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诗词 鉴赏古诗词鉴赏之常用套.docx

    • 资源ID:10753833       资源大小:34.42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诗词 鉴赏古诗词鉴赏之常用套.docx

    1、诗词 鉴赏古诗词鉴赏之常用套【诗词 鉴赏】古诗词鉴赏之常用套 博文收藏 03-05 1304 古诗词鉴赏“万能公式”距离高考时间已经不多,从战略的意义上说,此时最为有效的复习方法,是总结一些靠记忆就能得分的知识点,并熟读熟背。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很容易通过最后突击得到提高的题型,为此,笔者特地整理了近年来的古诗词鉴赏考题,发现考查的点不外乎特定形象(意象)解读、诗歌意境鉴赏、情感主旨提炼、表达技巧分析、语言文字推敲五种。经分析,发现每一个点都有相应的答题模式可以套入。现总结出各个点的答题模式,考生只需将其背熟,并在应试时把具体题型对号入座,套入模式作答,就能稳拿分数。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所谓形象,

    2、在古诗词中是指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设问方式】 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XX的寓意是什么?”“诗中XX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XX图景在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3、【万能公式】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公式阐释】 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应包括三个要点:1阅读诗歌,根据题目所指定的范围,找出相关的诗歌形象。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一形象的特点或具体细节做进一步的描写或说明,使之详细化。3揭示形象的内涵,即读懂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社会内涵、时代内涵等。【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安徽卷II: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诗中小

    4、孤山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题目中已指明要解读的形象“小孤山”,故省略要点一。)小孤山是长江之中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要点二:进一步说明这一形象),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要点三:揭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时代内涵)。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设问方式】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5、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万能公式】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公式阐释】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

    6、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的思想感情。【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天津卷: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答: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要点一:结合“落晖”“嫩竹”“红莲”“烟火”等意象,展开想象,描绘图景);这样一幅恬静美好的景象(要点二:对这个图景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要点三:分析的思想感情)。三、情感主旨提炼类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

    7、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详细分析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设问方式】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万能公式】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公式阐释】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的志向”;“这首诗说明了道理”等。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除此之外,

    8、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 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 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 抒发个人忧愁、寂寞、苦闷、伤感、恬淡、闲适之情.【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解答:这首诗表现了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根据题意,先提炼情感)。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

    9、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根据题意,结合具体事实,对这一情感进行深入分析)。四、表达技巧分析类 如果说前面三种类型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写什么”的理解,那么这一类型的题目,则是要求考生对诗歌“怎么写”的分析。重点要理解好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层面的内容(下文会对此加以说明)。【设问方式】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未点明表现手法的。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2、点明了表现手法的。如: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等。

    10、【万能公式】表达技巧分析=说出表达技巧类型+结合内容分析说明+表达作用【公式阐释】 首先要明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一些常见内涵: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白描、用典等。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了解这些背景之后,答题时要注意以下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2、结合诗歌具

    11、体内容说明,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解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要点一:指出是何种表现手法)。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要点二: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

    12、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要点三:这种手法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再如2008年四川卷: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解答:对偶,(要点一)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要点二)比喻,(要点一)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要点二)夸张,(要点一)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要点二)五、语言文字推敲类 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炼字(词)”艺术的鉴赏。一般要求找出诗

    13、歌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词),说明其妙处;或直接要求说出某个字(词)的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主要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赏析。【设问方式】有两种常见的设问方式:1、未指定鉴赏字(词)。如:“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指定鉴赏字(词)。如:“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字的妙处”,“ 字和字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型)”【万能公式】语言文字推敲=字(词)含义+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拟物)+字(词)的表达作用。【公式阐释】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1、指明哪个字用得好;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更好。(“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2、

    14、采用了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的字(词),须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3、说明在全诗中起到的特别的表达作用。如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公式运用例析】2008年全国卷I: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解答:“拳”和“退”(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用“拳”字,是指“像拳一样”,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则是用

    15、拟人手法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解答: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如果大家在备

    16、考的最后阶段好好把这些套路吃透,相信一定会在考场上助益不小。另: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7、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

    18、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

    19、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

    20、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

    21、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5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

    22、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答题示例: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

    23、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4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

    24、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如2004年北京春季卷: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红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

    25、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

    26、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答: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套题都采用了主观命题的形式。因此可以预测,这种形式的命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三、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考试说明

    27、关于古诗的鉴赏评价,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的高考也体现了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词语的解释、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概括、常见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典故运用和对意境、风格的体

    28、会。 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四、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通过2004年15套高考试题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散见于中学课本中,复习时一定要掌握,如2004年上海卷中“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对许多考生而言最难的莫过于鉴赏的方法技巧,因为文学鉴赏作为一门

    29、学问有它独特的方法,有它独特的语言体系,中学生接触这方面比较少,课文中有关文学鉴赏的范文并不多,所以说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在备考古诗鉴赏这一考点时,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上可分为抒情诗、言志诗、名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谕诗、闲适诗),诗歌的句法特点(语序、对仗),诗歌的用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艺术风格。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鉴赏诗歌的术语。考生有了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储备,并做到灵活运用,方能应付自如。五、在命题的趋势上有继承又发展,新题型值得重视对联是一种独立于诗词曲赋等

    30、形式之外的传统文学样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2004年高考15套试题中有5套在语言运用命题上考查了它,上海卷第16题采用诗歌和对联结合的方式,找到了之间的关联,命题新颖,是一种创新。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关顾诗歌对联二者各自的特点,如稍加处理,不失为一种好题型。如福建卷: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3分)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答:下联:老课程卷(内蒙古、海南、西藏、陕西、广西等地区):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第一题 1爆竹声声脆 2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16、17题:湖北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


    注意事项

    本文(诗词 鉴赏古诗词鉴赏之常用套.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