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课标高三语文总复习作业10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

    • 资源ID:9861664       资源大小:32.4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标高三语文总复习作业10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

    1、新课标高三语文总复习作业10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2019新课标高三语文总复习作业:10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专题十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纳税:缴纳丝税。徵苗:征收青苗税。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c颈联写反动官

    2、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写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刻画人物和描写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答案AD解析A项,“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理解错误,“兵”应理解为“战乱”。D项,“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的分析不恰当。“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是议论而不是抒情。这首诗运用怎样的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3、?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_答案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将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解析题干要求分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考生不仅要准确界定描写方法,还要分析山中寡妇的形象特征。“麻苎衣衫鬓发焦”是肖像描写,“时挑”“旋斫”是动作描写。再结合“纳税”“徵苗”“无计避征徭”等内容可以得知山中寡妇饱受剥削,

    4、生活极端贫困。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李纲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注】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

    5、南北的天然界线。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c“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D“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鹤”相同。E“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答案cD解析c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D项,意境不同。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答:_答案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

    6、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三、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注】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B诗歌

    7、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D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E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答案cD解析A项,两个“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中“沙鸥”是“闲适”的象征,杜诗中“沙鸥”是“凄苦”的意象;B项,诗人感觉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E项,“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错误,应该是“忧

    8、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诗人要放眼远望,而又无元龙百尺楼可登。解析此诗表现了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民族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本诗首联赞美闲适的沙鸥,颔联却写闲暇无事的时候感受一日长似一年。颈联通过描写深巷的残月、凋零的井梧等肃杀萧条之景烘托了诗人寂寥悲凉的心境,融情于景。尾联写诗人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同时写出了自己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报国无门的痛苦。

    9、四、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蓬莱归故山王沂孙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注】王沂孙号碧山,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宋亡之后,王沂孙仕于元,曾出任学官。此词是作者解除庆元路学正的职事,回到故乡绍兴时的作品。屧:木底鞋。7.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词从秋景写起,首句运用倒装手法,写西风似乎知道主人要归来,所以殷勤地打扫门径以示欢迎。B“

    10、黄叶凋零,白云萧散”即西风吹得黄叶凋零,白云冷清离散。“凋零”“萧散”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c“翠蛾眉妩”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故山的山容,以“翠蛾”“眉妩”写山峰状貌,可谓新颖。D作者回归故乡,登上山峰观赏景色,面对美景,感到赏心悦目,愁思愁绪早已被抛诸脑后。E本词抒写了生活感受,含蕴丰富,不发空言,表达委婉,耐人寻味,体现了“深”与“厚”的词作特点。答案cD解析c项,“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错,此句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D项,由“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可知,作者面对美景,毫无观赏的兴致,却有一种亡国悼友的伤感。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意绪是隐微复杂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

    11、案悔恨之意。“赋归来何晚”一句,表现作者对曾经离开故乡到元朝廷做官的悔恨之意。亡国之痛,悼念故友的伤感之情。作者登高怀远,“故国如尘”写出作者对宋室覆亡的感慨,“故人如梦”写出作者对故友不在的伤感之情。惋惜之情。“数点寒英,为谁零落”体现的是作者的自我惋惜。愁苦之情。“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描绘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境界,衬托作者的愁苦之情;“试引芳樽”,写作者内心愁苦,借酒浇愁。解析作者归乡之心情颇为复杂。仕于元非其所愿,故国之恋深深地敲击着他的胸膛,这首词正表达了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在某年的秋季回到绍兴的,所以此词从秋景写起,首句倒装,意即“西风扫门径”,西风似乎有知,知道主人

    12、归来,于是殷勤地打扫门径以示欢迎。下文仍循西风作描述,写西风吹得黄叶凋零,白云冷清离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两句含悔恨之意,作者悔恨出行的失计,不免自怨自艾,心里颇不是滋味。“爽气霏霏,翠蛾眉妩”是对故山秀美山容的具体描绘。这样的景色,诚然可以使作客归来的人感到赏心悦目,但在登临之际,想到“故国如尘,故人如梦”,则又意兴索然,虽美景在前,也懒于一顾了。词的下片仍承接上片的抒情线索来描写。“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是作者的自我惋惜,“楚魄难招,暮寒堪揽”则是经过了深切总结和反省之后的自我慰勉。“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二句与上文的“寒英”“零落”紧相连接,写得参差错落,章法变换多样。“一室秋灯,一

    13、庭秋雨,更一声秋雁”描绘出一种清冷孤寂的境界,秋灯、秋雨和秋雁衬托的是作者的一颗秋心。到最后免不得“试引芳樽”,借酒浇愁,但此愁也非杯酒所能消得。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平凉李攀龙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注】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B颔联不露雕

    14、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答案cE解析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E项,视线由远及近。0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

    15、的爱国情怀。“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解析“欲投万里封侯笔”一句从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一句中“愧”“鬓有华”则表达出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注】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

    16、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

    17、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答案BD解析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而“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项,“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答:_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

    18、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解析本题是比较鉴赏题,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

    19、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省试湘灵鼓瑟唐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冯夷:传说中的河神。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

    20、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B“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c本诗描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D“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E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答案Bc解析B项,“冯夷空自舞”,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c项,李凭箜篌引使用了“以声类声”的表现手法,如其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本诗并没有使用此类表现手法。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

    21、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之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答:_答案以景结情。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解析结尾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八、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离亭赋得折杨柳唐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注】程梦星云:“此

    22、二首留别女校书也。”憀:依赖。争:怎,怎么。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答案cE解析c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

    23、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解析本题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感情基调,要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首通过“暂凭尊酒送无憀”“惟有别”等词句概括出伤感的感情基调。第二首,“半留相送半迎归”一句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

    24、再次相见充满希望。专题十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如梦令春景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注】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红溜:形容花朵娇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

    25、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答案cD解析c项,“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此处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D项,“比喻”错,应为“拟人”,一个“瘦”字,把绿杨拟人化。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_答案以乐

    26、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化用。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前两句描写了自然春光之美好,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怀人之情。“玉笙寒”“吹彻”显然是化用了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抒发悲苦和思念。“依旧,依旧”,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悠悠不尽的愁思。一个“瘦”字,赋予绿杨人的神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陈克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标高三语文总复习作业10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