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341019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3.51KB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某市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1.1.2项目区范围:
某省某市
1.1.3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
项目法人:
某市林业局
法人代表:
1.1.4项目建设主管单位:
某市林业局
1.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成立某市防止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指挥部;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预测预报体系,使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市、县两级检验检疫室,强化检疫工作,实现苗木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加强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建设病虫害防治物品储备库,成立专业防治队伍,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
1.1.7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森防指挥系统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检疫体系建设;防治体系建设。
1.1.8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即2009年。
1.1.9项目投资与资金来源
1.1.9.1项目投资
本建设项目总投资897.7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752.9万元,占总投资的83.86%;药剂药械库装修费50万元,占总投资的5.56%;其他费用54.6万元,占总投资的6.08%;预备费40.15万元,占总投资的4.47%。
1.1.9.1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897.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8.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资金179.5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
5、《植物检疫条例》
6、《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8、中共某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03]32号
9、《林业部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0、《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管理办法》(林业部1987年11月3日)
11、《全国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
12、《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办法》
13、《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总体规划(2008—2015)》
14、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通知
15、《某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6、《某省林业建设“十一五”规划》
17、《某市林业建设“十一五”规划》
1.3研究结论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它每年不但造成的损失巨大,而且防治的技术性和难度相对更大。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会对我市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前做出预测;对发生的疫情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迅速扑灭,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是我市造林面积稳步增长的保障;是我市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势在必行,在我市也是可行的。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辽蒙边界阻沙带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的不断深入,某市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同时也给森林病虫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主要表现在:
2.1.1常灾性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某市现有森林面积35.3万公顷,平均每年发生各种森林病虫害和新植林病虫害约3.3万公顷。
松毛虫、松梢螟、松果球螟、松针蚧的危害是造成我市近0.5万公顷油松、樟子松、落叶松衰退、枯黄、死亡的主要原因;杨扇舟蛾、舞毒蛾、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十余种病虫害严重危胁我市重要造林树种;发生在2006年3-4月份的杨树烂皮病,直接造成了我市0.27万公顷杨树林的死亡,这些常灾性森林病虫害还在以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
2.1.2检疫性病虫害在我市大面积暴发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国际性植物检疫害虫,对农、林、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也影响农林果产品外销和出口。
该虫自1994年传入某地区后,目前lz、某、某、yh、dl、某新区都有分布。
2007年是我市有史以来美国白蛾发生最严重的一年,全市发生81个乡镇647个村屯,共计发生1.33万公顷,尤其第二代虫情造成城乡片林及高速公路两侧大片杨、柳等树种叶片吃光,幼虫下树后转移危害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不仅对农林业造成毁灭性损失,给居民区生活环境带来破坏,而且还将造成不利的政治影响。
2.1.3外来有害生物物种近年不断传入我市
近十年来,危害我市林业的病虫害由20余种已经上升到40余种。
伴随着引入的苗木、进出境的农副产品、交通工具等,有害生物新的物种也纷纷入侵。
先后在qps风景区发现的油松巢蛾大面积危害油松林;在某县大辛屯林场发生伊藤厚丝叶蜂危害落叶松;在qps风景区首次发现松天蛾严重危害树木;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首次发现落叶松双肩尺蛾严重发生,另外还有传入我市的双条杉天牛、臭椿沟眶象、钝翅细小蠹、多种蚧虫、杨始叶螨类等,不同程度造成危害。
这些物种都是近五年传入我市的,使我市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2.1.4病虫害给我市林业造成的损失
森林病虫害是制约生态保护的自然灾害之一,是林业发展的大敌。
它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全面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
我市每年森林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火灾。
2006年我市发生森林病虫害2.4万公顷,2007年发生森林病虫害2.76万公顷,比2006年增长15%。
依据我市森防站统计,从1997年—2007年11年累计共发生森林病虫害16.06万公顷,其中,严重受灾面积4.1万公顷。
保守计算,受病虫害影响,每公顷成林将平均减少90立方米的材积,每立方米按500元计算,11年损失(16.06-4.1)万公顷×90立方米/公顷×500元/立方米≈53.8亿元,严重受灾树木按每公顷180立方米计,4.1万公顷×180立方米/公顷×500元/立方米=36.9亿元,合计十一年直接损失造林价值90.7亿元,减少收益90.7亿×66.6%(收益率)=60.4亿元。
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制约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加速了生态的恶化,阻碍了农副产品的出口,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其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所受到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对森林资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某市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在最大限度的获取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有助于保护既有的造林绿化成果。
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重点项目区生态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1项目建设是保护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森林是的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评估陆地生态状况的核心指标,是自然界功能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贮炭库、能源库,并能促进农田、河流、海洋、草地系统良性循环,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都造成了重大影响,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发展速度和生态建设步伐,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由“治理与破坏”向良性发展过渡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增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是保证生态环境由“治理与破坏”向“治理大于破坏”阶段过渡的重要依托;是营造健康森林,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效保证。
2.2.2项目建设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各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环境美化、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活动,威胁着著名风景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涉及区的生态稳定性,特别是制约着商品林和林果业的发展,影响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就森林灾害的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批示,要求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三生”的指导思想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范。
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是贯彻《决定》精神和中央领导批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和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保障林业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2.2.3项目建设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某市在“生态立市”的宏观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大了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天然林禁伐的力度,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辽蒙边界阻沙带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某市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客观上也增加了各类森林病虫发生的概率,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某市森林病虫已进入了一个高发期,极大威胁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和种群数量的发展,制约着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和生物圈生命系统的维持。
某市现有林业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森林病虫的防控需求。
为有效防范各类森林病虫的发生蔓延,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
第3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3.1.1行政区划
本项目位于某省某市所属的各郊区、县(市)有林区,包括某县、某x县、某市、某新区某区风景区。
3.1.2地理位置
某市位于某中部,地处东经122°25′—123°48
′,北纬41°12′—43°02′,总面积1.29万平方公里。
某与as、fs、本溪、辽阳、某相毗连,构成以某为中心的经济圈和闻名中外的某中部城市群,使某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3.1.3地形地貌
某地处长白山余脉与辽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
自北向南倾斜,平坦开阔,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
境内流经河流19条,分属辽河、浑河两大水系。
3.1.4气候
某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6℃-8℃,7月份
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2.5℃-25℃;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2℃--14.7℃。
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多集中7-8月份。
年平均蒸发量为1407.7毫米,为降水量的2倍。
无霜期145-165天。
3.2社会经济概况
某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业中心,是某省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下辖9个市区,4个县(市)。
区、县(市)下设街道办事处112个,乡政府73个,镇政府68个,总人口685.1万。
经过几年的发展,某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3家。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3.3现有的森防机构与基础设施
3.3.1森防机构
某市森防站成立于1979年,行政归属于市林业局管理,业务上受省森防部门指导,担负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预测预报、林业植物检疫、指导县区开展全面森防工作,是林业部门除森林公安外唯一着装和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事业单位。
目前市站有编制8人(包括3个差额编制)。
县级森防站4个(每县一个),各区有一人主抓森防,归当地林业(农林局)管理。
县、区总计有森防人员编制8人。
有国家级测报点两个(某、某),省级测报点一个(lz县)。
3.3.2现有设备
目前,全市森防站(所)有电脑十三台,某市森防站有打药车3台、检疫用车一台,四县各配置一台打药车,担架式打药机累计30台,喷烟机累计6台,太阳能杀虫灯累计9台。
每年通过政府采购农药12吨左右,全部用于当年的病虫害防治。
3.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3.4.1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深刻总结我国林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的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
这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世纪全面加快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以实施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要求我们既要抓林业建设,又要抓森林保护。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程项目的启动和实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颁布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某市颁布了《某市林业建设保护条例》,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这为林业病虫害预警防控体系建设配套资金的落实提供了政策保障。
3.4.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到群众的普遍认识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公益事业,也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捷的任务。
广大人民群众深受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劣而导致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急需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
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由于各级森防部门的大力宣传,森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重视。
3.4.3防治网络基本健全
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和配备了满足基本工作的技术设备,并培养出一批训练有素、熟练掌握森林病虫防治的工作技术人员,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向更先进、更科学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撑。
3.5森林病虫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3.5.1现有机构不适应森防工作
某市地处东三省交通枢纽,人口众多物流巨大,是东北最大的苗木调运、木材集散地。
但自我市森防机构成立以来,全市从事专职森防工作的人员不足20人,已滞后于当前林业的快速发展,无法承担起繁重的防治、大量的检疫和细致的测报工作。
我市2007年发生森林病虫害2.76万公顷,完成防治面积2.73万公顷;完成林业调运苗木检疫60万株;产地检疫苗木3029万株;检疫调运木材40万立方米;监测全市林业面积76万公顷次,现有的森防机构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
3.5.2检疫设备落后
我市每年调入造林绿化苗木数量庞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率也随之增长。
几年来,我市传入的病虫害几乎都是苗木、农副产品携带而来,传统的检疫手段、陈旧的设备不能有效地对病虫害种类进行识别鉴定,这必然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病虫害如松材线虫等传入的机会。
近年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给我市农林业和生态环境造了巨大的损失。
3.5.3监测预警网络运行困难、灾后救灾时有发生
预测预报是依据各级测报点调查数据统计,经过数理分析科学地发布病虫害发生趋势,因此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及时掌握当地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及发展趋势、提前进行预防和准备的基础。
某市各级监测预警网络多年来受人员编制及业务经费所限运行困难,尤其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监测点调查缺少经费,普查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对科学指导防治提供的信息、数据不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防治工作处于灾后救灾的被动局面。
3.5.4设备落后,防治不彻底不到位
基层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部门,没有应对突发重大病虫灾害救急的高性能防治设备。
现有的打药机仍然停留在80年代前那种背负式和踏板式的水平,打药射程仅在10米内。
对于5年生、树高15米以上的用材林、防护林等树木,发生严重虫灾时束手无策,对大面积片林发生的病虫害束手无策。
尽管每年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对检疫性、危险性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但却达不到防治的理想效果,防治质量低,死角多,遗留虫口密度大。
3.5.5防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及时
长期以来,我市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没有固定的专项防治经费,投入的资金都是购买应急农药,所投入的资金与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
农村税费改革后,对集体林、公益林、水土涵养林的防治已陷入困境。
各种困难无法使业务部门达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目标。
3.5.6缺乏统一调度指挥
某市林业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涉及到各林权所属部门众多,在防治上无法统一指挥,城建、交通、高速公路等部门难以协调。
由于个别部门防治不力,成为灾害泛滥的虫源地,增加了防治的重复性,往往使防治功亏一溃。
因此我市应尽快成立某市防止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指挥体系,对全市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联防联治,这也是国务院、省林业厅对各市防治工作的发展要求。
3.5.7在重大疫情发生时缺乏快速扑灭能力
面对突发性病虫害和重大疫情缺乏应对机制。
2000年以来,我市突发性病虫害屡有发生,例如,2007年我市美国白蛾严重发生,而我市应对能力相对薄弱,原因是缺少应对预案。
建立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是应对紧急状态的必要措施。
第4章 项目建设目标
4.1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力争在全市建立起一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对全市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完善和配备先进的防控设施设备,运用高新防控技术和科学的防控手段,形成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实现对全市森林病虫的预防和救治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针对一些突发性森林病虫害的应急指挥监测、准确预警、检疫封锁、应急救灾的快速性全面提高,有效遏制全市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将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实现对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保障林业健康发展,保护生态安全,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4.2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十六字方针,全面提升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实行行政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实现某市森防体系现代化、防治队伍专业化、应对预案有效化。
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的突发事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病虫害对我市林业造成的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2.2建设原则
为了更有效的预防、抵御、控制区域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森林资源和经济损失,项目建设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消灭的原则。
2、坚持科技优先,增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代化水平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放眼未来,不断提高的原则。
5、坚持监控、定位及扑救连贯、协调、统一的原则。
6、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4.3建设内容
某市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森防指挥系统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检疫体系建设;防治体系建设。
以上体系建设是在市森防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为共同目标服务的,本着先进、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高效率地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科学预测和防控。
4.3.1森防指挥系统建设
成立“某市防止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指挥部”,设立“某市防止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指挥部”办公室,建设“某市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指挥中心”,以便统一协调、领导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重大森林病虫害及时除治。
预警防控指挥中心主要建设两大系统:
大屏幕影音系统和病虫害网络系统。
(1)大屏幕影音系统。
本系统能显示多路复合视频信号、计算机和工作站显示信号,将计算机数字信号、录像机/DVD及有线电视的视频信号、本会场摄像和实物投影信号、远程监视和远程计算机信号等的图文信息集成在高分辨率、大面积显示在大屏幕上。
建设内容:
DLP投影单元(Sim2HT3000)1台;
投影幕布(STEWARTCINECURVE2.35:
1)1幅;
平板显示单元(PioneerPDP-507XC)1台;
AV放大器及控制器(LexiconMC-12BV5)1台;
声音单元(M&KLCR750YHXVelodyneSPL-1000R)1套;高清播放器(LGDEMIJIAX5000)1套;
会议系统(DTSSHURE)1套;线材1套。
(2)病虫害网络系统
通过建立市级森林病虫害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虫情信息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适时监控发布病虫害信息,进一步提高宏观管理和分析能力。
建设内容:
病虫预警Web服务器(DELLPowerEdge2900)1台;
病虫GIS服务器(DELLPowerEdge6800)1台;
防火墙服务器(DELLPowerEdge1900)1台;
防治专家决策系统(单机版)1套;
预测预报系统(单机版)1套;
远程诊断系统(网络版)1套;
GIS管理系统(网络版)1套;
4.3.2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能为森林病虫害防控提供最新、最快、准确的信息。
保证对森林病虫害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消除各种虫灾、虫情隐患。
1、监测预警系统配备。
为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提高上下级联动能力,设立某市测报中心一处,设在市森防站。
九个区、县(市)各建立中心测报点一处,乡、镇(林场)建立病虫情监测点172个。
市测报中心及区、县(市)中心测报点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
(1)某市测报中心:
设立测报办公室、实验室、标本室、档案室、培养室。
其中:
测报办公室配备:
测报信息系统软件1套、远程诊断仪1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1套、微机2台、传真机1台、复印机1台。
实验室配备:
3米实验台、显微镜2台、冰箱1台、仪器柜1个、电子天平2台。
标本室配备:
标本柜10个、解剖镜2台、望远镜2台、数码相机一台、标本盒400盒。
档案室配备:
档案柜4个。
培养室配备:
人工气候箱1台、恒温箱1台、气象观测仪器1台、生化培养箱1台、GPS2台。
项目
配置器材
测报办公室
测报信息系统软件1套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1套
微机2台
传真机1台
复印机1台
实验室
实验台3米
显微镜2台
冰箱一台
仪器柜1个
电子天平2台
标本室
标本柜10个
解剖镜2台
望远镜2台
数码相机1台
标本盒400套
档案室
档案柜4个
培养室
人工气候箱1台
恒温箱1台
气象观测仪器1台
生化培养箱1台
GPS2台
某市测报中心建设项目表
(2)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分别配备:
远程监控镜头、
计算机、测报软件、打印机、传真机、地理信息系统、数码相机、显微镜、望远镜、人工气候箱、标本柜、档案柜、标本盒、GPS。
其中:
远程监控镜头8个:
某新区、dl、某、qps各2个。
计算机9台: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台。
测报软件9套:
每个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套。
打印机9台: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台。
传真机9台: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台。
地理信息系统9套: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套。
数码相机9台: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台。
显微镜18台: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2台。
望远镜18台: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2台。
人工气候箱9台: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台。
标本柜18个: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2个。
档案柜18个: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2个。
标本盒900个:
每个区、县(市)中心测报点各100个。
GPS28台:
其中某、某x各5台,某、lz各4台,某新区、yh、dl、某、qps各2台。
县、区中心测报点建设项目表
单位:
个、台、套
名称
某
某x
某
lz
某新区
yh
dl
某
qps
总数
远程监控镜头
2
2
2
2
8
计算机
1
1
1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业 有害生物 预警 体系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