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省南京市学年八年级上物理期末学情分析样卷含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9859594       资源大小:266.0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省南京市学年八年级上物理期末学情分析样卷含答案解析.docx

    1、江苏省南京市学年八年级上物理期末学情分析样卷含答案解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分析样题八年级物理(测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2、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声速3、在塑料袋中滴

    2、一些酒精,将袋挤瘪后把袋口扎紧,再把它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4、小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气化成的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5、如图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已知

    3、AO是入射光线,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沿ON前后转动板E 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6、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 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是 7、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8、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有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关于这只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通过湖面所成像的虚实、及其与像之间距离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实像、距离变小 B、实像、距离不变 C、虚像、距离变小 D、虚像、距离变大9、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的

    4、是A、中学生的身高为1.7103cmB、人的正常体温为42C、学校上课铃声的长度约为45 min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4m/s10、用刻度尺测量一物的长度,测量了3次,读数分别为19.10cm、19.10cm、19.13cm.则测量值的结果应是A、19.10cm B、19.11cm C、19.12cm D、19.13cm11、甲、乙两名同学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先跑得慢后跑得快 C、8s内,甲跑的路程更长 D、8s内,乙的速度是5ms12、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llms的速度

    5、飞行 B、百来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 C、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二、填充题(本大题共有9小题,每空1分,共28分):13、乐音的三个特征是响度、音调和 ;小明同学弹奏吉他时,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深更半夜,如果播放的音乐声很大,那么对邻居来说,此时的乐音就成为了 .14、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播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高空水蒸气便 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本题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15、如图,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

    6、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1)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2)长征火箭是以氢、氧作为燃料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 采用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 后储存在 燃料室中.16、春日的玄武湖公园分外妖娆,鸟语花香、绿柳成荫,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鸟语”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的;“柳荫”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水清可鉴”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 反射,并形成物体的 .17、如图所示的透镜是_透镜,此时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用这

    7、种透镜制作的眼镜可以用于矫正 _眼(选填“近视”或“远视”)、来18、 A、B两把刻度尺,如图所示.用刻度尺_(A/B)测量结果会更精准一些,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木块边长是_cm.19、某小区楼道设有多功能电子门铃,此装置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 、 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lO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cm.20、如图是某运动员训练时的st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1)运动员在AB段处于 (选填“运动”或“静 止”)状态; (2)OA段运动的速度比BC段运动的速度 ; (3)整个运动过程中的

    8、平均速度是 kmh.21、某高架桥桥上限速108kmh,约合 ms,若一辆轿车以最高限速匀速行驶,一眨眼功夫大约需要 m.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共48分)22、按要求作图(每图2分,共8分): (1)画出下图中与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MN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完成下列光路图(画出每条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23、(5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B、C两组同学虽然

    9、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不同.24、(3分) (1)在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7、93、102;有同 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猜想: 方法是: . (2)小明要自制一支能测出水的沸点的温度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 和B、将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如图所示,图中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10、、25、(7分)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平台的白纸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棋子,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在此实验中:(1)实验时应选 (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选取两枚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3)移去后面的棋子,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玻璃板前面棋子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4)将玻璃板前的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

    11、息? .26、(6分)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并用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cm.(2)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3)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_ _ _的实像,此时所成的像与_ _所成的像性质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

    12、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移到图乙中30cm刻度线处,这时光屏应向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27、(6分)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如图甲所示(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3)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下表,请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2分)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

    13、34(4)分析实验数据或图像可得:气泡通过0cm10cm、10cm20cm各区间的时间都是 s ,运动的路程(s)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 _(cm).28、(5分)远视眼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眼疾,通常需要佩戴老花镜(一种凸透镜)来进行校正.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远视眼的成像及矫正进行了如下探究.如图(甲)所示,老花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上映出了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表示视网膜的位置;观察眼球结构图(乙),结合以上实验请你回答如下问题: (1)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实验中的 ; (2)若拿开眼镜,则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 (填“向前”、“向后”或“向上”)移动光屏、像又变得清晰,由此可见

    14、,远视眼不戴眼镜时,看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方”、“上方”或“后方”); (3)若用不透明的纸遮挡着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那么原来光屏上清晰的像会 A.完全消失 B.亮度变暗 C.亮度不变 D.变为一半29、(8分)游客乘出租车的发票如图所示,由发票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该游客这次乘坐的出租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分别 min、 m.(2)通过计算求该游客这次乘坐的出租车的平均速度(m/s)若游客以正常步行的速度走完这次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大约需要的时间(h)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分析样题(1)八年级物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题号123456789101112

    15、答案CABADDACDBDC二、填充题(本大题共有9小题,每空1分,共28分)13、音色 音调 噪声14、升华 凝华 熔化15、汽化 液化 压缩体积 液化16、空气,直线传播,镜面,虚像17、凸 虚 远视18、A 1mm 2.2019、倒立 缩小 2020、(1)静止 (2)大 (3)1221、30 (1518)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共48分)22、(8分)如图.(每图2分,见错扣分)23.(5分)(1)高 (2)92 (3)98 质量24、(3分)(1)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示数是否一致、 (2)2525、(7分)(1)较薄 (2)大小 (3)不能 虚 (4)不变 (5)(连结AABB,CC,)量出对应点到镜面处所在直线的距离,并判断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处所在直线是否垂直.26、(6分)(1)10 (2)相同高度 (3)缩小 照相机 (4)右 右27、(6分)(1)运动 (2)0.08 (3)(如图) (4)1 s=10t28、(5分)(1)凸透镜 (2)向后 后方 (3)B29、(8分)(1)8 3590(2)v=s/t=359m/48s=7.5m/s (3分)(3)v=1.4m/s t=s/v=359m/(1.4 m/s3600h-1)=0.71h (3分)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省南京市学年八年级上物理期末学情分析样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