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4419462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91
- 大小:1.43MB
沪教版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docx
《沪教版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博(bó)学(xué)多(duō)识(shí):
学问很多,见识很广。
一(yì)拍(pāi)即(jí)合(hé):
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
寻(xún)欢(huān)作(zuò)乐(lè):
寻找欢乐,设法取乐。
形容追求享乐。
忘(wàng)乎(hū)所(suǒ)以(yǐ):
因过度兴奋或骄傲而忘记一切。
义(yì)愤(fèn)填(tián)膺(yīng):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膺,胸。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时间为序,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着重刻画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第15课;《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第16课:
《社戏》鲁迅
惮(dàn):
怕,畏惧。
踱(duó):
慢步行走。
棹(zhào):
划着。
归(guī)省(xǐng):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bèi):
排行和辈份。
撺(cuān)掇(duō):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shuǐ):
游泳。
《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第17课:
《安塞腰鼓》刘成章
狂(kuáng)舞(wǔ):
尽情地舞动。
闪(shǎn)射(shè):
闪烁放射的光芒。
火(huǒ)烈(liè):
火爆热烈。
飞(fēi)溅(jiàn):
向四外溅。
亢(kàng)奋(fèn):
极度兴奋。
晦(huì)暗(àn):
昏暗。
这里指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bàn):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mò)然(rán):
忽然;猛然。
冗(rǒng)杂(zá):
繁杂。
搏(bó)击(jī):
奋力斗争、冲击;搏斗。
烧(shāo)灼(zhuó):
热情激昂。
奔(bēn)突(tū):
急速移动冲撞。
翻(fān)飞(fēi):
上下急速转换舞动。
大(dà)彻(chè)大(dà)悟(wù):
佛教用语,彻底醒悟的意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
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作者刘成章。
第18课:
《竹影》丰子恺
撇(piě):
蘸(zhàn):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幽(yōu)暗(àn):
昏暗。
惬(qiè)意(yì):
舒服。
疏(shū)密(mì):
疏落或细密。
包(bāo)罗(luó):
包括(指大范围)
朱(zhū)砂(shā):
红色或棕红色的无机化合物,可作药物,也可作颜料.也叫辰砂或丹砂。
口(kǒu)头(tóu)禅(chán):
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参(cēn)差(cī)不(bù)齐(qí):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竹影》的作者是现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第19课:
《观舞记》冰心
清(qīng)扬(yáng):
清顿,飞扬。
咿(yī)呀(yā):
静(jìng)穆(mù):
安静庄严。
端(duān)凝(níng):
端庄凝视。
颦(pín)蹙(cù):
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粲(càn)然(rán):
笑容灿烂的样子。
嗔(chēn)视(shì):
生气地看。
变(biàn)幻(huàn)多(duō)姿(zī):
形容姿态变幻多样。
本(běn)色(sè)当(dāng)行(háng):
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离(lí)合(hé)悲(bēi)欢(huān):
指离别、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
低回(dī)回(huí)婉(wǎn)转(zhuǎn):
回旋起伏,抑扬动听。
叱(chì)咤(zhà)风(fēng)云(yún):
形容威力极大。
浑(hún)身(shēn)解(xiè)数(shù):
全身的本领。
高(gāo)视(shì)阔(kuò)步(bù):
形容气概不凡或态度傲慢。
尽(jìn)态(tài)极(jí)妍(yán):
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
息(xī)息(xī)相(xiāng)通(tōng):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
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
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
文章运用比、排比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地舞蹈。
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第20课:
《口技》作者林嗣环。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写一家人由睡而醒,再写一家人由醒复睡,接着写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再从宾客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烘托,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
文章选自《虞初新志》,这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相信大家一定仔细阅读了由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希望大家在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一、课文导读
《曹刿论战》选自《左转》,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曹刿是长勺之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使鲁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左转》又称为《春秋左氏传》或者《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比较详细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传是左丘明所著。
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背景投射】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者“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场战争。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3、结合下列习题阅读文章
问题一: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请简要概括内容:
第一段:
战前()
第二段:
战中()
第三段:
战后()
问题二:
曹刿积极请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
从全文看,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四:
曹刿论战分战前战后,表明他怎样的观点?
问题五:
结合文章曹刿在战前、战时、战后的表现,分析曹刿的个人形象。
问题六:
曹刿精辟的战略见解,对于你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有什么启示?
问题七:
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刻画人物,请你简要分析。
(谁与谁进行对比,如何对比)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
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
怎样描绘这个人物呢?
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
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
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
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言简意足”。
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段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
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
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
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才不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
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地是进步的、是高明的。
讲到这儿,再对照一下前边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句话,我们对于曹刿这个人物,以及从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他的见识,就会理解得更加清楚了。
这一段的内容很重要,它是鲁国对敌作战的基础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占去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的篇幅。
这三次问答写得很紧凑,一种战胜敌人的依据被推翻了,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使得三组平列的句子活泼起来,文章出现了波澜。
“长勺之战”是弱国抵抗强国的一次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跟敌人作战,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所关心的。
所以,每听庄公说起一条依据,我们都替鲁国抱着一线希望,这样一起一伏,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悬念才平定了下来。
这段文章在读者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也是波澜起伏的。
第二段讲的是战前的准备。
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情节的“发展”阶段。
下面第三段写到具体的战争场面,就是“高潮”了。
这一段写的是“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左传》的作者在文章的剪裁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是文章的剪裁之妙。
作者是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这样,剩下来的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我们再进一步看,即便是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没有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又是文章的剪裁之妙。
这样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张战斗的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那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
曹刿只说四个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第二方面,这样写也为下一段的议论发挥设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段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读完了第三段,我们也不禁要问:
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指挥军队呢?
他的根据是什么呢?
作者在最后一段里作了解答: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这’”这一段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
古时作战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击鼓就是向士兵发布前进冲锋的命令。
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勇气正足,所以说“一鼓作气”;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说“再而衰”:
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完了,所以说“三而竭”。
在“长勺之战”的战场上,齐国的统帅击了三通鼓以后,鲁国的曹刿才第一次击鼓,这样,鲁国士兵在勇气上压倒了敌人,也终于战胜了敌人。
所以曹刿总结说: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的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说,是非常高明的。
以上是解释“击鼓”,接着,曹刿又解释“逐师”。
他经过实际调查,看到“辙乱”、“旗靡”,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证明了敌人没有伏兵,这才长驰直下地率领军队向败退的敌人冲上去,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
从故事发展的过程看,这最后一段是情节的“结局”部分。
到这里,曹刿已经把致胜的原因交代完毕,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这篇文章很简短,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二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又是非常丰富的。
概括地说,《曹刿论战》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全面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包括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二,它生动地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刻画了他的言谈行动和声音笑貌;第三,它深刻地发挥了战略的议论,对“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结合事实作了简要生动的阐述,使人非常信服。
上述三方面,又有着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
段与段之间各有重点,相互联系;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有转折,也有波澜。
只用二百多字写成的这篇短文,在写作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
《曹刿论战》字词句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玉帛bó
辙zhé轼shì靡m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间:
参与。
(2)肉食者鄙鄙:
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3)何以战以:
凭,靠。
(4)弗敢专也弗:
不。
专:
个人专有。
(5)弗敢加也,必以信加:
虚报。
信:
实情。
(6)公将鼓之鼓:
击鼓进军。
(7)遂逐齐师逐:
追赶,追击。
(8)一鼓作气作:
振作。
(9)夫大国,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
(10)望其旗靡靡:
倒下。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一鼓作气:
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辙乱旗靡:
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
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
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4)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摩,故逐之。
”
《短文两篇》
一、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
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2.《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
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
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
(1):
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例子
(2):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4、文言虚词“之”
A、作助词,a、相当于“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b、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的后面,不表示是在意义,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翻译出来。
(久之,目似瞑……公将鼓之……)
B、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
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②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译:
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语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
”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
”即为“宋有何罪?
”。
C、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
渔人详尽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教版 初一 语文期末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