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docx
- 文档编号:12796222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84
- 大小:78.14KB
儿科护理学.docx
《儿科护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第一章总述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内外因素所致的病理现象,并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对小儿进行整体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专科护理学。
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预防保健.身心健康、疾病防治、护理。
第一节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一、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1、儿科范围
精卵细胞结合~14周岁(青少年时期)内
2.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1)临床护理工作
(2)儿童保健工作
(3)儿童及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
二、儿科护理的特点
(一)儿童身体方面的特点
1、解剖方面
体重,身长,头身比例,囟门等
2、生理生化方面
心率、呼吸、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血压,易发生电解质紊乱,骨髓外造血等。
3、营养代谢方面
生长速度快,基础代谢旺盛,水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多,消化功能不成熟,易出现腹泻、呕吐和营养缺乏等营养问题。
定义
略讲
范围
4、免疫方面
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IgG(被动免疫),但3_5个月后逐渐消失。
IgM量低,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感染。
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IgG一般要到6~7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二)儿童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
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取决于健康的大脑功能,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心理发育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三)儿科临床方面的特点
1、疾病种类方面:
婴幼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多,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多见,成人则多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不同年龄小儿患病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
2、病理方面:
肺炎:
成人多为大叶性肺炎而小儿多为支气管炎,VitD缺乏症:
成人多为软骨病,小儿易患佝偻病
3、预后方面:
小儿修复及再生能力强,后遗症少,病情变化快。
4、预防方面:
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可预防。
例如:
佝偻病,遗传病。
(四)儿童及其家庭护理的特点
儿科护理工作应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
三、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免疫特点
儿护工作特殊性
(一)儿科护理对儿科诊断、治疗起重要作用
由于患儿不会或不能完全陈述自己的病痛及病情变化,不少疾病的医疗诊断有赖于儿科护士严密、细致地观察与检查。
(二)生活护理多,操作要求高
儿科护理项目繁多,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内容。
婴儿小又不合作儿科护士必须练就一身过硬功夫。
(三)教育儿童是儿科护理的必要内容
小儿好奇心重、模仿性强,正处于获取知识、健全心理的时期。
患儿住院后,医院的环境、所有医务人员都成为影响患儿的因素。
儿科护士要寓教育于儿科护理之中,作好对患儿的身心护理。
同时、要注意培养患儿自理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儿科护理必须得到患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四、儿科护士素质的要求
1、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2、要有丰富的学识
3、要善于与小儿及其家长沟通
不断地和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社会。
心理和健康情况。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一、胎儿期
从精卵细胞结合开始到胎儿娩出前为胎儿期。
此期的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完全依靠母体供给,因此母体的
健康状况,生活条件及周围环境等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尤其是胚胎期。
故应重视和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
二、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新生儿生理调节功能还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易发病。
故应特别加强护理(保温,细心喂养,隔离消毒,防止各种感染)。
三、婴儿期
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
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对营养物质和热量的摄入相对较多但小儿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
抗病力弱易患各种传染病,故应做好计划免疫。
四、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称为幼儿期。
智能发育突出,因此应实行早期教育开发智力。
乳牙依次出齐,饮食逐渐以谷类为主,仍需合理喂养。
识别危险的能力差,应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接触外界广,患传染病机会增多,应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五、学龄前期
三周岁后到6~7岁为学龄前期。
大脑功能日趋成熟,理解能力增强,对周围事物特别感兴趣,好奇好问好模仿,可用语言或简单文字表达客观事物。
因此应计时重视学前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小儿讲礼貌,讲卫生的良好习题,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坚强的意志,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六、学龄期
从6~7岁到12~14岁为学龄期。
肌肉发育速度增快,肌力增强。
乳齿开始逐渐恒牙代替。
除生殖糸统外,身体各器官都已逐步发育成熟。
智能发育更为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是接受正规的科学文化教育的重复时期。
应注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预防近视和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
易发生免疫性疾病(急性肾炎,风湿热)应注意预防。
七、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少年期。
此期最大的特点是生殖糸统迅速发育,同时体格生长速度加快,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由于神经和内分泌调节不稳定,易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异常。
要及时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的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供给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加速生长发育所需,加强体格锻炼,以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问好模仿,可用语言或简单文字表达客观事物。
因此应计时重视学前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小儿讲礼貌,讲卫生的良好习题,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坚强的意志,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六、学龄期
从6~7岁到12~14岁为学龄期。
肌肉发育速度增快,肌力增强。
乳齿开始逐渐恒牙代替。
除生殖糸统外,身体各器官都已逐步发育成熟。
智能发育更为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是接受正规的科学文化教育的重复时期。
应注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预防近视和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
易发生免疫性疾病(急性肾炎,风湿热)应注意预防。
七、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少年期。
此期最大的特点是生殖糸统迅速发育,同时体格生长速度加快,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由于神经和内分泌调节不稳定,易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异常。
要及时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的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供给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加速生长发育所需,加强体格锻炼,以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三节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的基本特征。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头尾顺序
生长发育遵循自上而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其速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如体格方面,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3、各糸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神经糸统发育领先,生殖糸统发育较晚,淋巴糸统则先快而后回缩。
年幼时皮下脂肪较发达,而肌肉组织的发育到学龄期才开始加速。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性别,内分泌
2、营养
3、生活环境
4、疾病
5、孕母状况
三、小儿体格发育
1、体重
临床意义:
是衡量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计算药量,输液的重要依据
标准值及计算公式:
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
体重(Kg)=6+月龄×0.25
2~12岁:
体重(Kg)=(年龄-2)×2+12(2岁时体重)
波动范围:
+10%~-10%
测量方法:
在晨起空腹,排尿后进行,应测其裸体的实际重量。
2.、身长
临床意义:
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是反映骨格发育的重要指标。
标准值及计算公式:
正常新生儿出生身长平均为50cm,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周岁时达75cm,第二年平均增长10cm,到2周岁时达85cm。
2~12岁平均身长:
身长=年龄×7+70
异常:
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的30%以上。
如呆小病,侏儒症。
测量方法:
脱帽,赤脚,枕骨结节.肩胛骨.脚后根成一直线。
(上部量,下部量)
3、头围和胸围
临床意义:
头围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程度。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标准值:
正常新生儿头围约34cm,6个月时44cm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同成人54~58cm,
正常新生儿胸围比头围小1~2cm平均约32cm,1岁时头.胸围相等,约46cm,,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1岁至青春期其差数(cm)约等于小儿周岁减1。
异常:
头围过小见于头小畸形,脑发育不全;头围过大,见于脑积水和佝偻病后遗症等。
测量方法:
头围自眉弓上方最突击处经枕外隆凸绕头1周的长度。
胸围平乳头下缘,经两肩胛下角下缘绕胸1周的长度,取吸气与呼气的平均数。
4、前囟组成:
额骨和顶骨组成的菱形间隙。
大小:
出生时约1.5~2cm(对边中点连线长度)6个月时最大以后逐渐缩小,约在1~1.5岁时闭合。
异常:
早闭或过小见于头小畸形,迟闭或过大见于脑积水和佝偻病克汀病,前囟饱满提示颅压增高,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患儿。
5、牙齿
乳牙约于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2~2.5岁出齐,共20个。
6岁开始换牙。
2岁以内小儿乳牙计算公式乳牙个数=月龄-(4~6)
6、骨化中心
正常小儿的骨化中心按年龄出现,并按年龄结合。
通
常用X线检查手腕骨化中心的数目,以测定骨骼的发育年龄(骨龄)。
腕部骨化中心共10个,小儿10岁时出齐,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
呆小病时骨龄明显落后。
四、小儿感觉运动功能和语言思维的发育
1、感觉的发育
视觉:
新生儿的瞳孔仅有对光反射。
2个月能协调地注视物体,3个月可追寻人或活动着的玩具。
4~5个月能认识母亲的面容。
听觉:
足月新生儿听觉良好,3个月可将头转向声源,5个月对母亲的语言有明显的反应,1周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味觉:
出生时已相当灵敏,5~6个月时最佳。
嗅觉:
发育较迟,1个月始可嗅到强烈的气味,有不愉快表示。
到7~8个月时逐渐灵敏,能辨别各种气味。
触觉:
新生儿的触觉在某些部位发育较好,如口唇舌尖口周部位,稍一接触即有寻乳和吸吮动作,其它如眼手掌足底等处也较敏感。
7个月时有定位能力。
温度觉:
新生儿对冷反应很灵敏。
痛觉:
新生儿对痛觉反应迟钝,2个月后对刺激才表示痛苦。
知觉:
1岁时空间知觉初步发展,如爬高处、躲门后等,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5岁能辨自身
左右。
时间知觉发育晚,4-5岁时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6-8岁时对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时间概念能较好地掌握;一般10岁时能掌握秒、分、时、月、年的知识。
2、运动功能的发育
规律:
自上而下,由近及远,从不协调到协调,先有正向动作后有相反动作。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3、语言、思维的发育
遵循着先理解而后表达的规律。
2个月能发喉音,3个月能咿呀学语,6~7个月能发唇音及其拼音(无意识),1岁时才会叫爸爸妈妈并能听懂大人的简单吩咐,1岁半~2岁能认识和指出身体的部位,能讲2~3个字的词组,用代词你我等。
3~4岁能说短的歌谣,并会唱歌。
5~6岁能讲完整的故事。
五、小儿心理发展过程与特征
1.婴儿期:
(出生—1岁)
2.幼儿期:
(1—3岁)第一生理反抗期
3.学龄前期:
(3—6、7岁)
4.学龄初期:
(6、7岁—11、12岁)
5.少年期:
(11、12—14、15岁)第二生理反抗期
第四节小儿营养与婴幼儿喂养
一、小儿营养需要
1、热量
小儿的热量需要包括:
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生长发育,运动,排泄的消耗。
单位体重所需热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婴儿期每日约需460kJ/kg(110Kcal/kg),以后每增长3岁每日约减少40kj/kg(10kcal/kg,到15岁时约达成人需要量每日200~250kj/kg(50~60kcal/kg)。
热量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供给。
1g蛋白质产热17kj(4.1kcal);1g脂肪产热量38kj(9.3kcal);1g糖产热量17kj(4.1kcal);一日膳食总热量的分配为:
蛋白质占有15%,脂肪占领35%,糖占50%。
2、水
年龄越小需水相对越多。
婴儿期需水每日150ml/kg,以后每增长3岁每日减轻25ml/kg,(7~12岁减一次)。
成人需水每日40~50ml/kg
3、营养素
蛋白质、糖、脂肪是产热量的三大营养素。
蛋白质每日需要量:
婴儿为3~3.5g/kg、儿童为2~2.5g/kg,成人为1.5g/kg。
脂肪每日需要量:
婴儿为4~6g/kg,儿童为3g/kg,成人为1~1.5g/kg。
糖每日需要量:
婴儿为12g/kg,儿童为8~10g/kg,
成人4~6g/kg。
4、维生素与无机盐:
维生素包括脂溶性(A.D.E.K)和水溶性(B族.C)
无机盐包括宏量元素(钾.钠.氯.钙.磷等)和微量元素(铁、铜、锌、碘等)
5、膳食纤维: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粗纤维)、果胶。
二、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母乳成分:
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5天~10天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11天~9个月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10个月以后分泌的乳汁称晚乳。
初乳量少而质稠,略带黄色,含蛋白质多而脂肪较少,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锌)、免疫物质(SIgA)及生长发育调节因子(如牛黄酸)等。
过渡乳含脂肪最高而蛋白质和无机盐逐渐减少,成熟乳含蛋白更低,量随乳儿增长而增加。
晚乳的量和营养成分都逐渐减少。
哺乳时应尽量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每次哺乳时最初分泌的乳汁与最后分泌的乳汁成分相差较多,前者蛋白质高而脂肪含量低,后者蛋白质低而脂肪含量相对偏高。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母乳的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营养需要及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能力,从而减少患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的危险。
母乳中钙、磷比例(2:
1)适宜,容易吸收利用。
(2)母乳具有增强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3)良好的心理社会反应可增进母婴感情,促进小儿智力发育。
(4)其他:
母乳喂养温度及吸乳速度容易控制,不易污染,经济方便,且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
母乳喂养亦有利于母亲健康和产后康复,哺育期月经推迟,还可起到一定的避孕作用。
3、母乳喂养的护理:
(1)正常哺乳的建立:
正常产新生儿生后即可哺乳(半小时内)。
生后4个月内坚持母乳喂养。
最初1~2月按需哺乳,以后根据小儿睡眠规律可每2~3小时喂1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喂1次,夜间逐渐停滞不前次,一昼夜共6~7次。
4~5个月可减至5次。
每次哺乳约15~20分钟。
(2)方法:
哺乳前乳母先为小儿换尿布,清洗双手,用温开水拭净乳头,将小儿抱于怀中,取坐位最为适宜。
哺乳后将小儿竖抱轻拍其背,以防溢乳。
(3)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乳母应注意营养,睡眠充足,心情愉快,生活有规律,不随便服药。
应经常保持乳头清洁。
乳母患急慢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或重症心肾疾病等均不宜或暂停母乳喂哺。
(4)断乳:
一般小儿10~12个月可完全断乳。
(二)部分母乳喂养(混合喂养)
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补替者,称混合喂养。
(1)补授法
(2)代授法
(三)人工喂养
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哺喂婴儿而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时,称人工喂养。
1、人工喂养食品
(1)鲜牛乳:
酪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少,含乳糖低,易污染。
处理:
稀释,加糖,煮沸。
(2)羊乳:
叶酸含量很少
(3)牛乳制品
全脂奶粉:
重量比为1:
8或容积比为1:
4,
婴儿配方乳粉,
其他酸奶、脱脂乳、蒸发乳、炼乳等。
(4)代乳品
2、人工喂养的护理
(1)方法:
出生后1-2周内的新生儿可用2:
1乳,以后逐渐过渡到3:
1、4:
1乳,满月后即可用全乳。
牛奶量计算法:
即计算牛乳、水及糖的需要量。
婴儿每日约需能量400-450kJ/kg(110kcal/kg),
每日需水量150ml/kg
100ml牛乳产热66kcal,8%糖牛乳100ml即
100ml牛乳加8g糖可产热约100kcal
婴儿体重5kg
计算:
每日需热量为110×5=550kcal
水为150×5=750ml
每日需喂8%的糖牛奶为550÷100(98)×100=550ml(鲜牛乳550ml糖44g)
每日需水量除去牛乳外尚需供水200ml
(2)注意事项
(四)辅助食品的添加
1、目的
(1)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
(2)为断乳做好准备
(3)逐步培养婴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2、原则
(1)由少到多
(2)由稀到稠
(3)由细到粗(4)由一种到多种
并根据婴儿的消化情况而定。
3、顺序汁(1-3个月);泥、糊(4-6个月);
干、沫(7-9个月)
三、幼儿膳食
1、应注意供给足够的能量及优质蛋白。
食品多样化,粗、细粮及荤、素菜平衡搭配。
在制备和烹调食物时,要注意色、香、味、形,以及碎、细、软、烂。
2、要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进餐前避免剧烈活动。
3、注意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4、要培养小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第五节小儿用药
一、小儿用药的特点
(一)各年龄期小儿用药特点
1、许多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影响了药物的代谢功能。
3、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为完善,对镇静药耐受量较大,对阿片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因此禁用。
氨茶碱可引起过度兴奋,应慎用。
(二)小儿药量计算法
按体重计算公式为:
每日(次)需用剂量=
患儿体重(kg)×药量/每日(次)/kg
二、小儿液体疗法
(一)小儿体液特点
1、体液总量与分布:
小儿体液总量较成人多,多的部分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间质液。
2、水代谢的特点小儿年龄越小,出入量相对越多。
3、体液调节功能不成熟
(二)常用溶液
1、非电解质溶液5%和10%葡萄糖液张力为0张。
2、电解质溶液
(1)0.9%氯化钠溶液为等张液。
大量输入可致高氯性酸中毒。
(2)复方氯化钠溶液为等张液。
(3)碱性溶液
5%碳酸氢钠张力为3.5张、1.4%碳酸氢钠为等张液
11.2%乳酸钠张力为6张,1.87%乳酸钠为等张液。
(4)10%氯化钾溶液静脉滴注时应稀释为0.2~0.3%浓度。
含钾溶液不可静脉直接推注,需缓慢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6小时。
在患儿尿少或尿闭时应禁用。
3、混合溶液
(1)静脉用混合液:
1:
1液即一份生理盐水和一份5%-10%葡萄糖配制而成,为1/2张掖,常用于轻中度脱水。
2:
1液即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配制而成,为等张掖,常用于低渗性脱水或重度脱水。
2:
3:
1液即2份生理盐水、3份5%-10%葡萄糖和1份1.4%碳酸氢钠配制而成,为1/2张掖,常用于轻中度脱水。
4:
3:
2液即4份生理盐水和3份5%-10%葡萄糖和2份1.4%碳酸氢钠配制而成,为2/3张掖,常用于中度脱水或低渗性脱水。
(2)口服补液盐溶液(简称ORS溶液):
其配制为氯化钠0.35g、碳酸氢钠0.25g、氯化钾0.15g、葡萄糖2g,以温开水100ml溶化后分次口服。
此液约为2/3张液。
(三)补液原则及方法
1、原则
(1)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2)先快后慢
(3)先浓后淡
(4)先快后慢
(5)见尿补钾
2、方法
(1)口服补液适用于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的患儿。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
补液总量:
包括3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
第1日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200ml/kg,适用于婴幼儿。
对于学龄儿童应少补1/4,学龄儿童少补1/3。
补液种类:
低渗性脱水用2/3张液,等渗性脱水用1/2张液,高渗性脱水用1/3-1/5张液。
补液速度:
A、补累积丢失量(约为补液总量的1/2)应于8-12小时补足(滴速为每小时8-10ml)重度脱水伴有周围循环衰竭时,应首先迅速滴入或直接静脉推注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钟滴入,以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B、补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应于12-16小时内均匀滴入(滴速为每小时约5ml/kg)
(四)静脉输液的护理
1、输液前
(1)评估患儿病情,明确输液目的,熟悉液体成分及配制法;
(2)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则做好输液前的准备工作;
(3)严格核对患儿姓名、床号及药物(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等;(4)向患儿家长及较大患儿本人说明输液目的,缓解或消除其紧张情绪,以取得他们的合作。
2、输液中
应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保证输液通畅,注意输液反应,并详细记录出入量,认真观察输液效果。
3、不同疾病补液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新生儿
(2)婴幼儿肺炎
(3)重度营养不良伴腹泻
三、静脉营养
1、目的2、适应症3、成分4、输入途径5、护理
第六节儿科医疗机构及护理管理
一、儿科门诊
(一)儿科门诊的设施
1、预诊室预诊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传染病患儿。
2、传染病隔离室
3、挂号室
4、测体温处
5、候诊室
6、检查室
7、治疗室
8、化验室
9、药房及收费处
10、厕所
(二)儿科门诊的护理管理
1、做好诊前的组织工作
2、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焦虑
3、传染病管理
4、安全管理
5、家属管理
第七节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
(一)影响患儿适应住院的因素
(二)住院儿童的身心反应
1、身体上的攻击行为
2、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3、退化性行为
4、态度及情绪上的改变
5、焦虑
(三)各年龄阶段儿童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婴儿分离性焦虑
2、幼儿
(1)分离性焦虑A、抗议期B、失望期C、否认期
(2)神经心理发育发生退步现象:
如尿床、吸奶嘴和过度依赖等。
3、学龄前儿童分离性焦虑、惧怕陌生环境、怀疑被父母遗弃和惩罚、害怕身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等。
4、学龄儿童担心学业落后于别人,与学校和同学分离感到孤独;担心自己会变成残废或死亡,因怕羞对医护人员所做的体格检查不能有效配合,不愿意回答个人卫生方面的问题;害怕陌生环境、怕医生、怕治疗和诊断等。
第二章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新生儿分类有:
1、根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
指胎满37周至未满42足周者。
(2)早产儿:
指胎满26周至未满37周者。
(3)过期产儿:
指胎满42周以上者。
2、根据体重分类
(1)低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者
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不足1500g者;
超低出生体重儿(微小儿):
体重不足1000g者。
(2)正常体重儿:
指体重为2500g~4000g者。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