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1946774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56KB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
读与写的关系密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
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
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
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
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
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
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
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
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
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
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
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
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叶圣陶先生还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
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
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
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
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一)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
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
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
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
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此外,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既是本课题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语言激励、通过情境创设、通过美文品读、通过活动开展、通过成果表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
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
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
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
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二)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教师是清贫的富有者。
教师清贫在物质上,却富有在精神领域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同其他课题一样,让语文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的、有欢有悲的过程。
但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
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又读又写,提高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实验研究,语文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改进实际工作服务的研究方式。
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研究,研究就是工作。
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
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
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对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六、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4.102015.12月,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4.1012月)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讨论,确定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作为研究课题。
2、课题启动阶段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
然后课题组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责任,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5.19月)
1.根据总课题的精神和要求,各年级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三)总结阶段(2015.10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做好校本教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题研究的的校正、出版工作,推广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
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
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
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鉴此,我在工作开展了《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
这就表明:
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
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
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
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
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刻文字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到底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们做了关于认读、阅读、写作三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三至五年级的学生。
调查结果表明:
低年级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不浓,坚持学习的意志不强,识字量小,教师指导方法不多;中年级学生自觉阅读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习惯、态度、方法不容乐观,使学生读的书不多;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浓,觉得无话可写,无从表达。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
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
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
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
通过认真地研读,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
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例。
第19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第4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写一写。
第20课《穷人》课后题续编《穷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
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多读多写,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全体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范围。
低年级组围绕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做积淀;中年级组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为写作做好积累;高年级组从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方法指导入手,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样写。
2、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读、阅读、写作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
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认读、品读、体验、感悟、探究中掌握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陶冶情趣与发展思维。
实验教学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相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
把阶段性研究与探索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推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作用。
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
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读写结合方式、某一课型或某个子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a、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
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
如周凤珍在教学《陈毅探母》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学生能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了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
b、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
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
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c、仿写课文。
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
如王皓老师在教学《桂林的山水》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
C、注重扩写训练。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
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
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
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
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
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
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小学语文 课堂 读写 结合 方法 途径 研究 课题 开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