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

    • 资源ID:9930498       资源大小:34.72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

    1、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3.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5.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6.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7.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是行为,P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8.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9.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

    3、人际关系等等。 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1.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2.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3.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4.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5.经验描述时期,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催生”作用的学术有: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

    4、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6.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7.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特里普力特和莫德。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研究领域拓宽;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2.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要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3.研究者应遵循的伦理守则是: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该

    5、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5.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6.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的少干预。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的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自然观察

    6、使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7.参与观察: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存在互动关系时的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1.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2.访谈法的特点: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访谈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和实施原则;访谈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3.访谈可以分为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也可以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是面对面的访谈,间接访谈是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访谈,常见的由电话访谈等。4.接近被访

    7、谈者中应该注意:穿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以适当的方式消去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件。5.应对拒绝的技巧有:应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6.访谈中提问的技巧有:开始交谈时应有寒暄之词以调节情景氛围;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访谈时应与被访者保持交流,忍者恩听、记,并适当给予被访者鼓励,但要避免诱导;对被访者应有耐心,如有遗漏,应请对方补充回答。7.问卷法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收效快。8.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一些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9.问卷设计的主

    8、要原则有: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1.档案法:是按照一定目的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2.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少,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大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3.档案法的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4.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不能任意的推广到现实情境中。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20世纪70年

    9、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5.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是勒温,“好理论,最实际”就是他说的。6.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7.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8.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的。9.学习过程包括:联想、强化和模仿。10.观察学习的过程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1.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初创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等。2.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得最大收益、减少

    10、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于失的权衡。3.霍曼斯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的普遍命题:成功命题:个体的某个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越高。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获得相同的奖赏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侵犯赞同命题:个体行为没有出现其预料的结果,个体出现侵犯或赞同的行为,都对个体更有价值。4.符号互动理论的代表是詹姆士和米德。5.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有: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时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

    11、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6.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7.霍妮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8.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1.人是社会性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2.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3.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

    12、面。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4.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做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6.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7.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8

    1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它包含三个方面: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道德社会化。它包括三方面,即: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的依据。 (3)国家组织系统阶

    14、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2.按角色获得方式分为:先附角色,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比如父母的角色。 成就角色,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的角色。3.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 规定型角色,是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的。比如公务员、军警。 开放型角色,是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4.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表现型角色,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标的,如学者、教授,5.按角色承

    15、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不自觉角色,是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6.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7.角色失调分为角色冲突(1)角色间冲突:是指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 (2)角色内冲突:主要是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不得

    16、不得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1.自我:也叫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知。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2.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这是詹姆士提出的。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4.自我的结构有: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5.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1.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额外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

    17、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2.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3.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4.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5.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心。6.詹姆士提出了,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7.

    18、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1.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现在一般主张,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2.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3.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4.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其引导和解释作用。5.图式的作用: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

    19、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6.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7.印象形成:是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4.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5.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

    20、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6.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是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7.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8.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9.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1.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时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2.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

    21、的是各种品质的评分值的总和。3.平均模式:总体影响的形成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4.加权平均模式: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然后加以平均。5.中心品质模式: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6.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7.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师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社交技巧。个

    22、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9.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和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行为原因的分类:行为内因: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行为外因:是行为或时间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易变性原因内部原因人格特征、能力情绪外部原因工作性质、任务难度气候条件 可控性原因:对可控因素的归因,

    23、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不可控性原因: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为标准的预测。3.综合归因:是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4.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5.内控者:是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控制点在个体内部。6.外控者:是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7.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时符合社会期待的。1.归因的原则有: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2.不变性原则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海德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归因

    24、时,总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3.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4.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研究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5.凯利的三维理论,格团体在归因时需要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

    25、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6.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自我价值保护。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的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对他人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倾向,这种倾向较动机性归因偏差。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他们往往认为失眠时内部原因造成的。可以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缓解失眠。 观察位置。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时间因素。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

    26、激客体的原因。1.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2.社会动机的功能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3.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关系。4.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用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是个体害怕孤独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6.亲和起源于依恋,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苦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7.亲和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求;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8.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因素

    27、。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和的需要。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由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2.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3.个体的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也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4.抱负水平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5.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6.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的自

    28、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7.权利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8.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的要求;对无能的恐惧。1.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叫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2.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3.侵犯的本能论解释主要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洛伦茨。4.侵犯挫折学说,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同目标受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

    29、侵犯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5.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行为增加。6.利他行为时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助人行为时期待回报的。7.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交互性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8.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但情景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的利他行为。1.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2.社会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的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3.社交焦虑的人

    30、不仅在现实情景中体验焦虑情绪,还在头脑中不断分析和“回放”焦虑情景,使社交焦虑情绪获得强化;社交焦虑往往带有生理上的症状;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仅次于抑郁症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4.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5.嫉妒的特点是: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6.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7.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减少羞耻感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让自己远离他人。8.

    31、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9.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过多的内疚是心灵的“毒药”。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3.态度的成分(ABC模型):A情感;B行为倾向性;C认知。4.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5.态度是行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景、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6.价值观对态度有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