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 文档编号:4370487
- 上传时间:2023-05-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05.98KB
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三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
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2.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
A.为完成“一五”计划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3.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
这里纪念的是()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章
C.世界开始走向整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4.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改革背景的是( )
A.经济危机与“滞胀”B.福利国家的弊端
C.通货膨胀严重D.新经济的出现
5.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③“新经济”是由美国一家杂志提出的
④“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的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7.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态度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影响是()
A.强化了国家机器B.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C.促进了社会和D.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9.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时,说“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此时要建设的“新农村”是( )
A.农业合作社B.人民公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土地改革
10.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示意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11.打油诗“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说明了( )
A.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D.“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梅州市蕉岭县丘逢甲故居外墙上写有一条标语“让钢花开遍蕉岭,让铁水全县奔流”。
这条标语最早可能书写于( )
A.1953年B.1956年C.1958年D.1979年
13.“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
‘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上述现象出现于()
A.19世纪晚期的上海B.20世纪初期的上海
C.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D.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14.“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民族工业的产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5.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16.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答案AB.答案BC.答案D.答案D
17.叶圣陶说:
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
反正是个到,何必急?
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
或说: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
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
这岂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18.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21.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生铁和钢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2.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960、1970、1980年分别为19.8%、22.3%、20.8%,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这表明美国( )
A.加强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23.“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B.吸纳民间资本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
24.有历史学家指出:
“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此变化源于( )
A.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B.“海上马车夫”荷兰沟通世界
C.蒸汽轮船用于远洋航行D.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海上探险
25.明正德、嘉靖年间歙县商人程澧出吴会、尽松江、走淮扬、抵幽蓟,“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他虽“坐而策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
这主要表明( )
A.明中后期商帮开始出现B.徽州地区有经商的传统
C.明清商品经济尤为发达D.程澧具有敏锐的商业眼光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注:
“爱皮西地”即ABCD)
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
……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
“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为言,力主“断发”。
……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
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
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
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
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29.(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
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
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l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
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
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
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老农民”、“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的信息可知,这虽与农业生产有关,但与合作化运动的宗旨相违背,故A项错误;材料中“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上面检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表明这是大炼钢铁运动,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大炼钢铁是两回事,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中不会出现“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的特殊现象,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知阶段“Ⅲ”指的是1960—1963年,此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曲线呈下降的趋势,“一五”计划于1957年超额完成,故A项错误;1960年,为了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中央实施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特别是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纪念的是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的成果。
D正确。
4.【答案】D
【解析】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符合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改革的背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的福利制度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了财政赤字,符合撒切尔夫人改革的背景,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滞胀”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符合撒切尔夫人改革的背景,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出现“新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④说法不正确。
6.【答案】B
【解析】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项;棉纺织厂发展如此之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当时史实。
7.【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大跃进”危害的相关信息,排除A。
大跃进属于“左”倾错误,B项明显错误。
材料中显示“我们有些同志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D项对材料信息错误理解。
“有些同志不愿意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我们有些同志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都表明人们对大跃进开始有不同的认识。
故C为正确选项。
8.【答案】C
【解析】社会福利政策实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弱势群体收益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A项与要求无关,B、D两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把握材料时间“1957年”,这时候三大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故A项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故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以后,故排除C项;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故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从“复苏”到“繁荣”所处的时间段是1990~2000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D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不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高举浮夸风,“左”倾错误迅速发展,谈不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促进农民觉悟的提高,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集中劳动、集中经营,按工分平均分配,这种体制导致的弊端是:
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材料民谚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弊端,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让钢花……”和“让铁水……”应该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时间应为1958年,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对外投靠美帝国主义,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扩大。
14.【答案】D
【解析】“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反映了由于外国商品倾销,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A与题干说法相反;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5.【答案】C
【解析】“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7月”,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A、B项错误,C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开展三大改造,其中农业开展合作化,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因此选C,A是在建国之前,B、D属于建国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但没有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
17.【答案】D
【解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
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
18.【答案】C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尼德兰革命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把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1984年,符合题意;C、D两项时间不符合。
20.【答案】A
【解析】B项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中“加重”“剥削”明显错误,B、C两项可排除。
D项是手段,不是目的,也可排除。
A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图示中国生铁和钢产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78年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粮食产量,与这一变化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了其活力,生铁和钢产量因此不断上升,故B项正确;1990年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不符合图示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不符合图示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二战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23.【答案】A
【解析】提取信息“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即发展本国经济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吸纳民间资本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与军事工业的辅助关系,故C项错误;民用企业依然为国有性质,并非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2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事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主要是对西欧的影响,故A项错误;“海上马车夫”荷兰主要是在17世纪,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蒸汽轮船发明于19世纪初,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500年左右发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的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D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他虽‘坐而策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可知,程澧虽操持旧业,但由于掌握丰富的经商策略,所以仍能赢得丰厚的利润。
故D项正确。
26.【答案】表现:
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建立),崇拜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尚化等。
原因: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西方科技的引入,新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出现,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经济方面来回答也可);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革命运动的推动等。
【解析】第一问抓住关键信息“汽车与电车”、“报馆”、“争购舶来品”、“衣裳时式鬟”、“教堂”、“跑马”、“公园”等,从交通工具、大众传媒、宗教传播、生活娱乐方式、服饰等方面列举表现。
第二问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即可。
27.【答案】利:
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
弊:
限制民间手工业自由发展;助长了官场的腐败;不利于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
【解析】第一问手工业发展的利:
表现可从规模、技术、质量等方面加以归纳,弊可从政治腐败、国家政策限制等方面加以分析。
28.【答案】
(1)含义:
“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
(2)不同:
康有为:
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孙中山:
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
黎元洪和袁世凯:
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以保全自己。
变迁:
“剃发”“蓄发”“断发”(剪辫)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巨大变化。
(3)意义:
剪辫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满洲专制统治的结束;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标志着中国实际上融入了世界,从中国时间融入到世界时间。
【解析】
(1)从“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等信息可以看出“剃发”“蓄发”实际具有是否服从清政府的统治的政治意义。
(2)第一小问,注意结合不同人物的阶级、政治派别、政治意图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变迁,可以看出辫发的变化实际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政治体制从专制到共和体制的变化。
(3)该题要结合所学知识。
由于剪辫子具有政治革命的意义,因此其代表清政府被推翻;换旗子是从大清龙旗到民国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告别专制;用阳历可以看成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标志。
29.【答案】
(1)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 宣威市 板桥 中学 年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