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docx

    • 资源ID:9897954       资源大小:24.4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docx

    1、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摘要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改革更重视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推动下,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积极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创造性地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重要教育目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角色转变;教学方式目 录摘要 I目 录 II引言 1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意义及要求 2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2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3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

    2、 4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原因 4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 7第一节 积极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7第二节 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引言新课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在教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关系着新世纪接班人的命运和前途。以前对新课程改革研究主要有新课改形势下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浅谈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浅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成效反思,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转变,论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3、的合作学习,深化新课程改革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以上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教师要求及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及问题等某一个单方面,很少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将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和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索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我之所以选这个课题来研究是因为我很期待新课程改革的变化,加上我所学的教育专业,希望这个研究能够对以后教学有所帮助,以便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原因和目的以及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二部分

    4、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意义及对教师的要求;第二章主要分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从新课改实施的内在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三章论述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主要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两方面来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价值。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意义及要求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一是人本情怀方面,指了解自己,尊重与欣赏他人及不同文化等;二是统整能力方面,指理性与在感性、知与行、人文与科技的调和与统一;三是民主素养方面,包括自我表达、独立思考、与人沟通、社会服务、负责守法等

    5、;四是乡土与国际意识方面,包括乡土情、爱国心、世界观等;五是终身学习方面,包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资讯与语言的运用等。“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

    6、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最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运动,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我国新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心理等方面产生积极的转变,则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标志。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

    7、在理念上、操作上、引领上、智慧上、科研上、心理上和学习上必须具有相应的素养,从而树立“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理念,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具有教育智慧,走科研型、专业化之路,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完整的人格,进行终身学习。新课程改革在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该通过改善课程实施的环境、提高自身素质等方式,预防和化解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原因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对上个世纪学校教育的一种反思、反省基础上的调整、提升。20世纪

    8、80年代以后,随着新的执政理念的实施,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题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实现了就业模式从政府计划到市场选择的根本转变。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就由市场说了算。传统意义上由学校终端输出的人才在新的体制下不一定得到承认。同时,随着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大众化,受教育群体逐渐庞大,用人单位就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必然选择能够为其创造最大利益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一对矛盾,大量的经过系统学习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难以寻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广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不满意。许多毕业生在学校里并没有学到进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换句话说,学校教育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不能适

    9、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至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甚至被社会所淘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和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决定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是由我国课程面临的许多内部问题决定的。以往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忽视了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10、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上做得不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很难保证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中的这些内在问题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教育内容的老化使学生的视野脱离了时代。教育方式的落后摧残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的观念陈旧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而课程内容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导致一大堆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学生学非所用,无法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旧的课程面临的内在问题导致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1、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实际中教育目的错位。在理论上学校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掘,使每个受教育者健康、和谐、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能正确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适应社会并能促进社会更好发展。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了筛选分层的功能。“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这是大部分家长、学生及老师的实际想法。在实际的教育中,学校、家长及学生紧盯的是成绩。可是当这种成绩是以学生的健康、兴趣、创造性、对社会的责任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扼杀为代价,教育真正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又给国家带来了什么?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深刻反思吗?当学生多年寒窗苦读,所谓学业有成即将走上

    12、社会时,却被告知身体素质不能胜任工作要求,你所学到的知识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你的能力不能达到工作要求,所以你失业了。这就是目前广大即将毕业的很多大学生面临的实际窘境,也是社会为应试教育咽下的苦果。教育应真正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用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方法促使学生身心良好发展,让有丰富教育内涵的知识体系成为目前和将来任何时刻都能指导教育者的有力武器。教育应回归这样的本质内涵,而不再扭曲为功利性的选拔工具。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在高考背景下实施新课程改革。在现实的教育中,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评价模式使教育的价值取向蒙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现

    13、实中,人们几乎成了考试的工具,教育事实上是以考试或者说是以分数为本,考试的模式就是“考死题、死考题”。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标的层层考试对整个学校办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制约和控制达到了几乎绝对的地步。考试本来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功能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只看到了它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结果使内涵丰富的考试方式变得令人恐怖。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高考制度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必须手段,因此应寻求高考制度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平衡点,使二者不仅不互相矛盾,而且能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本质上,考试观与教育观应该是一致的。通过考试,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然后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达到改进学习的目的,从而实

    14、现教育的价值。所以树立良好的考试观能极大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也有利于考试制度的改革和考试评价机制作用的发挥。坚持教育的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促进人发展为本的理念,就能减少考试改革的阻力,推进考试改革,使其更体现教育价值。由此可见,考试制度和教育目的本质上是不矛盾的,新的课程理念在高考背景下完全可以实施。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第一节 积极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课堂上的“主演”变成了“导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备好课,然后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构成了一堂课,虽然后来有了幻灯片、录像机、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一直就像一部电影的主角,学生就是一批批

    15、的观众。虽然也有互动,但教师在主导着课堂的发展方向,学生基本上是跟着教师走,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思维,仍然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发现者。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俨然像在电影界“演而优则导”一样,成为了课堂上的“导演”。在一堂课中,教师不应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通过“导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前就完成对课程的自学,通过自学,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成了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正确的答案进行适当的点拨、重点的归纳和总结。虽然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少了,但是对备课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需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

    16、问题都尽量预设到,并且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所以备课的投入也更大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教师“启而不发,含而不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良师”变成了“益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事,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相当难达到的目标。现在的学生性格各异,个性十足,更具有挑战性,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再也不是原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总能提出相反的意见。所以,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成为朋友,那就必须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所以教师自己要 “与时俱进”,主动去学习和体验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了解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及电影等,进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走近

    17、学生,和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把你当作朋友,首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想得到学生的认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想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很多中小学生都喜欢炫耀自己,甚至有些学生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为难教师,并以此为荣。现在的学生手头都有很多自己或家长买的学习资料,他们“考”老师经常用的一招就是突然拿出一些题目来问你,或者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新鲜的话题来问你,看能否得到你的精确的解答,所以除了大量的做题之外,还要留意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新闻涉及到了你的专业知识,以防中了学生为你设下的“套”。只要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而且会给出他一些其

    18、他方面的意见或建议,慢慢的学生就不会再考你了,因为他们已经在心底里接受了你。这是征服学生的第一步。第二,广泛涉猎,增加学识,加强学科融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感觉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事实上,对这一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因为他们感觉教什么就只会什么。比如说,非英语专业的老师课上偶尔秀几句英语,学生就感觉这老师很棒,而教理科的教师在课上偶然背上几首古诗,学生也会很惊喜。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下充电,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第三,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平时和学生的谈话包括布置一些任务,也都要以平等的语气,而不是用指示或者是命令的口气。要采取委婉的、让学生容易接纳的态度进行指导教育,而

    19、不是动不动就是这是你该做的,你就只能这样做等类似的方式,这样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从“教书匠”变成“学者型”教师。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终身学习,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更应该时刻学习,不断充电,多做总结和研究,进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不约而同的成了“教书匠”,成了“传道授业解惑者”,这和其他一些职业, 如“ 木匠”、“石匠”等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尤其是教育部刚刚颁发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教师还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那就寸步难行了。所以教师必须要向学者研究者转变。不仅仅要尽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将这些方法能

    20、够用文字表达出来,不断进行反思,写一些教育叙事,甚至写论文或发表自己的专著,成为一代有思想的教育者。只有这样的教育者,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思想,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试想,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发展,那么,教育至今还会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水平上。基于这一点,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成为新课改的实践者、领跑者、探索者。第二节 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 而且方法要灵活、恰当。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 又是脆弱的, 只有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用幽默的

    21、话语去化解孩子的紧张, 用激励去点燃孩子的自信,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才会引导学生提高品德水平, 增强道德自律能力, 做好自己行为的主人。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应当是受教育者的知心人。 因为无论学生的外在表现如何,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对老师是有一种无比的尊敬和爱戴的, 这是我们多年的传统文化所积淀下来的, 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所以,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点头, 都会给学生无比的动力, 支持他们继续奋斗。在教学方式上, 要留个缺口 给学生。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把自己成功的奥秘归结为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即“我不会把事情做

    22、得很圆满, 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 让我的部下去填满它。留个缺口给他人,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圆满。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教师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吗? 具体说来,留个缺口给学生, 就是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究的空间。看似不经意的缺口的创设, 却能让学生自主探究, 要让学生获得从迷惑到顿悟的快乐感觉, 就是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学习过程的时间;留个缺口 给学生, 就是给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留下一片天地; 留个缺口 给学生, 就是不锁住学生、不代替学生有了缺口 的学习, 学生在活动、在探索、在发现, 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 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 多了促进自主学习

    23、的自信和勇气, 这不正是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境界吗? 教师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学生每天对老师充满了好奇, 激发了学习的内部动力, 把每一天与教师的相处看成是一次又一次全新的体验, 自然也就改善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那种过于严肃的关系, 老师由他们眼中的老学究变成了每天都会带给他们惊喜的魔术师。结论 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的介绍,从而自然引出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引起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教材与课程资源、评价体系和师资培训等方方面面的改革, 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显然

    24、, 这场新课程改革运动, 决不是单纯的课程内容更新或教材变换的问题。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新课程改革所确立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不仅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而且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意义。本文的研究使读者认识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师范毕业生。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质,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师范生培养应该积极争取中学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聘请中学教师做指导老师,更多地了解中学生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动向和对教师的新要求。确立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

    25、学形式及培训模式。同时。围绕“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中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开展研讨。参考文献1 崔岩.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术研究. (1)2012:1822 高福成.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2010:333 高秀斌. “浅谈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科技创新导报. (10)2011:1844 韩竹. “浅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3)2008:895 郝德勇. “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 教育科学. (4)2006:316 黄太平.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科教文汇. 2011:40 7 宋华强. “新课程改革成效反思”. 教育与教学研究. (11)2009:1118 宋建军,吕朝阳. “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转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2010:289 张丹枫,张立. “论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育与教学研究. (9)2009:910 张灵,施传柱.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作学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2008:8711 张庆守. “深化新课程改革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丽水学院学报. (1)2008:9812 周先进.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 天中学刊. (3)2008:8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