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资源ID:9975804       资源大小:301.0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示意图,完成12题。1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2图中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C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D人口政策的有力实施下图为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图。据图完成34题。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始终保持加速增长的趋势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呈

    2、正相关C我国城乡人口数量差距在1990年达到最大D2003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达到40%左右4我国城乡人口差距的变化,受下列哪一因素影响最大()A工业化 B机械化C计划生育 D农业生产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及预测图,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读图,回答56题。5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A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B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C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D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6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B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的C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

    3、在传统型阶段D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要到2025年以后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79题。7此图表示当今世界人口迁移趋向,则该图中的人口迁入地最可能是()A拉丁美洲 B亚洲 C非洲 D欧洲8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A从湖南流向广东 B从河北流向山东C从新疆流向内地 D从湖北流向重庆9对于乙地人口的迁入,表现为拉力因素的是()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读“我国200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回答1011题。10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入量最大的是()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

    4、北地区11影响四大地区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策因素读我国某省区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如图),完成1213题。12该省区最可能是()A上海 B新疆 C吉林 D福建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三个峰值中和的相关性最强B三个峰值中和的相关性最强C外来人口可减缓该省区的老龄化进程D外来人口不会增加该省区的环境压力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1415题。14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1

    5、5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据此回答1618题。16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B在工业化之前城市住宅区就已存在C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D低级住宅区一般布置在内城和工业区17关于城市商业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商业区只分布在城市中心,呈块状分布B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C商业区是城市内所有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商业区内只有商业活动D便利的交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在交通线上都会形成商业区18关于城市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了共同分享集聚效

    6、益,城市发展初期便形成了工业区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于集聚效益而逐渐形成了工业区C为了争夺市场,工业区不断向城市中心移动D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不断向近河流、近铁路和近公路的地方布置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1920题。19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A客、货物流区 B高新技术区C旅游度假区 D金融商业区20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A处 B处 C处 D处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简图。读图回答2122题。21由于会产生噪音,铁路不适宜穿过市区,铁路穿过该城市市区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行政因素 D历史因素22图中住宅区价格最

    7、高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的快餐店比大酒店多,是因为快餐店的服务范围大,赢利多B城市的快餐店越多越好,这样城市的市民才能更方便C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越高级,因此快餐店会逐渐被淘汰,而大酒店会越来越多D小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是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要有更大的服务范围24下列各组单位中一般县城没有的是() 百货公司工厂、汽车站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大专院校A B C D下图中X、Y、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据此回答2526题。XYZ25.若X、Y、Z为某平原上的三个区域,人口密度XYZ,则三个区域内级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

    8、AX地最大 BY地最大 CZ地最大 D不确定26若X、Y、Z三个区域地租水平为XYZ,则高楼林立、经济活动最繁忙的是()AX BY CZ DX和Y下表是“部分国家某时期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能够养活的人数与实际城市化率对比表”。读表完成2728题。国家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能养活的人数实际城市化率波兰657%英国6291%美国7077%中国317.6%27.假如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能够养活20人,该国的城市化水平理论上可达到()A35% B55% C75% D95%28广州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合理发展城市经济,拟进行下列商业和工业活动,其中合理的是()从暖温带地区购进苹果、葡萄、梨等水果进行加

    9、工,发展食品工业从东北、西北运进名贵毛皮,发展裘皮服装生产利用便利的水运条件运来石油,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利用当地盛产甘蔗、菠萝、荔枝等经济作物和水果的条件,发展食品工业A B C D“钟摆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我国河北、新疆、北京、江苏等多个省份已经开辟了“潮汐车道”。读潮汐车道景观图,回答2930题。29关于我国“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A郊区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B“钟摆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C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城市房价高D通过建卫星城可使城市

    10、“钟摆族”现象消失30关于“潮汐车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B通过增加道路面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C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行驶D0:0018:00时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增加二、非选择题(40分)31(7分)某学校学生就“农村居民到哪里去购买衣服”为题,做了一个社会调查。他们发现农村居民买衣服主要去三个城镇,并把调查到的资料画在地图上了,如图(图中线条表示消费者的居住地、黑圆点表示卖衣服的地点)。(1)根据调查到的资料,画出三个城镇的服务范围。(3分)(2)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三个城镇中_规模可能较大。某银行要在三个城镇中设立一个支行,你认为最有可能选择_地。(2分)(3)根据图上

    11、信息分析,限制C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分)(4)按区域规划,本地将修建一条铁路,并在经过的A城镇设火车站,由此推测,通车以后三城镇的变化()(1分)A等级差别,服务功能与服务范围均不发生变化B三城镇等级趋于相同,服务范围趋于相等C三城镇中,A将成为区域内等级最高的城镇,服务范围将覆盖B和CD三城镇中,B将因靠近铁路,其级别与服务范围超过C32(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1年10月31日零点前2分钟,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丹妮卡卡马乔在菲律宾降生。她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菲律宾目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20个国家之一,

    12、也是东南亚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04%。材料二: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2012年1月30日发布预测称,由于某些原因,50年后日本人口将减少三成。2060年日本人口将由2010年的1.28亿人减少至8 674万人,降低32%,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23.0%上升至39.9%。(1) 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加快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2) 简述菲律宾目前所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3分)(3) 据材料二分析日本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分)(4) 菲律宾和日本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2分)33(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

    13、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年份比重/%地区2005年2010年东北地区6.956.20北部沿海11.9713.22大西北地区3.134.13黄河中游地区7.9811.14大西南地区10.9813.53长江中下游地区9.7111.01东部沿海地区20.5819.86南部沿海地区28.7020.91(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3分)(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6分)(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

    14、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原因主要有哪些?(4分)34(10分)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处附近建设为工业区的原因是什么?(3分)(2) 现拟在四处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处,理由是什么?(4分)(3)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答案15 DDDAA 610 DDACA 1115 CACAC 1620 DBBBA 2125 DADBC 2630 ADCCB31.(1)略(2)CC(3)河

    15、流成为该城镇向西发展的障碍。(4)C32. (1)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2)菲律宾人口处于传统型模式,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3)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下降。 (4)菲律宾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和少年儿童比重过大;日本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严重的老龄化。33.(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3)增多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34. (1)位于城市外缘,地价较低;靠近铁路、高速公路和河流,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且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城区河流的下游,对城市的不良影响较小(2)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3)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西南部。地势较高,位于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带,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任答一种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