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docx

    • 资源ID:9037569       资源大小:34.82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docx

    1、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哲学 )第一章 智慧与信仰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 老子 、 周易 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感恩一直延续下来,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孔子强调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一

    2、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人生境界的学说。孔子、老子、 周易等开创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一、孔子的天人之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在孔子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不研究论语 ,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内在的心境。在孔子关于“天” 、 “人”的学说中,有很多思想体现了

    3、人类的普遍价值。诚如美国当代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所说, 他在孔子论语中发现的是“人类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 。这就是在 2 1 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重视的原因。天:生命创造之源在孔子之前,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孔子也受到这种天命论的影响。但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是自然界。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意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这里的 “天” 就是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

    4、创造的自然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孔子以生命创造来解释天,这在他那个时代是一种新的思想。孔子认为,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 。这就是“天道” 。所以后来的易传说:“生生之谓易。 ”易传是发挥孔子的思想。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是一切生命之源,因而也是一切价值之源。这就是“天德” 。所以易传说: “天地之大德日生。 ”这也是发挥孔子的思想。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包含有一种内在的目的,就是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保护生命,完善生命。天降生了人,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这是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天命” 。从这里就产生了人生的意

    5、义,使人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孔子说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但是这种神圣性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要求人们对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他说君子应该“畏天命” ,这种敬畏也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君子应该倾听天的言说, 实践天的言说。 所以要珍惜生命, 爱护生命, 完善生命。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天是最高的存在,天具有神圣性。人不能穷尽天的奥秘。但是这个天并不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也就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天以生为“道” ,生而又生,创造又创造,生生不息;天以生为“德” ,以生命创造作

    6、为一切价值的源泉;天又以生为“命” ,或者说以生为“心” ,也就是把生长万物、 养育万物作为神圣的目的。 人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性的,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 珍惜生命, 爱护生命。 如果相反, “不知天命而不畏” ,虐杀生命,残害生命,那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孔子说: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就是说,得罪了天,祷告是没有用的。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天的敬畏和信仰。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在 21 世纪,在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孔子“畏天命”的警告显示出新鲜的价值。人类应该倾听自然界的声音,人类应该以敬畏之心万分珍惜和爱护自然界这个大生命世界。这是人的神圣使命,

    7、也是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仁: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仁” ,一个是“礼”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 “爱人。 ”这是孔子对 “仁” 的最重要的解释。 “爱人” , 是一种普遍的爱。孔子又强调爱人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必须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孔子不相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能去爱普天下的人。所以孔子说“孝悌”是“仁之本” 。 中庸引孔子的话: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这里的“亲亲” ,也就是指 爱父母。孔子多次提到子女对父母应该有爱心。例如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能远走高飞,即使要跑出去,

    8、也要有限度。这句话的实质,并不是限制子女的活动,而是希望子女要懂得父母的心,不要使父母对自己过分思念和牵挂。因为子女如果远走高飞、没有音讯,父母就会思念和牵挂。子女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这就是孝。孔子又说: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就是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常常想到,一方面为父母健康长寿而庆幸,另一方面又为父母逐渐年老体衰而忧虑。孔子这些话,在今天并没有丧失它的价值。在今天,父母对子女的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依然如故,但是那些远走高飞的子女,又有几个会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思念和牵挂?在今天,父母总是念念不忘子女的年龄,但是又有几个子女常常想到“父母之年”

    9、 ,为父母的日渐年高又喜又惧?孔子的“仁” ,就是由“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实现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我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在满足自己的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这样的欲求也能被满足。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我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家庭到社会,从而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的爱。后来孟子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这就是“仁” 。今天,孔子说的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被认为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 。礼: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其中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丧礼、祭礼的精神就是孔子一位学生说的“慎终” (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 )、 “追远” (追怀自己的祖先 )孔子认为这是从人的情感产生的。他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子女生下来,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对父母自然有一种爱慕之情,父母死了,这种爱慕之情和思念之情就表现为子女为父母服丧三年的礼。所以“礼”是出于人“亲亲”的真实情感。孔子重视“礼” ,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论语说: “礼之用,和为

    11、贵。 ”这是孔子一位学生说的话,但它是孔子的思想。礼的作用就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孔子重视“礼” ,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那就是要使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人通过父母与子女世代相续,生命得到绵延,个人有限的生命就和自然界无限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个体的人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丧礼、祭礼可以使人真切地体验到人的生命的这种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追求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在孔子之前, “学在官府” , 受教育的权利为贵族阶层所垄断。孔

    12、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气。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据史书记载, 他有弟子三千, 其中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 ,从而能够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以行“道”作为自己的理想,提升精神境界。这个精神境界的实质就是“仁” 。这里说的“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孔子的学生很多,他们

    13、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有的从政,有的从商,有的从教,有的从事外交,有的从事宗庙祭祀,有的从事文献整理,但是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文修养,培养高尚的品德。孔子很重视美育。他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说,学习诗 (诗经 ),可以感发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感;学习礼 (周礼 ),可以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学习乐 (音乐 ),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感受人生的乐趣, 达到一种悦乐的境界。 孔子又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崇高的道德目标 (“仁” ),仅仅有理论上的认识是不够的,仅仅有追求的愿望也是不够的,必

    14、须达到一种悦乐的状态,那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孔子有一次和几位学生在一起,他要学生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希望有机会治理一个国家,公孙赤希望做一名礼仪官。曾点说:我的追求和他们三位讲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曾点就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 穿着春天的服装, 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位少年,在沂水边游泳,在舞雩台 (古代祭天祈雨的地方 )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 “喟然叹日: 吾与点也 ”就是说,我还是比较赞同曾点的追求啊!这是很有名的一场对话。孔子这四位

    15、学生所谈的不同的志向,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的话表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人要为社会作贡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 (自然 )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受孔子的影响,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要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很多现代学者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人生境界的学说,就发端于孔子。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时期一位

    16、叫老聃的隐者所作。关于老聃的资料很少,据说他曾做过朝廷中很小的文官 (管理周王朝的图书 ),但学问很大,孔子曾经千里迢迢赶去向他问学。如果这记载属实的话,这当是中国有记载以来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的相会。老子又称道德经 ,只有五千多个汉字,共 81 章,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虽然简短,但它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却很大:以它为基础,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中国古代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这是华夏民族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的宗教。 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趣味。直到今天, 老子还在参与塑造这个民族的思想。15 世纪左右就开始被介绍到欧洲,

    17、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围绕这一核心,老子提出了许多极富启发意义的观点。反者道之动老子说: “反者道之动。 ”这里所说的“反” ,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 ,二是“复返”的“返” 。两层意思又互相关联,反映出老子哲学的独特智慧。在阐述相反相成的思想时,老子习惯采用“正言若反”的思路。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美和丑、善和恶都是相对而言的,人们说这个东西是美的,就有个丑的概念相比衬。 有和无、 难和易、

    18、 长和短、 高和低、前和后等都是如此。但老子认为,我们对事物相反相成的看法,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所赋予的。 “万物作焉而不辞 万物自在生长,并没有评说 (“不辞” ),万物生长只是自然而然,本身并没有大和小、尊和卑的区别。在老子看来,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人给世界作判断、分高下,乃至确定世界的意义,其实是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即如美丑而言,当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时候,就有了美丑的区分,就有了分别的见解。老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美,但他认为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真正的对美的欣赏,是对美和丑的超越。由此可见, 老子的意思并不是强调事物相反相成、 互相转化,那种将老子哲学等同于

    19、黑格尔辩证哲学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老子是通过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分析,来否定知识判断的意义,从而宣扬他的所谓“反”的第二层意思: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老子说: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里的“反” ,不是相反,而是“返” ,是往复回环、流动不已的生命。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 ,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他形容“道”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正是这个意思。老子的“道”是不加分别的,是一种“大制” ,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分辨。 这个 “大制” 是不能分割的, 所以说是 “混成” ,老子将这称为“大制不割” 。老子说: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20、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道”是“朴”就是没被打破的圆融世界, 在这里没有知识, 没有分别, 没有争斗,就像清澈的溪涧和流动的山气,空灵而涵有一切。这就是他所说的 “不割” 的 “大制” 他所谓世界的最高存在形式。老子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中,通过“反”的两层意思强调,人们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 “道法自然。 ” “自然”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并非指外在的自然物,而指一种自然而然、顺应世界的态度。老子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

    21、它的“性” ,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 所谓 “独立而不改” ,人不要强行改变它。老子将“自然”和“人为”对立起来。 “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 “人为”即“伪” ,是不真实的。老子告诫人们,放下左右世界的欲望,顺应自然,这样才是解决人与世界冲突的根本途径。“无为”作为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是对“自然”的保护。没有“无为” ,也就没有“自然” 。老子说: “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事情的成功。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

    22、,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我们从老子的“大巧若拙”的说法中,即可看出他的自然无 为思想的精髓。 “大巧” ,就是最高的巧。 “大巧若拙”的意思是,最高的巧看起来像是不巧,最高的巧其实就是拙。“大巧若拙” (“拙” ),不是一般的技巧,一般的技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是对一般技巧的超越。老子以这最高的巧为“天巧” ,它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技术的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从天然的角度看,它是最大的巧。在老子看来,技术之巧,才是真正的笨拙,耍弄小巧,最终适得其反。因为人有了弄巧的心,就会不真实,

    23、心灵不真实就不能自然而然。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的和谐生命的破坏。老子哲学的继承者庄子讲了一个“散木”的故事:有个木匠到齐国去,看见一棵栎树生长在社庙旁边,被奉为社神。这棵树大得难以形容, 围观的人多极了, 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径直向前走。他的徒弟却为它神迷,看后跑着追上师傅,问道: “自跟随师傅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大树,而您却看都不看,这是为什么?”木匠说: “这是没用的散木,因为无用,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这种“散木”的智慧,就是“拙” ,就是无为。它是自然的,所以能保全生命。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用更宽阔的眼光看待技术,不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沼,道家的思想显然对我

    24、们有启发意义。不争的哲学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的时代充满了连绵不绝的战争,思考战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重要课题。 、反对战争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如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孙子思想,提倡“兼爱”而抨击攻伐的墨子思想,提倡仁政、反对征战的孟子思想。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战争形成的根由。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正因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 。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净无为,则可以合于自然无为的生命之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具有最

    25、高的善。老子以水来作比喻,突出他的“不争”哲学思想,与恶意争斗的丛林法则相区别。 老子说: “水善万物而不争。 ” 水的最高的德行就是 “不争” 。在老子看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情受欲望驱动, 好高而恶下, 而水却永远地往下流淌。 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命,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水作出巨大的贡献,又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水在最低、最平、最静之处,包容天下一切,映照万物。水选择了一条和利欲熏心的人完全不同的道路。老子哲学并不是弱者的哲学,他的哲学充满了力量感。老子认为,水在柔弱宁静中,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可以冲破世界上的一切障碍。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6、”水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水因为不争,不为利欲所驱动,所以能无往而不胜。老子说: “知其雄,守其雌。 ”意思是说,知道了刚强,却要立足于柔顺。老子并不是一个喜欢失败的人。但他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强盛,不是靠恃强凌弱,而是要从弱处做起,像水那样,在低处凝聚力量。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在老子看来, 柔弱不仅是获得强盛之道, 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他打了一个比方: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肌体是柔弱的,到了死的时候,肌体就变僵硬了;植物也是这样,有生命的植物,绿叶摇曳,花儿绰约,等到它枯萎,就显得枯硬。老子用这样的比喻说明,坚守柔弱之道,其实就是保全生命。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

    27、正是避免争斗的最好方式。回到“婴儿 状态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面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波澜。他说,他宁愿做刚刚出生的婴儿。老子说自己愿做一个婴儿,并不是说他愿意年幼无知。他说“圣人”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 “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静,真实。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 、 “赤子之心” 。婴儿脱离母亲子宫的第一声啼哭,是那样的清脆响亮,老子认为,这才是真实生命的呼唤。人来到世界上;随着身体渐渐长大,接受社会的习惯,获得外在的知识,原来洁净的心灵,渐渐涂上混乱

    28、的颜色,人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虚假。人被文化所熏陶的过程,其实就是渐渐失落真性的过程。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色”的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装饰”的过程:语言是对交流的“装饰” ,衣服是对身体的“装饰” ,房屋是对居住方式的“装饰” ,国家政治是对人类组织方式的“装饰” ,等等。这种“装饰” ,常常引起欲望的膨胀。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互相倾轧,争夺不休,战争也骤然而起。老子打了一个比方说,自然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世正好相反,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越是贫穷的人群,越是去掠夺他。这种欲望的膨胀,不但破坏了外在的世界,也毒害了人的心灵。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29、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说,漂亮的颜色迷乱了人的眼睛,繁复的音乐损伤了人的耳朵,贪恋于世上的美味,最终破坏了口味,整天纵马打猎,使人心发狂。欲望扰乱人宁静的心灵,人们在欲望的大海中泅渡,最终会被淹没。三、强调变易的周易思想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这个名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周易只指易经 ,而广义的周易除了易经之外,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 。周易的基本内容在三干多年前就已经形成。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一天,他在黄河边散步,看到河里有一只硕大的乌龟浮到水面,乌龟的背上有一些奇

    30、的纹理。他受到启发,于是就创造了周易中最核心的内容八卦。 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 周易加以丰富。到了春秋时思想家孔子手中, 周易又有了新的发展。一般认为, 易传虽然是从战国中期到汉初最后形成的,但它的主要思想是传自孔子。也就是说,是孔子将周易真正理论化的。史书记载,孔子对这部作品非常着迷,反复阅读,竟然将穿竹简的绳子一次次弄断了当时周易的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一片片竹简用绳子穿在一起。周易成书以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早期儒家选了五部书作为最高的经典, 周易被放在第一位。历代思想家从各个角度去阐发它的内容,不同领域的爱好者从它那里寻找人生智慧。于是, 易经便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人说,你要了解中国人,不读周易是不行的。周易是奠定在占卜的基础上的。它的最原始的部分就是占卜的记录。商周时中国人的占卜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是龟占,就是拿着一根烧红的烙铁,烙在乌龟壳上,龟壳被高温灼烧之后,就会显现出纹理,人们根据纹理的走向,来判断吉凶。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