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五彩梦2离骚节选教案.docx

    • 资源ID:9923053       资源大小:34.6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五彩梦2离骚节选教案.docx

    1、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五彩梦2离骚节选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人生的五彩梦2离骚(节选)教案4离骚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屈原的作品,一般认为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史记屈原列传载,还有招魂1篇。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

    2、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可见,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

    3、诗人的自叙传。关于离骚的含义,古来说法不一。司马迁释“骚”为“忧”,曰:“离骚者,犹离忧也。”但是“离”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未作说明,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楚辞章句则与之相反,认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是排解忧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羲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其含义相当于今语的“牢骚”(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尽管对“离骚”的含意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

    4、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离骚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七十六字。课文节选的这部分52句,主要叙述作者因“蕙纕”“揽茝”,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叙写自己在“进与退”中的艰难选择,否决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学习本课文应当采用的方法是:1先读懂,后欣赏。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弄懂诗句本意,然后再欣赏诗句。本书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读懂诗作

    5、是一大帮助。欣赏之点,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2先课文,后延伸。这首诗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光从字面去读,仅就本课而论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思想,应当扩大阅读的背景,多了解有关屈原和离骚的介绍、评论。读全诗,也是一种延伸拓展。3先朗读,后背诵。学这首诗不能满足于单纯的默读,而应该有声地读,大声地读,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也就水到渠成。课文解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哀怜人民生活痛苦多灾多难。太息:叹息。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民生多艰,指人生遭际艰难。

    6、)这两个句子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虽:唯。好:ho,爱慕、崇尚。修姱:修洁而美好。姱,ku。鞿羁:jj,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謇:ji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谇:su,谏诤。替:废弃、贬黜。)这两句上是因,下是果。“朝谇而夕替”,早上还与君王共商国寔,进谏诤言,夕暮却突然身遭废弃。由“谇”而“替”,说明地位变化之剧,从“朝”而“夕”,

    7、说明变化之速。屈原品性高洁,才智非凡,又能严格约束自己,本该因此深得君王信任,为什么反而因此获罪,顷刻间雁落云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屈原能承受得住吗,他会有何作为?“朝谇夕替”四个字激起疑窦,开启下篇。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xin,佩带,这里用作动词。申:重复,再三。揽:采集。茝:ch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申述自己被贬的罪名。以一“替”字承上,说明自己遭受废弃的罪名竟然是因为“

    8、蕙纕”“揽茝”,竟然是因为自己“好修姱以鞿羁”,竟然是因为自己追求美政,竟然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太多的美德。一个荒唐的罪名,暴露了楚怀王不分贤愚忠奸的愚昧。诗用对偶的形式,节奏鲜明。用香草“蕙”“茝”比喻高洁的品德,比喻他心目中的美政,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对高尚美德和美好政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形象生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为这些心里喜爱的东西啊,我即使九死一生也还是不后悔。所善:所爱好的东西。指上句“好修姱”“蕙纕”“揽茝”。九:极言多。)表白自己虽遭重压,但不改其追求理想、恪守节操的坚定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离骚中的名句,“虽犹”,假设关系的连词,

    9、“九死”,数字夸张,极言其为美好理想、为正义事业,义无反顾,至死不渝的决心。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君王实在荒唐啊,他始终不能把人心体察。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浩荡:荒唐,胡涂,没有准则。不察夫民心:指分不清谁忠谁奸、谁贤谁愚。民心,人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那班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情。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像蚕蛾一样细而长的秀美的眉毛,这是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德行。谣:造谣,诽谤。诼:用谗言诬陷。善淫:善于以淫荡之姿取媚于人。淫,淫荡。)这四句说明自己遭受贬斥的原因,一是楚怀王昏庸胡涂,“终不察夫民心

    10、”,二是朝中小人嫉妒而进谗言。赏析这几句诗,要懂得离骚常用的表现手法。离骚一诗,诗人除了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将自己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两情依依,后来因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丈夫“二三其德”,她终于被狠心的丈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恣意胡为。固:本来。时俗:世

    11、俗。工巧:善长于取巧。工,善于,擅长。偭:min,背向,“面”的反义词,引申为违背。规矩:圆曰规,方曰矩,喻指国家法度。错:通“措”,施政的举措、措施。“偭规矩”与“改错”二者同义反复。)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准绳而随顺歪门邪道啊,竞相把苟合取悦奉作法度。背:违反。绳墨:木匠划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度、准则。)这四句揭露楚朝政的黑暗。由群小控制的楚国朝政风气败坏,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诗人巧用比喻揭露这些小人的乖戾。“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言今世工匠,自以为乖巧,背弃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以

    12、喻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必乱政治、危君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以喻人臣不修仁义,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以为常法,国必倾危。屈原以工匠造屋设喻,表达他深感楚国大厦将倾的忧虑。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烦闷忧郁我潦倒失意啊,在这个时世我孤独走投无路。忳:tn,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忳”与“郁邑”同义反复,用以强调忧闷之深切。侘傺:chch,失意的样子。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时:时世。)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

    13、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欲借此将胸中块垒尽情倾吐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愿突然死去烟消云散啊,也不愿随波逐流,取这种世俗的媚态。溘死:突然死去。溘,k,突然、忽然。流亡:形体消亡,即死。此态:指上面所说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两句写诗人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节操和志向。前面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是表明他愿为美好的理想献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

    14、为此态也。”这是声明他绝不与朝廷小人同流合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与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原本就是这样的。鸷鸟:鸷与鸟。鸷,zh,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是泛指一般的鸟。不群:不与凡鸟为伍,特立独行。固然:本来如此。)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方:即方枘、榫头。圜:yun,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周:合。孰:何。异道:不同道。)“鸷鸟异道而相安”四句,诗人用比喻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鸷”喻自己,“鸟”喻小人,“鸷”执志刚厉,特处不群,不可与凡鸟比翼齐飞。用以喻屈

    15、原执分守节,不随俗人。“方”喻自己,“圆”喻小人。方者,正也,端方正直。屈原正道直行,方正廉洁。哪有圜凿受方枘而能合者?用以喻忠贞之人与奸佞圆滑之人不相为谋。“自前世而固然”,说明了屈原的精神源泉。历代圣哲给屈原极大鼓舞,他承继并恢宏先圣遗德,“志洁,行廉”,“濯淖汙泥,蝉蜕浊秽,浮游尘埃,泥而不滓”,而与日月争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受着委屈而压抑着心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尤:责骂。攘:忍受。诟:侮辱。)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伏:守、保持。死直:死于直道。厚:嘉许、推重。)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诗人

    16、“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因而再一次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照应上文“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的精神来源于前人,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榜样。第一段28句,内容为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这一段可分两层,“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上是第一层,以下是第二层。第一层抒写诗人面对“朝谇夕替”这骤然而来的政治打击的心情和态度。诗人一方面怨灵修之浩荡,同时又坚决表示“九死未悔”。第二层写诗人对“时俗工巧”,即朝中小人的态度,诗人凛然声明:宁死也不忍为此态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我反思选

    17、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久久伫立而想返回。相道:观察、选择道路。察:清楚、明白。延:久久。伫:久立。反:通“返”,返回。)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呀,趁着迷路还不算走远。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复路:返回到原路。及:趁着。行迷:走迷了道路。)读这四句诗,首先要注意“悔”字,“悔”字承上文又开启下文。上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读者不能不问:既“未悔”,为什么又“悔”呢?悔什么?原来这里的“悔”不是“后悔”的意思,而是“反思”的意思,诗人“悔”(反思)自己当初未曾审察明白事君之道,因此愤然离开了朝廷,但是又欲罢不忍,欲去不能,于是

    18、长久地站立原地,犹豫彷徨,徘徊不前。他苦苦思索:路在何方?最后似乎又萌生了一个念头:趁着在迷失的道路上走得还不远,掉转我的车头踏上归途,重返朝廷去吧。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又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步:缓行。余马:我的马车,即上节的“朕车”。古代车马相连。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驰:马快跑。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且:暂且。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这两句承“回朕车以复路”,写屈原意欲回朝廷“进仕”。诗人缓缓地赶着马车到达兰皋,又登上椒丘,然后驻辔下车,稍事休息。他在干什么?他在观望,他在等待。“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19、,希望有机会重回朝廷。兰皋、椒丘,写诗人身处逆境,但仍然是没有兰草的山岗车儿不经过,不长香椒的山丘不驻足,人穷志不穷,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欲入朝廷不被接纳反受指责啊,我于是退出来重新整理当初的衣服。进:进身于君主之前,即进仕。不入:不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尤:过失、指责。退:离去。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这是写屈原再次入朝受挫。愚蠢的楚王“不知忠臣之分”,奸佞的小人容不下方正之人,屈原“进不入”而且又遭受新的诋毁诬陷,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终于拿定了主意:“退将复修吾初服”。虽然不得不退出仕途,但是仍然不

    20、改初衷。这是碰壁之后的退让;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裙。芰荷:荷叶。芰,j。芙蓉:荷花。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古人以上衣为衣,以下裙为裳。)言自己因为“进不入”,于是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裳,用被服香洁比喻自己修身养性,品德愈益高洁。从此句起对“初服”进行具体申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只要我心灵确实芳香。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亦已兮:也就算了吧。已,止,罢了。苟:只要。信:确实。芳:芳香美好。)“芳”承“芰荷”“芙蓉”,言君王不了解我,进仕无望,那就算了吧。不在位不谋其政,再不想朝

    21、政之事,只求内心确实高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高: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下句“长”与此用法同。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言自己虽怀德不用,但仍要高我之冠,长我之佩,尊我之威仪,整我之服饰,以示我鹤立鸡群,鸷鸟不群,与众人相异。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芳:香草的芳香。泽:佩玉的润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言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会,兼于一身,而不得施用,故唯有保明其身,无有亏损而已。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制芰荷以为衣兮,唯昭质其

    22、犹未亏”,这里八句,紧扣“初服”二字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观望荒远的地方。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将往观乎四荒”,写屈原既在楚国不能伸志,于是也萌生过出走他国的念头,但就在此时,又忽然反顾游目,翘首以待,求怀王回心转意。此句和前文“回朕车以复路”相应,表明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他在进仕与退隐,出走他国与留在楚国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而斗争的结果是:虽遭贬弃,幽愁忧愤,但仍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

    23、章。(佩戴上缤纷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彰。佩:用如名词,指佩戴的香草和饰玉。缤纷:繁多。繁饰:众多装饰品。芳菲菲:形容服饰品芳香浓烈。弥章:更加明显。章,通“彰”。)诗人整饰仪容,佩玉缤纷而众盛,喻自己将更加砥砺意志,品格更高尚,思想更精纯,赤心更忠诚,不以替废而改其行。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和爱好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民:人。好修:爱好美,比喻修身养性。以为常:认为是常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变心啊,难道我的志向可以因受挫而改变?体解: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惩:受创而改变。)最后四句,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

    24、。“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坚持真理,坚守节操,获罪群小,深知后果,但美政之愿,存君兴国之志,至死不渝。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第二段24句,写诗人“悔相道”,也就是反思从政之道。这一段也分两层,“唯昭质其犹未亏”以上为第一层,以下为第二层。第一层写诗人在进仕,还是退隐,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避世这个问题上矛盾重重,最后诗人“进不入以离尤”,于是“退将复修吾初服”。第二层写诗人是在出走他国,以伸其志,还是留在楚国,以报其国这个问题上的激烈斗争,诗人“将往观乎四荒

    25、”,打算出走之时,终因眷恋楚国,系心怀王,于是又“忽反顾以游目”,并写下誓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爱国忠君之心不渝。总之,这一段诗人围绕进与退、走与留展开激烈斗争,进行艰难选择,从中表现出诗人追求理想、坚持真理,忠贞爱国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特色鉴赏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传统,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

    26、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而编织出来的幻想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悟,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恍惚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诗人以花草冠

    27、佩象征品德,已经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更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

    28、,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问题探究课文表现了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他关心人民疾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关心国家命运,因此怨恨楚王昏庸,“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他虽然“朝谇而夕替”,无端被怀王废弃,但没有灰心,“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幻想再返朝廷效力,只是在“进不入以离尤”,一切努力失败之后,才产生“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念头。特别是他虽然在一再遇挫的情况下,也萌生过出走他国的念头,“将往观乎四荒”,但是,由于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因此又“忽回顾以游目”,其”忠君爱国之情,耿耿如斯!课文还集中表

    29、现了屈原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他在政治上遭受巨大打击的时候,毅然表示:“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极力反对朝中奸佞之臣的恣意妄为,蝇营狗苟,因此受到嫉妒和诋毁,对此,屈原大义凛然:“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更难能可贵的是,屈原在被迫离开政坛之后,仍然不改初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以为常。虽体解吾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屈原,用他那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悲壮的精神情怀,用他那强烈的、为理想为志向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用他那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为中华文化平添了一种深沉而刚烈的精神,为中国文人平添了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大勇气和历史责任感。屈原的精神

    30、,就是我们的民族魂。请你课外阅读离骚,摘录其中的名句,并在每个名句前或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的理解。探究思路:所谓名句是相对而言,主要是选摘一些你感触最深,受启发最深的诗句,并反复吟诵,力求烂熟于心。下面的诗句可供参考:屈原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屈原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屈原修身洁行,孤标独立: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

    31、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追求高尚,只争朝夕: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对真理孜孜以求,勇于探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屈原,其生也贵,其智也慧,其修也勤,其求也笃。熟读背诵离骚中的这些闪光的诗句,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我们将会终身受用无穷。训练提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的骚体诗六言为主,但又长短参差,形式自由,多用“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五彩梦2离骚节选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