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书籍:中国现代史(下).pdf
中国历史书籍:中国现代史(下).pdf
《中国历史书籍:中国现代史(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书籍:中国现代史(下).pdf(2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史(下册)第四编抗日战争 国民党政权走向腐朽和人民力量的壮大(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一章全国抗战的开始 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三种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第一节 全国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一 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的准备日本的侵华战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趋严重、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国际形势下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九三七年发生了新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英法等国。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也正酝酿着危机。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最富于侵略性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对内加紧镇压人民,对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
2、战争。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是法西斯国家进行侵略战争的开端。一九三三年一月,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十月,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加紧扩充军备。一九三五年三月,又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中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并将常备军扩充到五十万人。十月,意大利法西斯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次年六月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领土。一九三六年十月,德意轴心成立。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准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一九三六年四月,日本政府将驻华北日军的兵力增至五千七百余人。规定其任务为“确保从渤海湾的海港到北平的交通”。指示该军司令官“为维持停战协定地区的治安,需要时可对该地区行使兵力”。五月,
3、在改订的帝国军队用兵纲领要旨中,规定对中国的作战要点是:“以占领华北要地及上海附近,保护帝国的权利和在华日人为初期目的。”八月,广田内阁按照军部事先制定的方案,决定了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国策基准。规定日本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按照这个国策,日本帝国主义大力扩充
4、军备。一九三七年度日本政府预算总额为三十多亿日元,其中直接军费支出占百分之四十以上。中日开战前,陆军已发展到十七个常备师团,共约三十八万人,此外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战斗兵一百六十多万人。飞机共有二千七百架。海军共有舰艇约一百九十余万吨。同时,还大规模地扩充军事工业,发展航空和海运事业,振兴贸易, 国策基准(一九三六年八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一三四页。统制电力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侵华政策,重点是霸占华北五省, “把该地区作为防共、亲日满的特殊地带,同时有利于获得国防资源和扩充交通设备”,使之“成为实现日满华三国合作互助的基础”。在内政方面,日本政府加强反动统治,残
5、酷迫害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反对战争的进步人士,镇压工农运动,推行一系列使国民教育军事化的措施。日本帝国主义的备战政策,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财政危机和人民经济生活的恶化,激起日本人民的反抗。从一九三六年七月到一九三七年六月,全国工人的经济斗争空前增多,争取提高工资的罢工从重工业、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扩展到整个产业部门;农民为争取保障耕种权而进行积极的活动;文化界也展开了批判法西斯和战争的活动。在一九三七年四月的大选中,反政府方面取得胜利,表现了人民对战争政策的不满。日本国内形势的恶化和西安事变以后中国抗日运动的高潮,冲击着日本的侵华政策。日本政府企图用扩大战争的手段来摆脱困境。一个秘密文件写道:“帝国
6、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日本帝国主义迅速走上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罪恶道路。二 芦沟桥事变和平津失陷一九三六年九月,日军侵占丰台,作为准备切断中国华北与南方联系的重要军事据点。日方要求中国撤退芦沟桥至长辛店的驻军,但被中国拒绝。自一九三七年四月起,日军经常在芦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特别是六月以后,驻丰台日军几乎每天夜晚都在进行这种挑衅性的活动。日军在准备着随时挑起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时,北平外围的形势是:自丰台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有日本在华
7、北的驻军;北平东面是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因此,位于北平西南十多公里、处于平汉线上的宛平城和芦沟桥,就成了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要道。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日军又举行“演习”。将结束时,日军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内发枪数响,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正交涉间,日军竟向宛平城射击,继而炮轰芦沟桥。驻守在芦沟桥附近的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在民族大敌的武力进攻面前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芦沟桥事变。据当时任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武官辅佐官今井武夫的回忆录透露,早在六月份,东京就已知道,七月“七日深夜会在华北重演柳条沟事件”。这就清楚地说明,
8、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的。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芦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七月八日,日军继续进攻,遭到中国军队的反击。当晚双方协议,中国 对中国实施的策略(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一日),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二一页。 转引自芦沟桥事变,第二一页。 今井武夫:不可思议的预告,见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二三二页。军队撤向芦沟桥以西,宛平由保安队接防,日军撤至丰台。但日军在十日又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同时提出所谓“解决事变”的无理要求:二十九军代表向日军道歉,处分负责官员,保证防止再发生同类事件;撤退芦沟桥附近中国驻军,改由保安队维持治安
9、;彻底取缔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团体。十一日,二十九军代表张自忠在该条件上签字。但是日方却继续向北平周围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动攻击。芦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虽然声明采取“不扩大方针”,实际上却加紧进行侵华战争。十一日,近卫内阁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同时将关东军的两个旅团,驻朝鲜的一个师团,国内的三个师团派往华北,并且制定出对华作战计划。接着又将十八个中队飞机编成临时航空兵团,由国内派到山海关、锦州、大连地区。十七日决定在预算中追加临时军费九千六百多万日元。七月十二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命令部队“作好适应全面对华作战的准备”,并完成在通州、顺义和天津的兵力部署。接着日军向冀察当局提出要宋哲元正式道
10、歉,处罚责任者,撤退八宝山附近的部队等无理要求;并限定十九日以前承认这些要求。十八日,宋哲元访问日军司令官,表示道歉。十九日,张自忠等在日方所提的条件上签字。但是这时日本援军已到达北平、天津一带,并完成了战斗部署。于是日军发动了全面进攻。二十日前后,日军连续在北平四郊发动攻击。二十六日攻占廊坊,并企图派兵进入北平城,与中国守军发生战斗。当天日军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芦沟桥和八宝山附近的三十七师,于二十七日正午前撤至长辛店;北平城内和西苑的三十七师于二十八日前撤至永定河右岸,以后继续移驻保定地区;如不照办,日方“将不得不采取单独行动”。未等中国方面答复,日军就于二十七日向南苑、西苑及永定河
11、一线攻击,并对平津大举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二十八日晚,宋哲元等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撤往保定。二十九日,北平失陷。三十日,天津在日军进攻下弃守。三 中国共产党号召全面抗战 国民党政府对事变的动摇态度芦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爱国运动,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立即肃清汉奸卖国贼分子。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七月九日,红军通电请缨开赴华北抗日。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长
12、辛店铁路工人,将大批铁轨、枕木、麻袋送往宛平前线构筑防御工事。战地附近的农民踊跃出粮、出民工,为军队送饭、送情报、抬伤兵、运送弹药物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北平市各界救国联合会、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等群众团体,派出代表到前线慰劳,并组织宣传队、募捐团、看护队、战地服务团等,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活动。上海、武汉、南京、太原等地的工人和各界爱国群众,相继组织抗敌后援会。全国各界各群众团体,纷纷电慰前线守军,推派代表到前线慰劳。各地报刊也大量发表评论,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动摇不定。它曾向华北调动军队,并向日本提出抗议;但又表示愿以和平方法谋得事变的解决,愿按国
13、际公法和国际条约接受斡旋。指示冀察当局与日本谈判,企图实现局部的妥协。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并提出解决芦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但同时他又说:“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还说什么“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希望以和平外交方式,求得芦事的解决”。当日军一再破坏协议,不断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外交部于十九日向日本使馆提出
14、备忘录,仍然希望日方和平解决这次事变。二十一、二十五和二十六日,蒋介石连续会见英美德法大使,要求各国进行调解。在日本军队已经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后,外交部发言人还在二十七日发表谈话,说什么日方“与我方地方当局议定解决办法,我中央得报后,察其内容,与我既定方针,尚无重大出入,为贯彻和平之初衷,不予反对。我方极度容忍,维护和平之苦衷,应为中外人士所共见”。就在国民党政府的“极度容忍”之下,日本侵略军开进了北平和天津。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动摇态度。七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向全国人民指出了对付日本的进攻存在着两种方针,两套办法,两个前途。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
15、方针是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为了实行这一方针,主张采取全国军队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实行民主、改善民生、改革政治机构、加强民族统一战线等一整套办法,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实行这一方针,采取这一套办法,“就一定得一个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另一种是妥协退让的方针,跟着这一方针来的是军队不动员或向后撤、给人民以压迫、照旧压榨人民、坚持官僚买办豪绅地主的专制政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一套办法,压迫人民起来抗战。实行这种方针,采取这一套办法, “就一定得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 中国人民都做牛马奴隶的前途” 。这后一个方针就是国民党蒋介石所实际执行的方针。 毛泽东号召全
16、国人民 “坚决地实行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套办法,争取第一个前途;坚决地反对第二种方针,反对第二套办法,避免第二个前途”。这两种方针,两套办法,表明了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斗争,贯穿着抗日战争的始终。四 八一三事变 中国军民奋起抗战日本帝国主义在进攻华北的同时,就策划进攻上海。八月九日,日军一上尉率士兵,乘汽车冲入虹桥中国军用机场,开枪打死一名中国士兵,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将日军官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上海市长俞鸿钧与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本政府在谈判的同时,加紧制订作战方案,向上海派遣军队,将三十艘军舰集中到吴淞一带。十三日,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17、淞沪抗战开始。 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一九三七年七月份,第四八页。十七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公开“放弃”所谓“不扩大方针”。日军除在华北各地进一步扩大侵略和在上海继续进攻外,还对南京、杭州、徐州、安庆、广州、武汉、厦门等地进行空袭。日海军于二十五日宣布封锁中国海岸。从此,全中国进入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十四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认为,由于日本已将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破坏无余,深信“凡我友邦既与吾人以同情,又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所负之义务也。”二十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南北战场划
18、分为五个战区,上海属第三战区。同时制定了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淞沪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曾一度进行反攻。十五日,日本组成上海派遣军。二十三日,日军在吴淞和川沙登陆,向罗店、宝山等地进攻。宝山城守军姚子青营五百余人,奋勇作战两昼夜,全部壮烈牺牲。九月中旬,日本援军陆续到达,兵力增至十万人。双方在北站、杨行、浏河一线,进行激烈的争夺战。二十一日,国民党军队调整战场部署,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将部队分为右翼军、中央军、左翼军三路。每路各率两个集团军。三十日,日军发动
19、全线进攻,中国军队退守蕴藻浜南岸、陈行、广福一带。这时日军总兵力已增至二十万人以上。十月,日本军方决定将主要作战方向移至上海,并调用华北兵力参战。日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二十五日大场失陷,中国军队撤到苏州河南岸。八十八师副团长谢晋元等率八百人扼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敌军的猛烈攻击下,孤军苦战四昼夜后,才奉命撤离。八一三事变后,上海人民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战,支援前线。各界群众都组织了救亡协会。文艺界救亡协会、学生界救亡协会、上海市纱厂工友救亡协会等团体,都开展了宣传、募捐、演出、慰劳等活动。全国各界民众积极支援上海抗战。湖南学生战地服务团和福建省民众组织的慰劳团,都到前线进行慰劳。海外华侨踊
20、跃捐输,支援祖国抗战,到十月十六日止,捐款已达三百三十余万元。五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实现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动员一切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作了极大的努力。从一九三七年二月中旬到九月下旬,共产党和国民党就两党合作抗日问题,进行了六次正式谈判。二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林伯渠等,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张冲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举行了四次谈判。共产党方面继续坚持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所提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国民党方面则顽固地坚持取消共产
21、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在这些关键问题上,都没有达成协议。为了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于七月十五日在庐山交给蒋介石,约定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宣言提出了抗日的三项基本主张:“(一)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二)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三)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首先须切实救济灾荒,安定民生,发展国防经济,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为了实现这三项总的目标,促成国共合作的成立,又重申了共产党的四项保证。
22、八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企图把宣言中的三项基本政治主张删掉,只留四项保证,共产党拒绝这种修改。关于红军改编问题,共产党反对由国民党委派政治部主任,坚持设正副总指挥。正在这时发生了八一三事变,蒋介石被迫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二十二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发布了改编命令。九月中下旬,国共两党举行第六次谈判,继续商讨宣言发表等问题。二十二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宣告成立。抗日
23、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这就使得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政策不能得逞,就使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了可靠的保证。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蒋介石集团,因而其内部存在着极其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尖锐的斗争。第三,由于国民党的反对,抗日民族统一
24、战线没有一个组织形式和共同商定的政治纲领。自从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主张之后,红军即着手进行改编的准备工作。七月二十二日,红军召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彭德怀在会上作了关于红军改编的意义和今后工作的报告,他强调红军改编后的中心问题是保障共产党的单一领导,因为红军不但是民族革命的军队,而且将来还要担负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的任务。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军队,才能担负起这样伟大光荣的任务。八月一日,总政治部作出关于部队新阶段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红军改编后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积蓄与加强抗战力量;保证共产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提高部队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提高指战员的政治文化水平。
25、依照同国民党及南京政府的协议,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九月十一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红军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编为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委员(初称政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三三五页。训处主任,十月改称,下同)罗荣桓;以红军第二方面军的第二、第六军团为主,编为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委员关向应;以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主,编为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张浩(一九三八年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历史 书籍 中国 现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