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一等奖教案参考.docx
- 文档编号:10485761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45KB
拜占庭帝国一等奖教案参考.docx
《拜占庭帝国一等奖教案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拜占庭帝国一等奖教案参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拜占庭帝国一等奖教案参考
拜占庭帝国(教案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拜占庭帝国曾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历时1000多年。
查士丁尼时代是拜占庭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2)了解《查士丁尼法典》的历史地位。
(3)知道君士坦丁堡不仅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而且还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知道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融合了古代希腊、罗马、基督教以及东方的建筑艺术特征,是人类文明史中的艺术瑰宝。
(5)了解拜占庭与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
(6)了解拜占庭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影响。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材料阅读,理解《查士丁尼法典》为什么对西方立法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2)观察拜占庭帝国地图,君士坦丁堡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东方交流的桥梁。
(3)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拜占庭帝国与当时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情况。
(4)中世纪后期,拜占庭学者将古希腊人许多译著带到了意大利,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传播与融合的一些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又存在了近千年,成为跨越古代、与其他中世纪新兴国家并行发展的又一大文明。
拜占庭文明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混融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文明社会里,我们既要学会甄别外来文明成果的精华与糟粕,又要有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导语
本课的导语介绍了罗马帝国的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情况。
直到15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本导语的目的主要说明,拜占庭帝国与罗马帝国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并由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而导入新课。
2.子目内容
(1)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法典》是本节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查士丁尼法典》等4部法学著作是对罗马法的总结,私法是罗马法的核心,对欧洲大陆国家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同学们缺乏法制史的知识背景,教师只要将清《查士丁尼法典》在西方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即可。
第一段大字交代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的基本情况。
第二段大字介绍了《查士丁尼法典》等4部法学著作的编纂,及其在西方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三段大字概述了查士丁尼的对外征服活动,以及拜占庭帝国逐步衰落的过程。
(2)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包括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本目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拜占庭帝国是欧亚大陆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位于黑海海峡上的君士坦丁堡是扼守这个通道的咽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第一段大字介绍了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它长期繁荣的重要因素。
第二段大字着重介绍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拜占庭文明的象征之一。
第三段大字介绍了拜占庭文明对斯拉夫文明的发展和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资料库
1、历史事实简介
(1)拜占庭帝国(ByzantineEmpire)
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的别称。
中国史籍中称之为大秦或拂菻。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约280—337)在古代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的基础上建立新都,并定名为君士坦丁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因此又称拜占庭帝国,简称拜占庭。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前后变化较大,起初,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西亚(今土耳其共和国西南面的小亚西亚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查士丁尼在位时期(527—565)又将北非(埃及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部纳入帝国版图。
6—7世纪,拜占庭逐渐过度到封建社会。
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后,阿拉伯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
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侵占了小亚西亚大部,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
13世纪初,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欧封建主占领了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及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1204—1261),拜占庭的残余势力退守至小亚西亚的西部、北部和巴尔干一些地区。
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拜占庭帝国重新恢复。
但此后的拜占庭,国力远不如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且疆域大为缩小,领土仅有小亚西亚西北一隅、欧洲的马其顿和色雷斯的一部分,以及希腊的一些据点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
14世纪之后,统治集团内讧不已,政变迭起,国力更加削弱。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2)查士丁尼(JustinianusI483—565)
继承皇位查士丁尼出生于马其顿托莱索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到君士坦丁堡投奔充当禁卫军首领的舅父(一说伯父)查士丁,受到良好的教育。
查士丁称帝后(518—527),将查士丁尼收为养子,并被指定为继位人。
5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尊号,与舅父共同执政。
同年,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成为唯一的君王。
查士丁尼野心勃勃,精力过人,在位38年的全部施政方针的目的,在于复兴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重振皇权的威势。
为此,查士丁尼在内政、外交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528年,查士丁尼下令编纂法典,至534年先后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学著作,对后世西方各国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大力简化官僚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他既镇压元老和大地产主的割据势力,又镇压君士坦丁堡群众性的“尼卡起义”。
镇压“尼卡起义”“尼卡”是希腊语,意味胜利的意思,因参加起义的人高呼“胜利”而得名。
拜占庭帝国定期举行赛车会,并形成特殊的组织——“吉莫”,吉莫实际上具有党派的性质,依据架车人的服色主要分为蓝党和绿党。
蓝党多以东正教为主,绿党以一性派(一种宗教派别)教徒为主,两党的上层都是一些官僚和富人,其政治观点和宗教观点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斗争。
政府则利用吉莫之间的敌对关系进行操纵。
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因对官吏的横暴和苛税不满,要求罢免两个暴吏。
遭到拒绝后爆发生势浩大的起义,起义群众捣毁监狱,焚烧官邸。
大火持续了3天,烧毁了圣索非亚大教堂等公共建筑物,并蔓延到皇宫。
查士丁尼一面施用阴谋收买蓝党,一面组织军队镇压起义。
起义在第8天之后被镇压了,有3万多起义群众遭屠杀。
查士丁尼镇压尼卡起义后,重新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
553年,查士丁尼还亲自主持了东正教和一性派主教的联合会议,以缓和两派之间的矛盾。
对外征服战争镇压尼卡起义之后,查士丁尼着手开始对外征伐,以实现其恢复罗马帝国的梦想。
为消除西征的后顾之忧,532年,他不惜重金与东方的劲敌波斯萨珊王朝缔结和约。
次年,查士丁尼派遣大将贝利萨留率大军远征北非,534年灭汪达尔王国,恢复了帝国在北非的行政统治。
535年冬,贝利萨留继续率大军从北非渡海在西西里和意大利登陆,进攻东哥特王国。
查士丁尼用了约20年的时间,最后于554年才消灭了意大利半岛上的东哥特王国。
在征服意大利的同时,查士丁尼又乘西哥特王国内乱之机,派兵占领了西班牙东南部。
然而,查士丁尼在西方的统治未能持久。
旷日持久的征服战争,不仅给北非、意大利半岛以及西班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弄得拜占庭国力耗竭,民穷财尽。
565年查士丁尼死后,通过战争征服来的西部领地又逐渐再度丧失。
568年,伦巴德人侵入意大利,将拜占庭势力驱逐出半岛的北部和中部。
7世纪初,拜占庭在西班牙的领地也陆续被西哥特人重新夺回。
随着阿拉伯人的兴起,7世纪末,北非的埃及等地也相继落入阿拉伯人之手。
查士丁尼梦寐以求的匡复帝国的计划终于破灭。
(3)《民法大全》
编纂法典查士丁尼对内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编纂法典。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法制体系比较混乱,不利于帝国的统治。
528年,查士丁尼任命大法官特里波尼安建立一个由10名国内著名的法学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着手将罗马历代皇帝的法令和敕令汇编成集。
委员会不仅要负责校对各类文献,确立正统的原则,还须删除法典中不必要的重复和矛盾的部分,加入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内容,进行有秩序地排列。
一年后,编成了《查士丁尼法典》,534年再次修订,共12卷(现存9卷),内容为哈德良时期(117—138)到534年间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
533年完成了《法理汇要》(又译为《法学汇纂》)50卷,是历代罗马法学家阐述有关法律的专论集,同年,又编成了《法学阶梯》(又译为《法学总论》)4卷,是研读罗马法的简易读本。
查士丁尼死后,法学家们将他在位时未收入法典的敕令(534—565年)汇编成集,称为《新律》(又称为《法令新编》)。
以上4部法典,在12世纪被人称为《民法大全》,又称《国法大全》或《罗马法大全》。
罗马私法是罗马法的核心在罗马法体系中,罗马私法特别发达,它是罗马法的核心。
“私法是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3个部分。
人法又称身份法,是关于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种权利的取得和丧失,以及婚姻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法律。
包括人和婚姻家庭两个部分。
物法是罗马司法的主体,包括物权法、继承法和债权法3部分。
物权是反映权利人对所有物能直接行使的权利,由法律规定,私人不得创设。
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具有绝对性、排他性和永续性3个特征。
绝对性是指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处置其所有物;排他性是指所有人获得所有物所产生的一切利益,而排除他人在其所有物上所作的任何侵犯和干预;永续性则指所有物灭失或转移之前,所有人对其永远拥有权利。
继承法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古罗马时期,采取“概括继承”的原则,即继承人必须继承被继承人的所有遗产和全部债务,当遗产不足还债时,也须由继承人负责偿还。
公元前4世纪后,“概括继承”被“有限继承”所取代,即允许继承人对死者的债务仅就其遗产范围内负责清偿。
到查士丁尼时期,进一步确认了这项原则。
在罗马法中,债权法的特征是,债是特定的双方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连锁关系;债的标的是给付;债权人的请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
诉讼法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公诉是指损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查,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个人案件的审查。
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私诉程序先后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法定诉讼、程式诉讼和特别诉讼。
法定诉讼盛行于共和国初期,因原告必须按法定的诉权起诉,当事人在诉讼中必须使用法定的语言和动作,稍有出入,即致败诉,故得名。
程式诉讼流行于帝国初期,因当事人的陈诉经裁判官的审查认可后作成程式书状,载明案情的争论要点和审判原则,再由承审员按程式书状所载内容来审判,故得名。
特别诉讼是帝国后期主要的诉讼制度,是指最高裁判官凭借其权力,发布强制性命令采取特殊保护的办法,而不按一般程序进行,以保护不能用一般司法方法来保护的特殊利益的诉讼程序。
——参阅何勤华李秀清主编《外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4页。
历史地位查士丁尼的立法工作对古代罗马法做了很好的总结和归纳。
当今世界人们对罗马法的了解,主要是根据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这套法学巨著至尽仍是法学院学者和研究古代世界历史的各个方面的学者的必读经典,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无论从法制史角度,还是从政治制度史、或经济制度史的角度看,《民法大全》都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查士丁尼的法典不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简单重复和继续,而是十分客观地反映了自罗马到拜占庭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揭示了罗马社会的奴隶制经济被隶农制经济——封建经济的早期阶段——所取代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罗马社会由传统的古代多神教崇拜时期进入一神教的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也揭示了罗马国家自共和时期到元首制时代,以及过度到完全的帝制时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罗马法制思想的变化和人民意志让位于君主意志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承认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承认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在政策上促进其发展。
简言之,如何使传统与现实相协调,是查士丁尼在立法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事实证明,查士丁尼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罗马法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
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日本以及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制定,都明显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在一些法律规定方面也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
(4)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原名拜占庭,是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建立的一个殖民城市。
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扼守黑海咽喉,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塞。
拜占庭是联系欧亚大陆古典文明的重要的枢纽城市。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立新都,改名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皇帝在新都大兴土木,建筑了宫殿、元老院、竞技场、剧场、公共浴室、供水渡槽、法庭、会议厅和贵族元老住宅等。
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立,定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都城。
马克思称君士坦丁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黄金桥梁”。
在中世纪近1000年的时间内,它一直是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荣时城市人口多达100多万。
10世纪以后,来自西方各地的商人、朝圣者和后来的十字军士兵,无不赞赏拜占庭城墙的坚固、市场的繁荣、城市居民的富裕、贵族们的优雅、主教和教士们的博学、皇帝的威严。
154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
土耳其人定都君士坦丁堡,开始称其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伊斯兰城市。
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后,正式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今属于土耳其共和国,市区范围扩大到海峡东岸,并于1973年建成了一条长1560米的大桥,连结海峡两岸。
(5)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始建于君士坦丁时代(306—337),起初是罗马式大教堂。
公元532年的“尼卡起义”中,君士坦丁堡大半个城市遭到烈火毁灭,圣索菲亚大教堂也被付之一炬。
“尼卡起义”被镇压之后,查士丁尼决定重建大教堂,他请来两位著名的建筑师,重新设计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
工程历时5年,于537年竣工。
当重新建起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落成并向人们展示时,展现在人们眼前似乎是一个奇迹,它比被毁前更加辉煌,更加威严。
重建后的大教堂融合罗马式长方形教堂与中心式正方形教堂的特点,采用新颖的屋顶设计。
中心为一直径33米的圆穹隆,坐落在4根巨大的塔形方柱上,顶端距地面60米。
中心穹隆的东西两侧各连接一个较低的半圆形穹隆,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
教堂内部由圆柱和柱廊分隔成3条侧廊,柱廊上面的幕墙上穿插排列大小不等的窗户,中心穹顶基部环以40扇窗户,使光线从四面八方透入堂内。
所有圆柱均用颜色、花纹各异的大理石加工而成,墙壁下部也用大理石贴面。
穹隆顶部和四周幕墙上有色彩绚丽的镶嵌画及大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把整个教堂装饰得辉煌夺目。
教堂建成后,基督教东方的教堂便有了自己的特点,它不仅用作宗教仪式,还用作皇帝举行重要国事礼仪的场所。
一位同时代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曾描述他走进这座教堂时的印象:
“人们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
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时,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
在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和13世纪初第4次十字军东征中,圣索菲亚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镶嵌画及其他艺术珍品大多被毁。
此后虽经多次修复,终未能恢复旧貌。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把圣索菲亚教堂改成清真寺。
他们把内部的基督教装饰改画成伊斯兰教的图案装饰,还在教堂的外面四个角上建起了高高的土耳其式尖塔。
1847年重修,1932年被辟为国家博物馆。
(6)拜占庭与中国的交往
养蚕技术传入拜占庭隋代以前,中国的史书中就有西方“拂菻国”(拜占庭帝国)的记载有,而拜占庭人亦知道东方有盛产丝绸的赛里斯国(中国)。
一些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从拜占庭一直到长安,他们来往于丝绸之路运送丝绸产品和其他货物,中国的丝绸织物在拜占庭帝国是深受欢迎,拜占庭的玻璃制品在中国也是属于奢侈的用品。
所以,丝绸之路是当时连接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纽带。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经常与东方的波斯处于交战状态,而波斯商人又垄断了丝绸贸易。
这样,君士坦丁堡市场上的丝绸,奇缺价格又昂贵。
为了摆脱波斯人高价垄断经营中国丝绸的局面,查士丁尼曾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绢、然后东运罗马。
结果受阻未果。
最后决定,设法从中国获取养蚕技术和丝织品加工工艺,并重赏那些完成这项使命的人。
据记载,后来有几位来自印度的僧侣(有的说是波斯人),从东方将中国的蚕卵偷运到拜占庭。
由此可见,公元6世纪,发源于中国的丝织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这一整套技术便完全传入拜占庭帝国。
景教传入中国景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为波斯教,或大秦教等,是唐朝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的称谓。
它是君士坦丁堡大教长聂斯脱里创立的一个基督教教派。
该教派在拜占庭遭到禁止,于是并向东发展。
约5—6世纪经叙利亚人从波斯传入到中国新疆,7世纪中叶传入内地。
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别。
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贞观9年(635),大秦国(东罗马帝国)主教阿罗本到长安,唐太宗给予优厚礼遇,请其在皇帝的藏书楼翻译圣经,贞观12年(638)唐太宗下令准其传教,由朝廷资助在长安建造波斯寺(后改名为大秦寺,即景教礼拜堂)一所。
唐高宗继承唐太宗宽容的宗教政策,当时除长安外,“于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唐朝在全国共设十道,也就是说景教在唐朝前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武则天大兴佛教,景教受到压制和打击。
845年,唐武宗下令禁佛,景教以“邪法不可独存”而再次受到很大打击,在中原地区几乎绝迹。
唐末至北宋时期,景教的传播活动仅限于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
13—14世纪元朝政权建立后,景教再次进入中原,并向南北各地扩展。
1275年,景教已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主教座。
除大都外,福建泉州已成为南方的景教中心,扬州、杭州、昆明以及甘肃等地,先后建造了景教寺。
1330年,据称景教徒已超过3万人。
当时景教徒与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皆被称为也里可温,蒙古语意为福缘之人。
(7)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文化的特征自从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道扬镳后,两者便开始走向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
由于拜占庭地处原罗马帝国东部的希腊语区,加上长期以来该地区东西方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融合,因为其文化渊源除了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之外,东方文化影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因此,与拉丁西方文化相比,拜占庭文化有其独特的方面。
概括起来说,它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拜占庭帝国承袭了原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
在专制政体下,皇帝将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东正教自然也不例外。
这种将宗教置于国家政权掌握之中的做法,便因袭于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
拜占庭帝国不仅完全继承了罗马法,而且还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
第二,拜占庭帝国有着浓厚的希腊文化传统。
虽然拜占庭的统治者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但是由于自希腊化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希腊文化传统在该地区扎下了根,所以,随岁月的流逝,希腊文化已渗入到了拜占庭帝国的方法面面,成为拜占庭文化的一个源泉。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语就一直在东部地区流行。
到公元7世纪,希腊语不仅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官方和学校教育的通用语言,而且还成为文人、宗教礼拜以至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用语。
众多古希腊作家的著作亦广为人们所诵读。
当阿拉伯人和拉丁西方人重新燃起对古希腊学问的热情时,他们都曾派人到拜占庭搜求古希腊人的书籍。
可以说,拜占庭成为中世纪地中海世界古典希腊文化的桥头堡。
第三,拜占庭文化的东方化特征亦十分明显。
拜占庭帝国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加之境内东方民族众多,所以各民族和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也极为突出。
实际上,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向东方推行其文化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东方化了。
拜占庭帝国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说,拜占庭文化的东方化是全方位的。
从文学、建筑、音乐、以至衣食和风俗习惯等都无不打上东方民族的烙印。
第四,拜占庭文化深深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
作为帝国国教的东正教,其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从思想观念、文学艺术,以至人们的日常社交和文化生活。
东正教与天主教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分歧,除了在教义等方面外,在礼拜仪式、宗教节日、教阶制度、乃至教历、教士服饰、教堂建筑样式等方面,东正教亦与天主教存在差别。
拜占庭与拉丁西方的文化交流在中世纪早期,拉丁西方与拜占庭之间的联系虽然处于低潮,但意大利在文化上却始终受到拜占庭的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在中世纪,意大利是拜占庭的一个艺术领地。
尤其是在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对拉丁西方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君士坦丁堡成为拉丁西方翻译运动的一个中心。
许多古希腊典籍和拜占庭新柏拉图主义者的著作通过它译介到西方。
拉丁西方的罗马式建筑艺术和哥特式建筑艺术都受到了拜占庭的影响。
如标志哥特式建筑之特征的彩色玻璃就发源于拜占庭,拜占庭的镶嵌画和壁画在意大利和法国的教堂中也广泛存在。
自13世纪后期拜占庭绘画艺术中出现的现实主义倾向,也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后,大批拜占庭学者来到意大利。
他们将大批的希腊古典书籍带到意大利,并在各地教授希腊语,传播古希腊文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展。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273页;第283—284页。
2、文献资料释读
“拜占庭金币在中国”的资料主要是根据网站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3、图片史料说明
(1)查士丁尼与群臣这是一幅6世纪意大利拉文纳圣维塔尔教堂镶嵌画。
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鲜明璀璨是它的基本特点之一。
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之后又一次获得繁荣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画中手持圣饼盘、头上有光环的人是皇帝查士丁尼,其左则为主教,身后是穿白色长袍的5位大臣和卫兵。
画中人物全正面呈现,高傲呆板,面孔带有一中自豪的漠然,大大的眼睛注视着观众,发出催眠般的光芒。
作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查士丁尼头上所带的光环,不仅说明其权利来自上帝,同时还是教权和皇权在拜占庭帝国混杂的象征。
(2)拜占庭帝国疆域图这是拜占庭帝国由强盛走向衰落时期的疆域图。
(3)11世纪的君士坦丁堡这是一幅11世纪外国参观者对君士坦丁堡大胆想象的图景。
作为帝国的首都和东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让一位11世纪的参观者大受鼓舞,他激动地宣称:
“啊!
多么伟大的城市!
多么高贵!
多么壮观!
多么另人心旷神怡!
这里充斥着建筑精美的教堂和宫殿,这里是铜和大理石创造的奇迹!
”
(4)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内景图。
(5)君士坦丁堡之围这幅15世纪法国油画将君士坦丁堡描绘成一座哥特式筑垒城市。
画面前部画的是土耳其士兵在陆地城墙上操演大炮,上边和左边画面上的其他人则把船拖上陆地,以便进入金角湾。
(6)查士丁尼头像的金币这是有查士丁尼头像金币的正反两面图,左边为正面,右边为背面。
4、课堂训练释疑
(1)“有人说,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
基本同意。
如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
但拜占庭又不完全是罗马帝国的克隆,在文化思想、甚至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2)“君士坦丁堡作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存在了1000余年,是沟通亚欧大陆东西方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请你说说,君士坦丁堡具备了哪些优势?
”
首先是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次地处黑海海峡,是欧亚大陆交通咽喉。
5、学术动态简介
关于拜占庭对西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
所谓拜占庭文化,是指古典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拜占庭 帝国 一等奖 教案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