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2007066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56.02KB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
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
即画船。
③半酣:
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
(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
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
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
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
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初闻涕泪满衣裳
C. 却看妻子愁何在
D. 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
(1)回头
(2)D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
回头。
(2)河南:
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
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
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
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
(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
(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
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
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示例一: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
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
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
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
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
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
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
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解析】【分析】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⑵这首《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做题时要读懂本词,仔细体会词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内容情感:
上片写形象“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下片写内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示例: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练字修辞: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
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
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
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
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⑵示例一: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
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
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
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诗句可分为“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内容等都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
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
停留,居留。
③楚客:
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
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
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
遭诬陷被贬。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 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 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 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 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 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而非“喜悦之情”。
故选D。
⑵C项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手法和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辨析正误。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月”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
(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
《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
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
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
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
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⑴《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⑵《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诗歌鉴赏。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答案】
(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
《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所以答案可整理为:
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故答案为:
⑴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⑵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
D. 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C
(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D.正确;C.错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故答案为:
(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试题 答案

文档标签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中考语文诗歌
- 木兰诗中考文言文训练
-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初中中考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语文诗歌
-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中考诗歌
-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
-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初中
- 阅读鉴赏训练参考答案
-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中考
-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中考语文
- 语文文言文阅读分析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中考语文诗歌
-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散文三文言文阅读
- 中考阅读作文解析
- 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
- 初中诗歌阅读赏析
- 语文阅读赏析怎么
- 初中诗歌阅读赏析
-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散文八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