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3700859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78KB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24——1927年
1、背景
必要性: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反帝、反军阀成为共同目标
可能性:
(1)中共:
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2)孙中山:
具有革命精神,并树立重新革命念头
(3)国际:
2、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1922年6月,中共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2)中共“二大”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3)中共“三大”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进程
(1)开始: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标志着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2)工农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1926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3)1925年成立国民
(4)编建国民革命军
(5)高潮:
北伐战争(1926年7月):
(6)开始失败:
四一二政变
(7)彻底失败:
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完全破裂,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失败。
4、评价
(1)性质: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革命统一战线为领导,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
(2)意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5、失败原因
(1)客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主观:
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6、失败教训:
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掌握革命武装;
开展武装斗争。
[概述]
1、开始:
2、纲领: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3、领导:
革命统一战线(党内合作)
4、对象:
反帝、反军阀
5、活动:
(1)五卅运动与上海工人三次起义
(2)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军
(3)北伐(高潮)
6、失败: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客观)
7、根源:
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主观)
8、教训:
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必须开展武装斗争
9、意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两次革命危机及挽救)
第一次危机与挽救
革命危机
(1)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革命陷入低潮
(2)中共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革命挽救: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①背景:
(1)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革命陷入低潮
②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③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①会议的召开: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确立发动秋收起义。
③意义: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转折点。
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确立发动秋收起义。
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的: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
3、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5、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
6、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分析P83红色根据地形势图)
7、反“围剿”斗争
8、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井岗山道路
(1)背景:
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武装斗争的失败,证明城市中心道路开不通;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实践);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2)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理论名称: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井冈山道路;
(4)理论内容:
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5)评价:
理论意义: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方向;
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实践意义:
促进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壮大
为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6)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社会性质: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农业大国;
(2)革命任务:
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3)革命力量: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
(4)革命教训: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失败证明城市中心道路行不通
(5)革命经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提供实践经验
第二次革命危机与挽救
革命危机: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革命挽救:
1、1934年——1936年红军长征:
2、135年遵义会议
3、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5、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建立
具体阐释:
长征和遵义会议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
②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3)、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
1935年1月。
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自主处理问题)
(4)、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回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5)、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铸造了长征精神;
保存党和红军的精华,为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
宣传了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
(6)、长征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比较型】
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是在二三十年代中共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试分析比较两次会议的异同。
同:
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
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
异: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概述】
1、长征路线:
瑞金——遵义——会宁会师。
2、长征原因:
(1)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蒋介石“攘外必先内政策”,围剿红军
(3)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占东北
(4)目的:
战略转移和北上抗日
3、长征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3)铸造了长征精神;
(4)保存党和红军的精华,为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
(5)宣传了革命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
4、长征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
①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③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涨。
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推动。
张、扬爱国心
(2)西安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结果:
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确定了逼将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线索:
(1)、开始——全面开始——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胜利
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过程、合作方式及表现、破裂(1946年)
(3)、两个战场:
含义、关系
(4)、日本侵华方针
(5)、国民党抗战时期表现
(6)、共产党抗战时期的表现
防御阶段(1937.7—1938.10)
相持阶段(1938.10—1945.8)
反攻阶段(1945.8—1945.9)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
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党外合作)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3、两个战场:
(合作为主,存在着矛盾与斗争)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主战场):
①重要战役:
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②战况:
由于国民党实行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
(2)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①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②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3)两个战场的关系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抗日初期、中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后期,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4、抗日战争中期、后期国共两党的斗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对国民党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以主要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
(2)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②皖南事变(1941年、反共高潮。
)
始终坚持抗日,
(3)中共:
(积极抗日,维护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斗争)
①方针: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
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斗争求团结,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
②作用:
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史实:
百团大战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抗战胜利的原因:
中国方面:
中华民族抗战战结果;
国共合作、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结果;
国际方面:
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国家、进步人干的支持和帮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国共关系演变的规律问题有些学者提出: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再次酝...】
(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两种命运的斗争:
(政治斗争、军事斗争)
政治斗争:
1、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及活动:
(1)国民党六大:
确立一党独裁、专制、内战建国方针
(2)假民主,真内战,例如重庆谈判、召开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3)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占战略要地,把大批兵力调往内战前线。
(4)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制造了一系列迫害民主人士的惨案。
例迫害闻一多
(5)破坏重庆政协协议
(6)发动内战。
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共七大:
确立民主、和平、联合政府的建国方针
(2)重庆谈判,通过《双十协定》;
(3)召开重庆政协,通过重庆政权协议,《和平建国纲领》:
重庆谈判
①原因:
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
中共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②结果:
签定《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的基础上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
军事斗争: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战略防御阶段与战略反攻两个阶段,没有战略相持阶段)
1、内战全面爆发:
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作战方针: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战果:
打退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
1947年夏,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主要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3)意义:
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基本上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国共和谈,破裂
5、七届二中全会
6、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
7、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
2、标志: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
3、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土地改革:
1、目的:
稳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2、时间:
1950年6月——1953年春。
3、政策:
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
建国初期的这次土地改革具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
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生产建设之中。
(7)、问题探讨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
国内: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结束了半殖半封,,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国际:
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
(3)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基本经验: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
(3)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道路;
(4)坚持人民路线
(5)坚持武装斗争;
(6)建立统一战线;
3、比较新旧民主革命
相同点:
(1)社会性质相同:
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
即反帝反封建。
(3)性质相同: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3)革命的发展与群众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彻底解决;
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4)结果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点上讲最终遭到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1)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1921年中共一大决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仍然走城市中心道路。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攻打大城市而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革命道路,标志着我党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城市中心道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王明的“左”倾错误再次证明照搬别国经验,走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使日本军陷入了人民力量的包围之中。
(2)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即将胜利,城市建立和新政权建立提上议程。
在这种情况下,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5、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
(1)社会背景不同:
处于北洋军阀统治,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2)合作方式不同:
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人个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共同的军队、政权、纲领);
党外合作(有自各的军队、政权、纲领、战场、抗战路线,只是互相配合)
(3)斗争对象不同:
反帝、反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
(4)两党地位不同:
国共两党都属于革命性政党;
国民党为执政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5)合作结果不同: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失败;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6)统一战线不同: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合作阶级不同:
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一切抗日的爱国力量
6、国共两次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革命力量:
工农;
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发展趋势: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地位逐渐确立巩固,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工农武装革命道路;
国民党统治地位逐渐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
(4)对抗结果:
对峙后期国共两党结束对峙,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蒋介石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
7、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1)1924——193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实现祖国统一。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8、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制约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的合作,如共产国际;
反支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如美国扶蒋发动内战。
9.两个战场
区别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
国民政府
战场范围
在敌占区建立敌后根据地
在国统区划为若干战区
作战方式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战略地位
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成为主战场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2)联系:
两个战场互相依存、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正面战场的抵抗,敌后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20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