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
林的第一个爱人是北大学生余永泽,与他相爱有着五四时期的浪漫蒂克色彩。
后来,林对余的平庸感到失望而离开。
林与卢嘉川的相爱表面是对革命的选择,实质上是对平庸生活的反抗,但这是女性追求刺激甚至虚荣的一面。
后来,她与江华的爱情,在革命的意义上最终升华,在经历反抗平庸、追求刺激后,一种基于共同理想的性爱成为最终的归宿。
林终于在心理意义上成长起来了。
《青春之歌》是一部将政治言说与性爱叙事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它既有着比较鲜明的时代主题,顺应了当时知识分子改造和歌颂革命的政治要求,同时又迎合了本能上渴望浪漫与情感的大众心态。
第四章
16.如何理解,如何评价《创业史》。
《创业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成就
《创业史》曾被誉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十七年”间优秀的长篇小说。
周扬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作了一个检阅式报告在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篇小说的成就时,把《创业史》列到了首位。
尽管《创业史》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缺憾,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要从这几方面认识:
1《创业史》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所表现的理想是符合历史要求的,所肯定的策略是正确的。
通过梁生宝、梁三老汉以及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等人的活动,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农民的这种精神变化过程。
这种描写是相当真实的。
《创业史》所表现的理想是符合历史要求的,有历史的合理性。
基于社会的变化,《创业史》否定了不停顿的斗争方式,如在小说中作者彻底否定批判了白占魁的“二次土改论”,二队梁生宝靠多打粮食、靠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给予了肯定。
2《创业史》塑造的人物富有个性和历史深度。
梁三老汉被认为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他既有新社会翻身农民的喜悦,对共产党、新政府充满信赖、满怀感激,又有旧社会留下的因袭的重担,对党的农村政策不理解、缺乏走新的道路的自觉性;既有劳动者勤劳、淳朴、正直、善良的美德,又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自私的心理;既有老农民的古板、倔强,又有孩子般的天真单纯。
3《创业史》以其鲜明的风格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叙事经验。
它有一种开阔厚重又热烈的艺术风格。
既不乏传统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的绵密、热烈的叙述方法,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厚重。
柳青扩展了叙述语言的表现力,他善于将叙述语言和人物内心独白、将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将人物言行和作家的评说、将诗情与哲理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引导读者参与接受的热烈氛围,为当时小说创作提供了新鲜和独特的经验。
17.如何理解《李双双小传》中的新人塑造。
对李双双的评价。
《李双双小传》可以说是标志着李凖创作艺术成熟的代表作。
小说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位新的农村妇女形象,通过李双双这一形象的刻画,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的崭新面貌,写出了农村妇女走向社会第一步的觉醒。
作者把李双双放到尖锐的生活冲突中,巧妙地编织了李同丈夫孙喜旺之间富有喜剧韵味的家庭矛盾,以及与自私自利的孙有之间的公与私方面的冲突和较量,两条线索交错前进,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鲜明突出地体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实现了他要把新的英雄人物力求写得“丰满一些,生动一些,真实一些”的艺术追求。
18.柳青代表作品,代表人物
《铜墙铁壁》
《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徐改霞、郭振山、姚世杰、郭世富等)
19.马烽小说创作特点
马烽是一位擅长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短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以短篇小说的成就最高。
主要短篇小说集有《一架弹花机》《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太阳刚刚出山》等。
《我的第一个上级》是马烽的力作,小说通过一场抗洪斗争,成功描绘了农村水利局副局长老田的英雄形象。
创作特点:
1.欲扬先抑的构思手法,是人物形象鲜明感人。
2.把日常生活的行为与关键时刻的英雄行为结合起来描写。
3.平易朴实而传神的语言。
山药蛋派:
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体。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
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
(1)地域特征
(2)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20.周立波代表作品,代表人物。
《暴风骤雨》
《铁水奔流》
《山乡巨变》,盛佑亭、刘雨生、李月辉
21.如何认识《山乡巨变》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以50年代的农村为背景,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当时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不同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选择的道路。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农业合作化运动产生的的消极影响已经被证明远大于积极意义,所以在时代错误的影响下,作者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然而正确认识《山乡巨变》,我认为决不仅仅是要指出其局限性,我们更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到其积极的方面。
《山乡巨变》中讲述的一些人和事,之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可笑,其根源就在于文本所植根的历史观点的错误。
实行生产合作化的确有利于农民抵御天灾人祸,但是样样归公无疑会大大破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于后来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更是历史的倒退,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的错误,导致了作者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一系列缺陷。
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了突出党政策的正确性,对于邓秀梅,李月辉等正面人物,我们几乎找不到这些人物在人格上一点缺陷;而对于秋丝瓜,菊咬筋等反面人物,作者在大多数时候是把他们戏剧性地丑化了。
这两种对比极鲜明的形象在今天看来,可能会觉得这种艺术形象是不真实的,作者过度绝对化的创作手法也显得幼稚,但在当时的读者看来,他们是真实的,同时这两种形象的对比也满足了时代要求。
其次是情节发展上,农业合作化运动本身违背了自然规律,但当时人们并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推进合作化这一当时看来是真理的政策时,故事情节发展肯定会遇到因为违背了客观规律而带来的困难,但是作者只采取绕开或跳过的方式,使得有些情节的进展过于突兀,不能令人信服,某些情节发展甚至很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 文学 期末考试 重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