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全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288170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40.21KB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全文档格式.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全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容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
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
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
1810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
Ⅲ.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三、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的构成。
Ⅳ.考核要求
一、识记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
二、了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件和历史影响,如:
柏拉图的学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威廉..洪堡与柏林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及中国商代的“右学”、稷下学宫、鸿都门学和宋朝书院等。
三、理解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四、能够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因素关系的角度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
五、了解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大学职能体系的构成。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Ⅰ.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涵和外延,正确认识这些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
了解高等教育理论中关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通才教育和英才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的效率与公平等基本问题的理论涵及相互关系。
能够运用高等教育有关理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Ⅱ.课程容
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
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
从本质属性上讲,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法令性的特点。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三)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
三、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二)调控作用
(三)评价作用
(四)激励作用
(五)选择作用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略有变化,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其理论要点如下: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再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
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还要在行动中注意以下三个途径。
1、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
尽管高等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的主阵地不可放弃。
2、科学研究
3、社会实践
第四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
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二)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
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观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
(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涵及其特征
1、通才教育的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其次,教育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涵及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它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教育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
(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高等教育发展观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二)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1、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2、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围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一)高等教育平等
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二)高等教育的效率
(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畴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畴
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的情况下: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
这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一、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方针、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的概念及其关系。
二、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四、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涵义、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特征。
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六、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一、识记:
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方针、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概念及其关系。
理解:
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方针、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四、掌握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特征。
五、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六、了解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第三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并掌握高等学校学制、学位制度、招生就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的基本概况。
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高等教育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
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如下: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四)学制的建立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以意大利为代表。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法国为代表。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澳大利亚、德国等为代表。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主要分三个层次:
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三)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一、学位制度的由来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
三、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并没有学位制度,1980年《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颁布,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
(一)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
我国的学术性学位,按学科门类分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13类;
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二)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
(三)我国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
(2)学位类型不全面
(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
(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
(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
(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
(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2、解决对策
(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
(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
(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
(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
(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
(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
(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一、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围等。
(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涵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进展
(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扩招:
大众化进程加快
2、一年两次高考:
考生机会增加
3、3+X与高考容的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网上录取:
防高等学校招生腐败
5、放宽限制:
拓宽终生教育渠道
6、收费与助学贷款:
兼顾公平与效率
7、自主招生试点:
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二)加快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三、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
四、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
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众,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设置与聘任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设置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系统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4、动态性原则
(二)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
(三)高校教师任职情况的考核
高校将定期对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
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二、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一、学制的概念及其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和层次特征。
三、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四、学位制度的涵义及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五、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走向。
六、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七、教师聘任制度的涵义及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一、识记学制、学位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
二、了解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三、掌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和层次特征及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四、明确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五、掌握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走向。
六、明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
七、理解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把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机制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高等教育管理可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是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有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
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
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呈现以下特点:
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化。
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第二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两种。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从世界围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学校各层次、各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可大型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其次,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第三,高等教育管理日益。
第四,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几经变革:
1950——1955年期间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长负责高校部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
1956——1960年期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
1961——1966年期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
1966——1978年为文革期间,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力结构出现混乱;
1978——1984年期间,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4年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
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集中制;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2、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
(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高校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
(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高校教师 资格证 考试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