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俄罗斯.docx
- 文档编号:13149872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50.05KB
11俄罗斯.docx
《11俄罗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俄罗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俄罗斯
俄罗斯
12世纪30年代,基辅罗斯彻底解体,分裂为许多独立公国,其中大的公国就有13个,并逐渐形成东北罗斯(弗拉基米尔一苏兹达尔公国等)、西北罗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等)和西南罗斯(加利奇一沃伦公国等)三个地域中心.
14世纪时,西南罗斯被并入罗斯西边的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15世纪前后,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东北罗斯居民形成俄罗斯民族,西南罗斯则成为乌克兰民族和白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15~16世纪,东北罗斯的莫斯科公国崛起,提出了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要求.1569年波、立两国合并,以对付俄罗斯.17世纪中期俄罗斯再度强大后,才从波兰手中夺取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一、东北罗斯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东北罗斯是以基辅为中心的习惯叫法,但它后来已成为俄罗斯的中央地区了.
当基辅罗斯的一部分居民向奥卡河中游与伏尔加河上游的东北罗斯迁移时,这里很早就住着芬兰人部落.这里的许多山川、村落、河流都是芬兰人起的,如奥卡河,莫斯科河——莫斯科城即据此河名而来.芬兰人爱好和平,甚至有些胆怯,逆来顺受.文献和传说都没有提到外来移民与当地人持久的斗争,因为罗斯移民不是“大队人马”进入,而是逐步渗入,故冲突不大.一般认为,俄罗斯人种类型有芬兰人成分:
颧骨大,脸与头发黑色成分重,大鼻子长在很宽的底盘上.民族的混合,这是俄罗斯民族形成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位于俄罗斯中央地区的伏尔加河上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俄罗斯经济生活及其民族特性的影响.这一地区与第聂伯河中游有显著的不同:
森林与沼泽特多;沙质粘土占优势;河流纵横,犹如蛛网.由此导致俄罗斯经济生活的特点:
①居民分散,一两户农家的村落居优势.因为干地、丘岗犹如森林与沼泽之海中难寻的小岛,只能安置一、二户,多则三户人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②可耕地少,且每块耕地面积不大.③由于是伐林农业,土地不肥沃,农耕具有流动性,实行抛荒制.④小副业、林业发达:
树皮编织、打猎、野蜂饲养、捕鱼、制盐、蒸馏树脂等.
每一个民族都是从周围环境以及所经历的种种遭遇中吸取些什么而化为自己的性格.上述这些情形,又进而影响到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①谨慎性。
大森林的环境,使生活不稳定和多意外,也使俄罗斯人小心谨慎,走路总是环顾四周,似乎老是在犹豫——怕掉到水里.
②孤独性。
分散的居住条件,使俄罗斯人习惯独处,独自想心思而不爱交际,显得孤僻,因为他常常是手拿斧头孤零零地在丛林深处与大自然做斗争.
③工作的突击性。
夏季短促而多雨,使俄罗斯人养成了在短时间内超乎寻常地集中力量的习惯,习惯于拼命地、速战速决地干活.
④坚韧性。
这一切,又使俄罗斯人常常遇事(如遭受侵略)先观察,甚至先忍耐,而突然一下子起来与你拼命——他总是后发制人。
⑤忧郁感。
俄罗斯人的气质中,含有极浓郁的忧郁悲怆情绪。
俄国的文学作品、音乐绘画中,大都充满了忧郁情调。
你读莱蒙托夫的《孤帆》——“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一只孤零零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在躲避什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甚至读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一只海燕高傲地飞翔”,也能感受到某种忧郁之情。
俄罗斯的民歌,或是沉痛的哀吟,或是悼念征人葬身战场,或是吟诵灾年的景象。
“茫茫大草原,路途多遥远,有个马车夫,将死在草原”;“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连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旋律和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的歌曲,也隐含着一种粗犷、渺茫和忧伤之情。
俄国的名画,常常是以风雪萧萧的疏林和苍茫的原野为背景。
你看克拉姆斯科依的《月夜》,那位穿着洁白轻纱坐在长凳上沐浴着皎洁月光的年轻妇女,她不显得孤独和忧郁?
萨符拉索夫的《白嘴鸦飞来了》,分明有着某种把痛苦、喜悦、微笑和深思统一起来的东西,某种用语言难以尽述的隐秘的东西。
在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你一定会听到《伏尔加船夫曲》那高亢、沉重、含着劳动节奏的缓慢旋律,能体会到涅克拉索夫所吟咏的“俄罗斯母亲啊,你又贫穷又富饶,你又强大又软弱”的含义。
你看列宾的《伊凡雷帝和其子伊凡》,从惊恐中醒悟过来的伊凡雷帝,左手痉挛地紧捂着儿子血流如注的伤口,右手楼住儿子无力的躯体,双眼圆睁,恐惧、绝望、狂乱和悔恨的表情交织在一起。
这一切,不都给人一种悲伤、忧郁之感?
二、东北罗斯的封邑公国(12~15世纪中期)
东北罗斯的王公都是基辅罗斯王公家族的后裔,然而这些后裔与他们11、12世纪的祖先却大不相同.按俄国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说法,基辅罗斯是顺序制统治,王公家族共同统治全国,封国、封土在大家族内按辈分调换,故有一定的时限.在东北罗斯这种调动停止,封土已成为世袭领地,克氏称之为封邑制或领主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这里原为荒芜之地,加之森林河网地区居民的分散,因而很难在这里建立起稳固的政治或经济中心.这样,一个一个的王公极容易把封邑看成是自己的私产,认为是由他吸引人口,才发展起来的.
结果,王公们彼此疏远,12世纪还经常召开的王公会议,13世纪只是偶尔举行,到14世纪就停止了.由于是分割继承,封邑越分越小,王公们也越来越穷.14与15世纪的大部分封邑王公并不比后来的中等地主更为富裕.有人虽有王公称号,实则只有一个村庄,甚至一无所有,只得为别的王公去服务.如此,王公的作用降低,王公不再是一个君主,只相当于一个大地主.与私人地主不同的,是他在其封邑内仍拥有政治统治权.
王公封邑的土地分为三类:
宫廷土地,官家(国家)土地,大贵族土地.宫廷土地主要由王公的奴仆耕作,为王公劳动生产,但也有交自由农民使用的,由其交纳实物地租.官地是农民村社使用的土地,他们向王公交纳赋税.大贵族土地包括私人世袭领地和教会土地,一般也多是出租给农民.
除过奴仆而外,王公封邑的居民还有大贵族和服役贵族.他们凭协议或契约为王公个人服务,但也有权脱离这个王公而为别的王公去服役,就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样.他们往往在这个封邑公国有世袭地产,而去另一个公国服役,再取得封地或世袭领地,以作为服役的报酬.这并不算叛变,人们心目中还存在着一个大罗斯的概念.封邑中居民最多的还是自由农民(黑农)和城镇手工业者,他们被称为庶民,属于纳税者阶层.庶民与王公的关系建立在使用土地的基础之上.同服役贵族一样,在庶民觉得当地土地的使用条件不适宜的时候,他也可以迁到别的公国去.
这是否就是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方学者对此争论不休.与西欧相比,东北罗斯封建主之间的权利义务缺乏严格规定,服役关系与土地关系不太紧密.服役贵族更换服役的公国并不影响他在原公国所取得的世袭领地,他仍须向他的领地所在的公国王公缴纳赋税.出征时他站在现为之服役的王公的旗帜下,但当他的领地所在的城市遭到敌人进攻时,他又必须回去保卫.更重要的是,西欧封建制度以把农民固定在封建主的采邑上为基础,而东北罗斯的农民,除过少量奴仆外,却拥有自由迁徙权。
但是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与东方相比,罗斯分裂时期的社会结构还是更接近于西欧的封建制度。
它存在着封主封臣制度(附庸制度)及其相应的封土制度。
其实,西欧的封建制度也只是以法国最为典型,英国和德国的封建制度就与法国有很大的不同。
三、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及其后果(13~15世纪)
蒙古国家建立后,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西征,先灭掉中亚的花剌子摸国,1223年经高加索进入黑海北岸草原打败波洛夫齐人,5月31日与罗斯联军会战于亚速海北岸的卡尔卡河畔,结果罗斯几乎全军覆没.此后蒙古军队败于伏尔加河的保加尔人,遂回师蒙古.
十几年后,蒙古军第二次西征,称之为拔都西征.1236年蒙古军越过乌拉尔山,灭保加尔汗国,1237年进入东北罗斯,先后攻占梁赞、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特维尔、莫斯科等城.1239年蒙古军南下,1240年涂炭基辅,1241年又灭掉加利奇一沃伦公国,然后转战波兰、捷克、匈牙利,1242年退回南俄草原.
1243年,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都,建金帐汗国,也叫钦察汗国(1243~1502年),因为这里原系钦察人(波洛伏齐人)居地.拔都西征,侵占了除诺夫哥罗德以外的罗斯各国,但诺城也不得不马上向金帐汗称臣纳贡.
金帐汗国(1242年)建立以后,罗斯大部分地区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罗斯王公们被迫承认金帐汗的最高权力,不过仍保留了一些从前的管理制度。
在拔都征服罗斯后的几十年间,金帐汗的全权代理人——“八思哈”(镇守官)在罗斯各城市发号施令,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并对罗斯王公进行监督。
同时,金帐汗国在罗斯重新册封罗斯各王公,并册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
盛大的册封仪式由金帐汗的代表主持。
人们常常把金帐汗国在罗斯的统治者称做“沙皇”(凯撒),就像他们从前称拜占廷皇帝一样。
金帐汗经常干预罗斯内部的政治纷争,支持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忠于金帐汗的王公。
罗斯王公们也不时请求汗国帮助,甚至不顾体面地利用蒙古军队对付竞争对手。
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正是依靠蒙古人的支持,才在1242年顺利地战胜了日耳曼骑士团。
1252年他又在蒙古骑兵的支持下从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赶走了自己的弟弟安德列,自己当上了这个公国的王公。
作为报答,这位盛气凌人的王公协助在诺夫哥罗德进行人口调查,而这样的人口调查是金帐汗国在罗斯征收人头税的依据。
对于东北罗斯的王公们来说,同蒙古人的合作是获取或巩固政权的十分自然的手段。
从14世纪初起,金帐汗国的八思哈在罗斯的土地已不大出现。
在特维尔1327年反抗金帐汗国的大起义被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达(1325—1340年在位)和金帐汗国的军队镇压之后,卡利达的继承人、莫斯科王公开始被作为金帐汗的代表,取得了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的封诰。
从卡利达时代起,罗斯对金帐汗国的依附逐渐被简化为定期缴纳贡赋并履行几种赋役。
莫斯科大公从其他王公那里收取贡赋并负责按时将其运往汗国。
贡赋的数额不定,金帐汗时常利用罗斯王公竞争封诰而扩大贡赋的总量,同时还可以从竞争获胜者那里得到丰厚的礼品。
此外,金帐汗国派往罗斯的使臣及其亲信仆从也都由当地居民供养。
到14-15世纪时,金帐汗国对罗斯的政治控制能力和影响力已大为减弱,莫斯科大公和其他罗斯王公不时拒绝缴纳贡赋,金帐汗国只能以突然的奔袭作为惩罚这些罗斯王公的手段。
但这时金帐汗国内部已经不稳,内乱与分裂经常发生。
到1480年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终于被推翻。
蒙古人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极大地改变了罗斯、尤其是东北罗斯的社会制度。
金帐汗国对东北罗斯(以及较低程度上的诺夫哥罗德)的政治统治,人为地割绝了其与西方世界和拜占廷的联系。
它使俄国从此不能只面向西方,还得面对东方;使俄国不仅是欧洲国家,还须发展成亚洲国家;使在罗斯已形成的封建关系上发展起东方专制主义的传统。
蒙古人给罗斯带来了东方的驿站制度、户口制度、赋税制度、军事制度和行政组织。
罗斯社会原先的附庸亲兵关系被蒙古社会的臣民关系代替。
在册封罗斯王公时,金帐汗不是把他们作为附庸,而是作为臣属的官员,罗斯王公们也竭力把这种关系推行到地方显贵和服役贵族中去。
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在蒙古军侵犯的过程中大多数留立克后裔及其旧亲兵们阵亡,而他们是基辅罗斯附庸传统的载体。
蒙古人的统治在政治上哺育和教诲了罗斯的王公们,使俄罗斯国家从此走上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
在这种制度下,全体人民,包括贵族,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对沙皇一人效忠,为沙皇一人服役。
蒙古人的长期统治也给罗斯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它促进了一部分蒙古人与东北罗斯居民的融合,罗斯人的话语从此加杂进了蒙古人的词汇,罗斯人也从此穿上了蒙古人的东方服装(靴子、长衫、圆帽)。
虽然罗斯从前接受的希腊正教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蒙古统治时期拜占廷文明对罗斯的影响力大为减弱,东方的蒙古文化毕竟在罗斯人的心灵深处打下了烙印。
西方人说,打死一个俄国佬,走近一看,原来是个鞑靼人。
而东正教堂那洋葱头型的头顶,似乎就是高耸的哥特式尖顶与低低的蒙古包的综合。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汇合,体现在俄罗斯人身上,这就是俄罗斯国家。
不仅如此,蒙古人的长期统治使罗斯原来就比较落后的社会经济生活更为落后,从而被西欧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迫使俄罗斯国家只能沿着“追赶发展型”的道路前进。
而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社会,就只能是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强制的“动员型发展”社会。
总之,蒙古人的统治是罗斯历史上的关键事件,它在多方面决定了俄国社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
.
四、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主要是在伊凡三世(1462~1505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一般把伊凡三世以前称罗斯,其后称俄罗斯.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过程开始于14世纪初,完成于16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一系列独立的罗斯公国与封建共和国被消灭。
苏兹达尔-下诺夫哥罗德、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特维尔的土地相继归并于莫斯科。
这不仅意味着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的形成,还意味着莫斯科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始重新建立。
1478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被合并到莫斯科,可以认为是走向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重大步骤。
诺夫哥罗德自古即为罗斯与北欧各国的贸易中心,工商业十分发达。
从12世纪中期起诺夫哥罗德即形成自己独特的共和制政体,最高权力机关是市民大会(维彻),决定一应大事,选举各种官吏并推选大主教。
实际掌权的是贵族会议,由城市中的大贵族组成,大主教主持。
它也有王公,王公多由维彻邀请其他地区的王公来担任,负责防务,统率军队,但他必须遵守当地古老的习惯,如果与维彻发生冲突,则被黜退。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拥有巨大领土,从芬兰湾一直到乌拉尔山脉。
1456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1425—1462年在位)带兵讨伐诺夫哥罗德,迫使其承担不与大公的敌人往来和向莫斯科交纳贡赋的义务,并准许莫斯科波雅尔贵族参与诺夫哥罗德的司法事务。
不过这时对诺夫哥罗德主权的限制仍是十足封建精神的,还不太影响这个波雅尔-商人共和国内部的政治生活。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时代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转折性的时代,大公的政治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
如果说在1471年取得对诺夫哥罗德的胜利后(这次进军是由于诺夫哥罗德作为附庸与立陶宛结盟),伊凡三世还满足于恢复自己的旧式封建权力,而把诺夫哥罗德的土地看做被打败的对手的领土(西北罗斯的城市和乡村被莫斯科军队抢劫),那么几年以后莫斯科大公已不把诺夫哥罗德人作为不大顺从的附庸,而是作为不安分的臣民了。
在1477年诺夫哥罗德又一次被打败后,伊凡三世便向诺夫哥罗德人宣布:
“吾等大公既已立国于莫斯科,自当立国于吾等之大诺夫哥罗德领地。
”并要求:
“诺夫哥罗德领地上不得悬市民会议之钟,不得设市长之职,全国统归吾等治理。
”
具有独立地位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被吞并,极大地改变了罗斯的政治情势。
伊凡三世和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从此能够完成自14世纪开始的“整理罗斯”的过程。
15世纪末~16世纪初,特维尔公国、梁赞公国和普斯科夫共和国也被并入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和罗斯托夫自己的法律被废除,只是在服从大公的前提下保留了一点自治权。
15世纪时许多有势力的诺夫哥罗德人都愿意与立陶宛大公国联合,但立陶宛在与莫斯科的竞争中失掉了自己的良机。
东北罗斯和西北罗斯广大地域的统一向集权化的行政管理制度迈出了第一步。
1497年颁布了推行于全罗斯的法典,在各地和各城市任命了大公的地方长官。
在瓦西里三世时期出现了一些中央行政管理机关——“政厅”,进行某种部门管理。
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地位完全改变了。
过去,它只是东北罗斯许多公国的一个,现在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几乎统一了全体俄罗斯人民。
大公权力的性质也改变了。
过去,莫斯科大公只是“几个平等王公中的第一个”,是最有权势的一个,现在他成了整个俄罗斯唯一的君主,其他王公都为他来服务,成为他的臣民。
莫斯科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俄罗斯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政治统治方式。
五、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的原因
对于俄罗斯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国政治集权化的原因及其过程与西欧国家是一样的。
16世纪在俄罗斯土地上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关系的特征如手工业、商业和市场的发展,是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的物质基础。
不过大多数历史学家并不同意这种意见。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还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14~15世纪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的增加,都不是早期资本主义关系产生的证明。
俄罗斯之所以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罗斯东正教会作为一个统一组织,即使在封建分裂时期都一直是罗斯共同体思想的体现者,因而也是俄罗斯国家统一的坚决拥护者。
从1328年起罗斯都主教常驻莫斯科,并且成为传统。
这样,罗斯东正教会就成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心理和精神支柱。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金帐汗国对罗斯长期实行野蛮统治的反作用。
为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俄罗斯需要集中全部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俄罗斯民族要形成高度的向心力、凝聚力。
另一方面,在与蒙古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俄罗斯人的领导者——他们的王公,也接受了东方蒙古人在政治制度、军事行政组织、人民普遍纳税服役、尤其是关于王权无限的教诲,从而才拥有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种种手段和武器。
也唯如此,莫斯科大公国才战胜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而不是相反。
简言之,政治因素的联系多于经济纽带的联系,政治上的成熟多于经济上的成熟,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主要原因。
这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共同危险和共同苦难的感情把分散的罗斯各公国联系了起来,并通过莫斯科公国对其他所有各公国的统治地位使国家的中央集权化发展了起来。
尽管外部的统一多于内部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毕竟拯救了罗斯。
”
最后,服役贵族是莫斯科大公紧紧依靠的阶级力量。
15、16世纪俄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最大变化,就是服役贵族及其封地制得到迅猛发展。
服役贵族有的来自败落或归附的王公和大贵族(波雅尔贵族),但多来自中小贵族。
他们地位不高,财富不多,故紧紧地依靠中央政权。
同时,莫斯科大公也就不能不认真对待服役贵族的利益和要求。
伊凡三世1478年最终之所以吞并拥有巨大领土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没收68个波雅尔大贵族领地并分封给服役贵族,就应该是出于这种现实利益和要求的考虑。
这样,有了这支与大公政权休戚相关的阶级力量,莫斯科的统一大业方能实现。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马克思对此评述说:
“惊惶的欧洲,当伊凡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莫斯科公国,这时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突然出现在它的东部边境而弄得目瞪口呆;甚至使欧洲发抖的土耳其素丹巴耶济德本人也破天荒第一次听到了莫斯科公国人的傲慢的语言。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