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冲刺题及答案一模拟题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433103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2.29KB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冲刺题及答案一模拟题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冲刺题及答案一模拟题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冲刺题及答案一模拟题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苛勒
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
A.构造一种完形
B.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C.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
D.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6.下列属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性需要的是(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7.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固着
C.定势
D.原型影响
8.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9.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的是( )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启发
10.利用课余时间读短篇文章或阅读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属于( )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11.将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 )
A.启发式
B.推理式
C.算法式
D.演绎式
12.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 )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布卢姆
D.克拉斯沃尔
13.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 )的人际关系。
A.吸引
B.合作
C.沟通
D.平等
14.经常思考“如何教好这节课?
”等这样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处于发展的( )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15.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克服障碍
D.学会调适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更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为__________中心。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18.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
直接强化、__________和自我强化。
19.布卢姆认为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知识,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__________。
2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___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21.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__________、概括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
22.知识学习的类型有_________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3.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__________。
24.__________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5.__________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6.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__________、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27.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其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28.常见的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和主观题。
2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__________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30.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__________。
31.__________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与所解决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
32.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______性。
33.根据技能的分类,“默读”主要属于__________技能。
34.教师在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__________。
3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道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37.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38.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39.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40.简述教师成长的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2.用成败归因理论解释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发表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精析】A劳伦兹提出发展关键期,即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仅能产生很小的影响或几乎没有影响,故选A。
3.【精析】B自我意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4.【精析】A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故选A。
5.【精析】C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故选C。
6.【精析】A成长性需要是指求知与理解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是指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7.【精析】C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定势,故选C。
8.【精析】D首先要弄清概念。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由此可知,题中运用的是鸟的正例。
9.【精析】A原型操作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故选A。
10.【精析】C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包含: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利用课余时间读短篇文章或阅读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分体现了灵活利用零碎时间,故选C。
11.【精析】C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因此也叫做随机搜索策略,是一种尝试错误的方法。
12.【精析】A柯尔伯格研究了道德的“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故选A。
13.【精析】A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14.【精析】B教师处在关注情境阶段时,经常考虑“如何教好课”。
15.【精析】D心理辅导的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二、填空题
16.学生17.学习过程18.替代强化19.评价
20.认知21.共同要素说
22.符号学习23.积极性与主动性24.精细加工25.维果斯基
26.前习俗水平27.抽象逻辑思维28.客观题29.奥苏伯尔
30.痕迹衰退说31.原型32.自律33.心智34.差异律35.师范教育
三、简答题
36.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
(2)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解决某一问题的丰富的背景经验或认知结构。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上述谈到的影响迁移的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7.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
(1)强度律。
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2)差异律。
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3)活动律。
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4)组合律。
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8.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39.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促成的纪律是不可缺少的。
(2)集体促成的纪律。
这是指Fh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0.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相互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站稳了脚跟)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论述题
41.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柏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
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42.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2)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
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3)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
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4)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
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中小学教师 晋升 中级职称 考试 冲刺 答案 模拟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