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用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doc
- 文档编号:3988851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52.50KB
中考常用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doc
《中考常用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常用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四、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
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
说明文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或者从整体到部分。
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2)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
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
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介绍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生产和工作的程序,逐一说明。
(3)逻辑顺序
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
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
5、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
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
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
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例如《太阳》中: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
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
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
例如《太阳》中: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
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例如《太阳》中: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
例如《太阳》中: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
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太阳》中:
有这么一个传说:
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
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
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
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
”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
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十五、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
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文章的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
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
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
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
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
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
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
A.演绎论证:
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
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
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
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种论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立论:
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
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②驳论:
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
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4)议论文的种类: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
①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
④感想:
(5)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
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并列式:
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②对照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③层进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
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总分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
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6)论证方法:
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
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带。
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
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A.例证法:
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中运用最广,用真实、典型的事实去证明论点的正确,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
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
所运用的道理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
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
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C.比喻论证:
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D.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①准确性:
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准确无误。
②概括性:
议论文把讲清抽象的道理作为它终极的目的,即便列举事例,也要以理服人,以理取胜。
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
③鲜明性:
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④生动性:
议论文的生动性不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十六、记叙文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
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
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
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
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
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
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
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说明:
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
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
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
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
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
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
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
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题目的提示。
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
(2)抓住重点语段。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
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
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
《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明确:
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
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
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
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常用 现代文 阅读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