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书法文献学整理.docx

    • 资源ID:14846846       资源大小:44.93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书法文献学整理.docx

    1、书法文献学整理书法文献学第1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熹注论语时解释“文献”一词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可以作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今天,“文献”一词多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二、文献的分类1、按时代分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2、按学科分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

    2、文献、医学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按文献组群分可分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文献学有普通文献学与专业文献学之分,普通文献学是专业文献学的基础。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研究范围:文献学主要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研究目的:1、我们学习文献学,可以掌握文献学的基础知识。2、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面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3、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即鉴别图书的优劣,知道什么是精品书。第二章各种载体

    3、的文献文献的载体有:骨、金、石、纺织品、陶、竹、木、纸、光盘等。第一节甲骨文文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等,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甲骨文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宝库。我国真正有系统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1991年9月,共出土了约10至15万片甲骨。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小屯村,即商朝第九代王盘庚迁都以后的殷。1949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殷墟发掘了15次。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

    4、作宾、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1899年至199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多,这里择要介绍几种:1、铁云藏龟清刘鹗(18571909)辑。刘鹗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金石学家,是发现、购藏、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有1051片。2、殷墟书契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金石学家。以清遗老自居。曾任伪满监察院长。)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

    5、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专著,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3、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王国维(18771927,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辑著。1916年,英国商人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281934年间,八次参加或主持殷墟的考古发掘。甲编收史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务馆出版。乙编收殷墟第十三、十四、

    6、十五次发掘出的甲骨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甲骨文合集及补编甲骨文合集,郭沫若(18921978)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至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坰、谢济、马季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1、甲骨文编孙海波著。初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2、古文字类编(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该书以

    7、甲骨、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每种字形注明出处。该书是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查阅古文字的基本工具书之一。(198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高明古文字类编,其中有一些错误。)3、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版。4、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音移)主人、泽螺居士,辽宁省海城人。)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二节金文文献金文,主要是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最多。

    8、西周时期有铭文者多且铭文长。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7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等。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礼器和乐器,主要用于贵族的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是地位与权力和象征,极为重要。至宋,随着古代器物不断出土、流散,人们的迷信崇拜心理被逐渐打破。古代器物成为贵族士大夫的赏玩收藏品,后人把宋以来研究青铜器及石刻并旁及货币、玺印、玉器、简策等古代遗物的专门学问叫金石学。金文字典1、容庚编著的金文编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金文字典。该书是受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

    9、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校补本。容庚晚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2、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3、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第三节石刻文献石刻文献极为丰富,其主要载体有碣、碑、摩崖等。(一)碣即高石柱子,上大下小,形在方圆之间。秦人刻石鼓文虽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

    10、其内容为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然“猎碣”。碣在魏晋以后被碑取代。较晚出现的碣是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墓群中的高丽好太王陵刻石,刻于晋义熙十年(414年)。(二)摩崖刻于天然崖壁之上,如汉代隶书名作石门颂、西峡颂,北齐、北周时期的峄山腰经(妖精)洞刻经、邹城的四山摩崖、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等,其书法隶楷参半,极负盛名。(三)碑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即拴祭祀的牲,猪、牛、羊等)、测日影。西汉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著名者如:莱子侯刻石、五凤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碑的形制:大多上为碑首,中为碑身,下为碑座。汉碑往往在碑的上部凿有圆孔,叫作穿,穿四周

    11、有晕。汉碑的碑首分为平首(或称齐首)、圆首、圭首三种基本形制,后代不加螭首的碑多半因循这几种形制。碑首又称为碑额,一般情况下,碑额上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也有阴阳面各刻一文的,还有阳面刻不完接刻到阴面的。在汉以前的出土器物中,很少有和汉碑相似的。汉碑的圭首、圆首、上部以图案装饰等的特点,都可以在远早于汉代的北非、西亚、中亚的碑刻等遗物中找到,可见,东汉碑的形制,很可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碑座有刻成似龟而非龟形的,称为趺,亦有称之为贔屃者,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子贔屃(音必西)擅负重,故驮碑。唐代以后,由蟠龙缠绕组成的螭首已经与碑身明显地分开,形成螭首、碑身

    12、、龟趺三部分组成的碑式。这也是至明清时期一直被帝王贵族们延用的碑式。碑的用途:碑除了标识冢墓、颂扬功德外,还被用来刻写经典、药方、书目、记录谱系、名氏等。因此,碑又可分为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典碑及书籍刻碑等。1、墓碑(包括神道碑)墓碑一般立在墓前正中间,如孔子墓碑。神道碑立在墓前神道两侧,左右对称。南朝以后墓碑与神道碑逐渐混而为一了。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如颜真卿所书勤礼碑。2、功德碑其形制与墓碑相同,一般树立在城邑要道、官署等处,内容为赞颂古代圣贤及前朝帝王、古代忠臣良将的功业、纪念任职官员的德政、表彰孝子节妇

    13、的道德典范等,如东汉的祀三公山碑,后汉的曹娥碑等。3、经典及书籍刻碑儒家石经,有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等。佛教刻经中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的房山石经,从隋至康熙三十年陆续刻成,历时千年,刻石15000余块。4、造像碑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以陕西、河北等地为多。各地的造像碑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最著名的是现存在药王山的陕西耀县造像碑群。其中太和二十年的姚伯多造像碑等尤为精彩。5、书画碑唐宋时期,始出现专门为欣赏书法艺术而刻制的石碑,如怀仁集王圣教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

    14、的书法都曾刻于石碑上。曲阜孔继涑主持刊刻的玉虹楼法帖(现藏孔庙内)就是典型的书法碑。四、墓志墓志是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袝葬品,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官僚望族、文人士子仍用它记述死者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墓志的别名唐代,人们还称墓志为墓碣、墓记、墓版文、玄堂文、玄堂志等,宋元时期则常称之为埋铭,或圹志、圹刻等。现传世及近代出土的墓志数量庞大,近年汇编的历代出土墓志合集中,已收集了汉魏至明清时期的墓志近7000块,加上未出土和未曾公开发表的墓志,估计墓志的留存数量将超过万件。魏晋南北朝屡次禁碑,刺激了墓志的发展。墓碑的形制对墓志有影响。罗振玉石交录卷二云:“晋人墓志皆为小碑,直立圹中,与后

    15、世墓志平放者不同,故无盖而有额。”这种小碑的形制与汉碑相同,只有大小的区别而已。至六朝时期,墓志始平放。现存历代墓志多为方形及长方形的石制品,还有部分砖、瓷制品及铁铸品。墓志边长可自30厘米到100厘米以上。定型后的墓志多为盝lu顶盒式,分为志身、志盖两部分。石刻文字由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在它产生后不久就被古代文人著录、引用和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身中国金石学,实际上是从石刻的研究和著录起步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石刻著录之一。宋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宋代是中国金石学研究、著录的第一个高峰。集古录十卷 宋欧阳修撰。是现存最早的金

    16、石学著作,也是著录类的第一部著作。成书于嘉祐八年。欧阳修集金石拓本汇为集古录,又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并将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一并记载,这第三部分即今日存世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古录,共十卷四百多篇,以石刻题跋为主。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成书于北宋末。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金石学研究专著。该书辑录赵氏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计2000种。包括目录十卷、跋尾二十卷,收录石刻1900余种,跋尾502篇。此书代表了宋代金石著录研究的最高水平。宣和博古图,王黼撰,成书于宣和五年,著录了北宋宫中所藏上起三代,下至秦汉的一万多件古物。 考古图,吕大临撰,成书于北宋,记录的北宋

    17、私人收藏家60多人。 云烟过眼录,周密撰,成书于南宋,记录了大量私人收藏者。另有王象之舆地碑目记、陈思宝刻丛编、黄伯思法帖刊误、董逌广川书跋、洪适隶释等。清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 清代考据学盛行,也是金石学极盛的时期。涌现了大批有重要贡献的金石学者,出版了大量水平较高的金石著作。据容媛金石书录目中的收录,现存金石书自宋代至乾隆以前700余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金石著作却达906种之多。寰宇访碑录十二卷 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种类较多的一部石刻文献目录。全书依时代著录了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部分瓦当和铭文。但作为一部全国性石刻总目,该书仍有遗漏,为之补订者有:赵之谦补寰宇

    18、访碑录五卷、罗振玉再续寰宇访碑录二卷、寰宇访碑录刊误一卷、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等。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王昶撰。书成于嘉庆十年。收周、秦至宋、辽、金金石铭刻1500余种,以石刻为主。本书网罗宏富,且将金石录目、录文、题跋结合为一体,体例精严,一向被认为清代集金石学大成者。语石十卷清叶昌炽撰。该书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写定于宣统元年。此书之于石刻学犹如叶德辉书林清话之于古书版本学,而精谨或过之。近人柯昌泗撰语石异同评,对语石多有补正,而体例不改,可以并观。现当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千唐志斋藏志近人张钫集。千唐志斋在河南新安县铁门镇,1935年张钫建。本书收千唐志斋藏西晋至民国墓志拓片1360

    19、件,其中唐1209件,所据拓片为郭玉堂旧藏,依墓主葬期为序。1983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是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革命军将领、新安铁门人张钫在他的园林“蛰庐”内筹建的。斋室包括十五孔拱式窟洞,将流散民间的志石镶嵌于壁。千唐志斋是中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也是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卷 赵万里撰。收汉魏至隋唐墓志拓本609通,是隋以前墓志拓本的集大成之作。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线装本。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选。1988年起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收拓本约二万种。大都是整纸拓本,凡经名家收藏、批校、题跋者,首先入

    20、选。时代上自先秦,下至民国。为一大型石刻资料汇编。新中国出土墓志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收1949年以来新出墓志,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山东秦汉碑刻山东文物总店编辑、齐鲁书社出版。碑别字新编 秦公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在罗振玉增订碑别字等书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共收入别体文字12844个,对于释读石刻文字、了解历代异体文字面貌有所裨益。汉碑全集徐玉立主编,全六册。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四节简帛文献简,指简和牍。简是将竹或木劈成长而窄的条,再编连成册,用作书写材料。牍是木制的方版,主要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记载其它内容的文字。先秦时期竹简已常用。直到东晋时期,即公元34世纪简牍才逐渐被

    21、纸取代。汉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一般以二尺四寸之长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制作竹简时,将竹子破成条后,还要刮平,再用火烤干以防虫蛀,这道工序叫“杀青”。所以竹简又叫“杀青简”、“汗简”、“汗青”,文章写好了叫“杀青”。在简上书写,如果出了错就用刀刮去重写,所以刀和笔要配合使用。刀和笔的关系,大概相当于今天橡皮和铅笔的关系,极为密切,故连为一词,称之为“刀笔”。汉代把从事文书工作的小吏称为“刀笔吏”。牍,是较宽的木板。板牍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约合23.5厘米),所以叫“尺牍”。从出土木牍来看,其长度并不严格,称作尺牍

    22、,是约略言之。后来尺牍成为书信的代称。近世出土的重要简帛文献:1、 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出土,地点是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简文照片、释文及考释见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曾侯乙墓。2、 战国楚简湖北江陵、荆门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地,有众多楚国墓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考古队在这些楚墓发现的竹简字数超过了4万,其中价值最大的是郭店楚简。这批简中有字者730枚,收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3、云梦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墓主为秦狱吏喜,简文内容主要是法律、行政文书及占书。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睡虎

    23、地秦墓竹简收入了日书两种以外的所有秦简,并有释文、注释、语译。4、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约29件12万字,该墓入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专家推定为秦末至西汉初抄写而成。这些帛书被整理成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册,从1981起由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其中的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四种,存465行13000多字,字体在篆隶之间。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四种,共252行16000多字,字体为隶书。5、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下葬时间为汉武帝时期。出土的简均为竹简,有4900余枚,内容主要是古书,其中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闻名世界。另有尉缭子、晏子、地典等。6、 居延汉简指汉代

    24、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下辖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出土的简牍。主要是木简,少数为竹简。地点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这部分汉简,以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收罗较齐备。7、尹湾汉墓简牍1993年江苏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汉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晚期。这批简牍已收入尹湾汉墓简牍一书(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8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这批简牍中神乌傅的放大影印本。神乌傅在书体上属于西汉晚期的隶草。8、长沙三国吴简1996年,长沙市走马楼出土三国时吴国简牍达十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量的总和。内容主要有券书、官府文书、长沙郡所属户籍、名刺、信函、帐簿等,是研究三国史

    25、特别是吴国史的重要资料。9、简牍名迹选日本西林昭一主编,二玄社2009年版。16开,共8册。收湖南、湖北、甘肃三省出土的简牍名迹,其断代为战国至三国时期。第5节纸质文献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纸在三国到西晋时期还没有取代简牍,但已广泛使用。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卷子早期纸质文献是以卷子的形式出现的。仿简的形制,上画竖格,卷起来存放。卷子作为书籍装潢形式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从敦煌卷子中可以得到证明。后来,主要是字画保持了卷子的装潢形式。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卷、轴、褾、带四个部分。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捡,因此一头悬挂牙质的标签,叫牙签。因卷子不便携带,就有了装书的袋子,叫“帙”

    26、。帙即书衣,现已变成书册外封皮的称呼了。卷子每十卷为一帙,是通行做法。帙一般为丝织品。“卷”和“帙”是两相配合之物,故称“卷帙”。2、经折装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是连接起来的长幅,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成长方形的册子。轴和褾换成两块硬纸板或薄木板,把册子夹起来。约在北宋中叶,即公元11世纪,经折装取代了卷子。经折装主要用于佛经装潢,尤其南宋以后,图书装订形式已变为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时,佛经仍用折装,更显特殊,故称“经折装”。3、蝴蝶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因经折容易折断,人们又将书变成单叶装订成册的形态,订成册。这种形态已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册页了。 大约在北宋,蝴蝶装逐步取代经折

    27、装,成为儒家经典及一般书籍的装订形式。现存的蝴蝶装实物极少。南宋的蝴蝶装书有如北图藏宋刻欧阳文忠公全集、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焦氏易林等。蝴蝶装主要通行于宋元两朝,宫廷中则沿用到清代,清顺治内府刻资政要览仍用蝴蝶装。优点:蝴蝶装书是立着放的,书背朝上,口朝下,这样书口不怕磨,书背又不进灰。4、包背装 包背装与蝶装不同的是:每页版面向外对折,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再打眼,穿纸捻子,订好后包背封皮。 古书是一面印刷的,所以翻开蝶装书有时有字,有时没字。包背装把无字的一面包在里面了,更方便。一般认为包背装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包背装书口有字,就改为平放。明代永乐大典、清

    28、代四库全书都是包背装。5、线装 包背装书背易破,书易散页,于是出现线装。不同是:护页由一张纸裹背改为前后两张,不包书背。装订时先订纸捻,再上封皮,然后切齐、包角、打眼上线。线装书大约在明代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被洋装书取代。但至今古书还用线装。第三章文献的形成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有著、述、编、译四种。一、著著,也叫“作”、“造”、“著作”。王充论衡对作篇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文献中的著作,其结论不能是前已有之的,必须是新的,且要证据确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二、述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孔子说自己“述

    29、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著、述虽不同,但述的学术价值和难度都未必在著作之下。三、编编又叫纂、辑。是以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对原始条文不加改动。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玉台新咏等;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昭明文选等。编纂是一门大学问,要区别优劣,去伪存真。四、译 即翻译,是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有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等。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技和人文社科书籍的汉译。三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代表作翻译。二是清代后期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30、三是二十世纪我国学者的独立翻译。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庞迪我等翻译坤舆万国全图,这些世界地图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具有了五大洲的观念。第4章版本目录学常识第一节 版本版本的含义:原作“板本”,该词产生于宋代,仅指雕版印本。后来“板本”的含义逐渐丰富,变成以雕板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石印本、铅印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近年来又包括光盘等“电子版”。现在,“版本”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异本”,即不同的本子,而不再限于木版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各种纸质的书本。一、版本类型纸质文献的版本类型有写本、刻本、套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题跋本等:(一)写本。又叫抄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都是写本。印刷术发明的早期,仍以写本居多。宋以来,印刷术普及,写本逐步减少,但其绝对数量仍相当大。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只有写本,因为国家没有财力刻印这么大的书。明清时期的藏书家都极重视写本。宋以后规模最大的两次佣书活动,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的缮写。永乐大典共22877卷,四库全书79000多卷,这两部书均因规模过大,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制版印刷,只好雇用书手誊录了全部书稿。而四库全书馆选择誊录


    注意事项

    本文(书法文献学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