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3931124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26KB
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12.季节节律
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季节(年)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
13.旋回性节律
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14.阶段性节律
是指生物类群在周期性或旋回性变化的背景上,以一定阶段为周期表现出的
突变性的重复。
15.负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则称为负反馈。
16.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加剧了系统脱离原状态则为正反馈。
17.天然环境
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18.人为环境
自然条件经过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
2.“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土地结构)。
3.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4.综合自然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5.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
6.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圈),再后出现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壤圈)也产生了。
7.综合自然区划的三个一般性原则是(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
8.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可分为(相)、(限区)和(地方)。
9.(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10.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
(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11.辐射干燥指数R/Lr的变化从0→4,景观由森林、(草原)、半荒漠变成(荒漠)。
12..(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13.岩石地形复合体为自然地理系统提供(疏松物质和化学元素)。
14.彼列尔曼根据化学元素迁移条件,把地表面上各种各样的形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残积处境)、(水上处境)、水下处境。
15.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
16.地域分异主要指:
(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17.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
(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结合原则。
18.地带性区划单位从高级到低级为: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9.山坡面按其形态可分为直坡、(凸坡)、凹坡和凹凸坡。
20.影响土地评价的因子有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
2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2.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23.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目前己知最大地震不超过(8.9里氏级)里氏级。
24.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
25.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表示。
26.局地环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地方性风。
27.(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29.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30.风对地表细粒的作用有(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三种形式。
31.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三、单项选择题
1.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A)。
A.太阳能B.生物能C.水能D.风能
2.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C)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B.水C.生物有机体D.土壤
3.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C)。
A.自然区B.限区C.相D.地方
4.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C)。
A.大气B.水分C.有机界D.土壤
5.形成地貌基本格局的能量因子是(B)。
A.太阳能B.地球内能C.潮汐能D.生物能
6.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B)。
A.原始共生阶段B.和谐共生阶段C.改造自然阶段D.顺应自然阶段
7.(B)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A.大气B.岩石地形复合体C.水分D.有机界
8.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A)
A.太阳能B.生物能C.水能D.风能
9.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C)
A.自然区B.限区C.相D.地方
10.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B)
A.进料过多B.泄漏C.进料不足D.阻塞
11.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C)
A.自然带B.自然亚地带C.自然地区D.自然地带
1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
D
A.《汉书·
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
13.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
C
A.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
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
14.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为:
A.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
B.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
C.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D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
15.贯彻发生学原则的主要区划方法是:
(C)
A.地理相关分析法B.类型制图法
C.古地理方法D.主导标志法
16.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
B
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
17.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
A
A.科—属—种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
18.土地分级单位自上而下为:
B
A.科—属—种B.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
19.下列单位中,属于地带性单位的是:
A
A.自然地带B.自然地区C.综合带D.自然州
20.下列哪个单位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A.自然地带B.自然带C.自然地区D.自然州
2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
22.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
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相关性
23.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
A.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
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
24.完整的垂直带谱其顶带应该是:
A.永久冰雪带B.基带C.树线D.高山草甸带
25.季节节律的显著程度随纬度增加而(),昼夜节律随纬度的增加而():
B
A.增加增加B.增加减少C.减少减少C.减少增加
4、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答:
①地球的外能与内能作用显著;
②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相物质并存;
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④人类聚居的场所。
2.画图说明正反馈,并说明正反馈的作用。
当正因果反馈环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了这种变化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在变动中起自我增强的作用是正反馈环的作用。
以下图为例:
猫的数量
——
+
鼠的数量
灭鼠药的数量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
自然地理环境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
天文因素与地球因素共同作用,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4.地区性的表现有哪些?
地区性是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如中亚热带自然地带内部由沿海到内陆存在这样的差异:
东部(浙、闽)沿岸是台风侵袭的范围,暴雨影响很大;
中部(湘、赣)是夏季受伏旱控制的地区,炎热干旱,秋末冬初等季节受寒潮影响较大,春季常出现倒春寒;
西部(川、贵)降水比较均匀,降水强度不大,多云雾,形成比较阴湿的气候。
5.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
(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
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
(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6.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1)有统一的自然地理过程,一个自然区只有一个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不同,
则产生不同的自然区
(2)自然区既体现地带性特征,又体现非地带性特征。
(3)拥有完整的系列和组合方式
7.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1)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影响。
(2)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是在水、生物、土壤、大气等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
(3)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改变自然系统中某一条件,将产生系列的效应。
(4)地球表层有稳定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8.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建立起一定的结构,从而完成一定的功能、形成整体效应。
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实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功能和整体效应的重要过程;
②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如水的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不可分割。
不平衡,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出现物质循环、能量传
输,最终又达到相对平衡;
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如生物循环、水循环。
9.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变的基本特点
①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②演化是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
③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
10.综合区划的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之间有什么关系?
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区域的各组成要素和地域分异因素。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明某个具体自然区域形成和分异的主导因素。
基于上述认识,有的自然区划工作者把这两个原则合称为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
11.科学的土地概念包含哪些内容?
土地概念包括下列内容:
(1)土地具有—定的综合自然特征。
这主要取决于其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所体现的整体性特征。
(2)土地是具有一定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的地段,其规模随土地等级的大小而不同,在空间上彼此存在—定的镶嵌组合关系,即地域结构关系。
(3)土地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4)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定的经济利用价值。
因此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利用和改造。
12.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非常密切:
(1)结构是保证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
(2)功能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结构。
13.地方性与地带性、非地带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1)地带性——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
(3)地方性——就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局地分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陆地表面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性。
五、论述题
1.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是怎样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①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②人类的三大种族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③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④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阻延作用。
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
①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
②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
③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
④对生态平衡的改变;
⑤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促进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
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
2.一般系统的熵变化是怎么构成的?
各部分各起着什么作用?
(1)对于开放系统,熵的变化规律可以用著名的普里戈金方程表达:
ds=dis+des
式中:
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也称熵产生;
des——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的熵,也称熵流。
(2)各部分所起的作用:
熵产生dis总是大于或等于零,它使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
熵流des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零,
当熵流des大于零时,加速了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
当熵流des等于零,该系统为孤立系统,ds=dis≥0,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逐渐增加,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
当熵流des小于零时,可以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甚至可以超过它,使系统越来越有序,保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
des<
0,des<
dis时,ds>0,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0,des=dis时,ds=0,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0,des>dis时,ds<
0,系统复杂化或生长出新的系统。
3.试述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②相似性:
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
③差异性:
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4.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①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
②自然地理环境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不断进化发展,并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
③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合称为天文因素,天文因素给予自然地理环境以数学规则性的影响,使得自然地理过程出现周期性和地带性;
地球因素破坏规则性,两者共同作用,支配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
④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5.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黑土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土壤类型。
我国黑土主要发育在东北区。
黑土的退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而使黑土成土条件缺失。
二是人类活动、耕作而导致黑土退化。
1、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引起的黑土退化
黑土的形成是由于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
我国黑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原来是沼泽地开发形成,长期无人类活动影响。
自然条件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冬季干冷。
腐殖质形成,分解缓慢,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巨厚的黑土。
随着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气候因素改变,黑土地区温度升高快,腐殖质分解过度,使积累量逐渐减少,而黑土地区的植被变少,产生的动植物残体减少,也减少了腐殖质的来源,黑土的形成受到影响,消耗增加,引起退化。
2、人类活动引起黑土退化
人类活动是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人类大面积的开垦黑土用于耕作。
破坏了黑土地区的原生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
不合理的开垦利用方式,加速了黑土的退化,使土层变薄。
(2)人类耕作使黑土的积累过程受到干扰。
种植作物,收获之后归还土地的有机物残体极为稀少,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补充,而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只能由积累的腐殖质释放,只“出”不“进”,黑土不能积累,土层变薄,黑土退化。
(3)人类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黑土,尤其是农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导致有机物难以分解,土壤生物死亡增加,黑土得到有机残体的量减少。
(4)人类耕作使黑土裸露;
易受流水作用、风沙侵蚀,加速了黑土的流失
6.简述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
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来自地球外部,即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另一个来自地球内部,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导致不沿纬度方向的分异,称为非地带性分异因素(或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 自然地理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