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docx

    • 资源ID:17644815       资源大小:99.16KB        全文页数:10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docx

    1、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合集(1-50)一、为学(一)文学常识作者:清朝的彭端淑。作品: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成语:蜀鄙之僧。(二)重点句翻译1.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只要)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2. 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3. 子何恃而往?你凭借什么去南海?4.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我多年来想雇船到南海去,还没能去成。5.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富和尚。6.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西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7.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2、哉?一个人人立志求学,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那个穷和尚吗? (三)内容理解1. 结构:第一部分(1)议论阐发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2-6)叙事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第三部分(7)议论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2. 第1段以两组设问,从“天下事”(做事)引出“人之为学”(求学),对比鲜明地阐发了难易相互转化的道理。3.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一是要有志向(树立志向),二是要有行动(付诸行动)。4. 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完全不同,前一句是怀疑,后一句是嘲

    3、讽,表现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5. 穷和尚的“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6蜀鄙二僧的异同点:同:(1)都有去南海的志向。(2)都面临去南海路途遥远、险阻的困难。异:(1)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2)一个坦诚谦恭、乐观自信,一个傲慢无礼、目中无人。(3)一个付诸行动,一个没有行动。7能体现本文观点的句子是“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四)主旨理解讲述“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形象地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五)写作特色手法对比人物贫者富者经济穷富工具一瓶一钵买舟

    4、而下结果至不能至二、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作品:选自孟子。(二)重点句翻译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时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2.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能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3.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正是说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4.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并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

    5、战时得人心,上下团结。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7.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缺少帮助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8.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

    6、获得胜利。(三)内容理解1结构:第1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2段举例论证攻城失败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举例论证守城失败地利不如人和。第4段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出了防御一方的地利。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时”、“地利”不足恃,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运用了对比手法论证了得道的

    7、重要性。6.“得道者”的“道”指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得“人和”的实质(/方法)是“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7本文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施行仁政。(四)主旨理解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五)写作特色1. 论证思路:层进式“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2.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用。(1)举例论证:(第2、3段)攻城、守城;(2)对比论证:(第4段)拿施行仁政与不施行仁政作对比。3. 大量运用排比句:(1)强调守方优势: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8、2)强调“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三、橘逾淮为枳(一)文学常识作者: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作品:选自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二)重点句翻译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2.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呢? 3.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在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4.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5.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9、。6.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7.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同啊。8.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吗?9.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三)内容理解1结构:第一部分(1-2)楚王与左右密谋欲侮辱晏子。第二部分(3-6)晏子智斗楚王,使楚王自取其辱。2. 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目空一切,不把晏子放在眼里。晏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比喻,以反问句“今民生

    10、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指出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3. 楚王想借侮辱齐人本来就善于偷盗这件事来羞辱晏子,而晏子以“橘逾淮为枳”比喻齐人入楚善盗,以此让楚王“反取病焉”。4楚王羞辱晏子的办法是:故意捆绑一人在晏子面前走过,并称其为齐国人,犯了盗窃罪。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5. 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以橘树因生长地的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说明环境影响人的习惯与性格的道理。6.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环境影响人的习惯与性格。7. 晏子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

    11、民善盗耶?”一句结束论辩,隐含着对齐楚两国的评价:齐国: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遵纪守法。楚国:民风歪斜,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偷盗成性。8.“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点出了故事的结局,写出了楚王的失败,表明了晏子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成功。9人物形象:晏子: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从容镇定、热爱祖国、敢于维护个人和国家尊严。楚王:平庸愚昧、傲慢无礼、盛气凌人、阴险奸诈。(四)主旨理解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的诡计的经过,表现了晏子从容镇定、机智善辩、心胸宽广、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等优良品质。(五)写作特色1. 衬托:楚王的平庸愚昧 衬托 晏子的机智善辩。2. 比喻: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

    12、淮北则为枳”设喻,把“淮南“比为“齐国”,把“淮北”比为“楚国”;把“橘”比为“不盗之民”,把“枳”比为“盗贼”。 3. 语言描写: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四、伤仲永(一)文学常识作者:王安石,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二)重点句翻译1仲永生五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的工具,有一天突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近人家借来(写字的工具)给他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

    13、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仲永)写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币讨取仲永的诗作。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写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9泯然众人矣!(仲永的特异之处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三)内容理解1结构:

    14、第1段仲永幼时显露异才。第2段仲永的变化与结局。2五岁时天赋极高(“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才能衰减(“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才能消失(“泯然众人矣”)。以时间为序,写出了仲永才能逐渐衰退的过程,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3“即书诗四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表现了方仲永幼时天赋极高,后文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从侧面同样表现了这一点。4“不使学”是仲永由天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5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6“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为感到哀伤。“伤”字具有多层意蕴:一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普通人而感到惋

    15、惜;二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的人而感到可悲;三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的人感到哀伤。(四)主旨理解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五)写作特色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五、周处(一)文学常识作者:刘义庆,南北朝的文学家。作品:选自世说新语。(二)重点句翻译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2并皆暴犯百姓,义兴

    16、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他们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其中周处特别厉害。 3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4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和蛟龙在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5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番相互庆贺。6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被世人当作了祸害,因此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7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陆机不在家,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

    17、云,8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并且说自己想要修正行为,改正错误,可是(怕)自己年纪已经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9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古人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的精神是宝贵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10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况且,人就担忧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11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周处听后于是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三)主旨理解讲述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

    18、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四)写作特色精心选材:“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现了周处凶强侠气和勇于改过的个性特点。六、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作品:选自柳河东集。作者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小石潭记等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二)重点句翻译1.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对此我心里感到很高兴。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3.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

    19、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5.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6.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7.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8.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9.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

    20、静冷落没有旁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0.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三)内容理解1结构第1段发现小潭。第2段潭中景物。第3段小潭源流。第4段潭中氛围。第5段离开小潭。2. 第1段,采用移步换景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探奇的情趣;小石潭的概貌:水清、石奇、树青景幽,表现出小石潭的美妙和作者淡淡的喜悦(“心乐之”)。2第2段,从游鱼、阳光、影子等来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写游鱼的静态“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和动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似与游者相乐”,游鱼

    21、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欢乐,由景生情。3第3段,运用比喻,写出曲折蜿蜒的小溪形状和参差不齐的小溪岸势。4第4段,先写外部环境的幽深凄清,再写作者内心凄苦孤寂的感受,情景相融。5第5段,交代同游者。(四)主旨理解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凄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五)写作特色1写作顺序:作者的游踪(作者游览的先后)。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源留);最后概写外部环境,引发内心感受。2.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由愉悦到忧伤,情随景变,借景抒情。发现小潭“

    22、心乐之”(愉悦)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终无法解脱的痛苦。七、卖油翁(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宋代文学家,字永叔,谥号文忠。作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二)重点句翻译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2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有一次)他曾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4汝亦知射乎?

    23、吾射不亦精乎?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5无他, 但手熟尔。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6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呢!7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8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向下灌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 9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10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三)内容理解1结构:第1段略写陈尧咨射箭第2段详写卖油翁酌油2人物形象:陈尧咨自高自大 反衬(对比) 卖油翁谦

    24、虚沉稳(四)主旨理解通过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五)写作特色1人物描写:通过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康肃公的“忿然”、“尔安敢轻吾射”以肖像(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的自矜傲慢;“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而钱不湿”这几句,以动作描写突出了卖油翁娴熟的技能;“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以语言描写表现了卖油翁的朴实沉稳(谦虚)。2反衬(对比)手法:陈尧咨反衬卖油翁。八、核舟记(一)文学常识作者:明朝的魏学洢。作品:选自清朝的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二)重点句翻译1明有奇巧人曰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明朝有个技

    25、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船,刻的是苏轼坐船游赤壁的情景。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5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26、。8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9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10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跟苏、黄二人不相类似。11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1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

    27、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1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14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那只船的背面稍平,就在上面刻上作者的题款姓名1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16通计一舟,为人五;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1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一下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这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19嘻,技亦灵怪矣哉!啊,这技艺也真奇妙啊!(三)内容理解1结构:总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的技艺奇巧,引出核舟,指出雕刻品核舟的来历、主题分第二部分(2-5)以

    28、空间顺序,围绕“奇巧”特点,先总后分,从右到左,由上到下地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总第三部分(6)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的技艺高超。2点明核舟特点的词语是“奇巧”,表现在原料小(“径寸之木”)、题材广“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效果佳:形似神似(“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5“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两句意在说明核舟体积之小。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巧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7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

    29、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是因为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两句突出了雕刻之精巧,雕刻者技艺之高超。9“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些句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突出了核舟精巧的特点,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10作者赞叹核舟技艺高超,巧夺天工的一句是“嘻,技艺灵怪矣哉!”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艺灵怪矣哉!” (四)主旨理解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五)写作特色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既平实又生动,既

    30、准确又形象,显示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如:写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三人,不仅描写了他们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而且显现了他们的神态和风度。尤其苏、黄的情深意笃,黄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超然物外,生动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对船尾两船工的描写,也极生动形象。而写船和船上各种物件的文字,用的都是平实说明的语言,准确而又明白。 九、口技(一)文学常识作者:清朝的林嗣环。作品:选自清朝的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二)重点句翻译1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有一次)正赶上有人在大摆宴席请客,就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障,3少顷,但闻屏


    注意事项

    本文(3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50.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