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一.docx

    • 资源ID:9831324       资源大小:22.6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一.docx

    1、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一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一)一、玄学对儒学的影响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于洛下,名士们旷达凤流,雅好庄、老,在华夏中原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待东晋及南朝的汉人政权偏安江左,士人学子萍浮南渡,玄学的流风余韵翩及江南。清人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二国史儒林文苑传议说:“正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传。梁正鉴中,渐尚儒风。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仍梁所遗也。”事实确乎如此。据史载,南宋张敷“好读玄书”(1),沈怀文“少好玄理”(2),沈道虞“少仁爱,好老、易”(3),袁粲“清整有风格,自遇甚厚,尝着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

    2、以自况”(4),王微则云:“卿少陶玄风,淹雅修畅,自是正始中人。”(5)又有颜延之“好酒疏诞”、“言约理畅”,借咏竹林七贤来抒个人情怀,宋书颜延之传曰:(颜延之)作吾君咏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咏嵇康曰:“挛翮有时铩,龙性谁能训?”咏阮咸曰:“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咏刘伶曰:“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此四句,盖自序也。南齐,袁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6),周颙“兼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玄言相滞,弥曰不解”(7),张融自称“天地之玄民”,以名士阮籍自诩,他除了崇奉儒、释,尤钟爱道家,南齐书张融传载张融所作遗嘱云:令人作麈尾,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

    3、棺,无置新衾。左手执孝经、孝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梁,张充“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能清言”(8),王份应对武帝说:“陛下应万物为有,体至理为无。”(9)南陈,周弘正“特善玄言”,“通老子、周易”(10),马枢“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11),徐陵“通庄、老义”(12)。在南朝,玄学也受到部分统治者的青唻,并曾一度被立为官学。宋书何尚之传载: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郊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卢江何曩、黄回,颖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即孔惠宜,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何尚之所立玄学在当时与儒学、史学、文学并称为四学,宋书隐逸传载: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

    4、,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颖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南朝时,不少儒者也习染上了玄学之风,据南史儒林传载,儒生严植之,太史叔明、顾越、全缓等都兼善老庄之学。此外,宋书傅亮传载“布衣儒士”傅亮之事云:见世路屯险,着论名曰演慎:“夫以嵇子之抗心希古,绝独放,五难之根既拔,立生之道无累,人患殆乎尽矣。徒以忽防于钟(会)、吕(巽),肆訏禹、汤,祸机发于豪端,逸翩铩于垂举。”健对嵇康不慎罹难寄托着深深的哀婉之情,已不像晋代何曾、裴頠等儒家者流那样对玄学名士嫉之若仇。当然,傅亮作为一儒生也没能摆脱嵇康

    5、的厄运,终为统冶者所杀。玄学清谈不仅为儒者所津津乐道,孜驳以求,而且玄学家辨名析理,探玄索赜的抽象玄虚之学风也影例东晋及南朝的经学,使其与因袭汉学的北朝经学有所区别。世说新语文学载: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薄。”孙答曰:“南人学问精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这种冶学方法的不同,也使南、北之学对经学注本各有偏爱。隋书儒林传曰: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立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多其枝叶。当

    6、然,南、北学的这种差别,其来有渐。南方的玄奥深邃可以上朔到战国的楚文化和江代的淮南子。然而,玄学对南朝学术风气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清人皮锡瑞在谈到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时云:如皇侃之论语义疏,名物制度,略而弗讲,多以老、庄之旨,发为骈俪之文,与汉人说经相去悬绝。此南朝经疏之仅见于今者,即此可见一时风尚。(13)言及晋朝玄风盛况,沈约谓:“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辞,义卓于此。”(14)嵇含也说:“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户咏恬旷之辞,家画老、庄之象。”(15)而到了南朝,似乎玄风不减于前代,颜氏家训勉学篇述南梁玄风道:“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

    7、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爰习,召置学生,素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锩剧愁愤,辄以讲自释。”二、玄学向儒学的回归然而,南朝的玄学余绪与魏晋的玄学主潮已不可同日而语,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魏晋玄学虽然与两汉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并不一般地否定宗法等级制度,但他们用老、庄自然无为之论蔑弃或去除儒家名教之弊端,标榜人的自然情感、个性自由,冲决外在的礼仪节文和强制性的道德教化,这使其思想多少具有了异端色彩和叛逆性格。而南朝玄学尽管保留了挥麈谈玄,善言老、庄,剖玄析微等玄学的外在特征,却失去了用道家的自然主义来纠正儒学之偏或净化

    8、儒家名教的玄学思想主旨。在“自然”与“名教”的较量中,“自然”为“名教”所呑噬或被“名教”同化,玄学已被掏空了内容而徒有其躯壳。这种“名教”俘获“自然”、“自然”归顺“名教”的趋向始于东晋,到了南朝,这一由玄学而向儒学回归的思想和学风的转化则已基本实现。魏晋之际,玄学名士们蔑薄外在的尚名、矜名,摒弃“以名为教”,而崇尚内在的善的潜质和道德自觉,把作为儒家道德之具的仁义视为“臭腐”,六经为“糠秕”,讥讽孔圣和儒先之言为“鬼话”,礼俗之士则被斥责为“裈中之虱”。激进派的阮籍呐喊:“礼忠为我辈设也!”(16)嵇康亦“非汤、武而薄周、孔”(17)。而到了南朝,已不见玄学昔日之批判锋芒,文人士子虽每以玄

    9、学相标榜,却不服膺于礼教、热衷于礼学,而以玄学为名士派头的装饰,实际上则以恢复名教、研究礼学为职志。如顾越“遍该经义,深明毛诗,傍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所著丧服、毛诗、老子、孝经、论语等义疏四十余卷”;太史叔明“少善庄、老,兼通孝经、论语、礼记,尤精三玄”;严植之“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偏习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所撰凶礼仪注四百七十九卷”。(18)还有,宋书儒林传载伏曼容之事道:“宋明帝好周易,集朝臣于清署殿讲,诏曼容执经。曼容素美风采,帝恒以方嵇叔夜,使吴人陆探微画的像以赐之。”又据南齐书王俭传载:永明二年,大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表定礼乐。于是诏尚书令王俭

    10、制定新礼,立治礼乐学士及职局。一代清谈名家又都成为了儒者之宗,恢复礼乐文明的始作俑者。再如王僧虔一方面在戒子书中列举老、庄、周易及何晏、王弼所著书为谈玄者所必读,并把作为清谈言家之口实的荆州八衮、才性四本、声无哀乐当作谈玄之必修课程,但另一方面有鉴于“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遂上书强调“士有等差,无故不可去乐;礼有攸序,长幼不可共闻”。(19)他要恢复和重建儒家传统的礼乐制度。还有顾欢“年二十余,更从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诸文”(20)。同时,他又上献洽纲表,曰:臣闻举纲提网,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21

    11、)兼善玄学的顾欢,却把道德风教袎万物之“纲领”而加以强调。此外,徐勉也是这样一位人物,梁武帝在重云殿讲论老子,健便举顾越论议,自己亦参与其间,可见其是深谙老、庄之言,精于玄学的。但他又曾上修五礼表,强调“礼”的重要性,谓:夫礼所以安上治民,弘风训俗,经国家、利后嗣者也。虽复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文三百、威仪三千,其大归有五,即宗伯所掌典礼:吉为上,凶次之,宾次之,军次之,嘉为下也。故祠祭不以礼,则不齐不庄;丧纪不以礼,则背死忘生者也;宾客不以礼,则朝觐失其仪;军旅不以礼,则致乱于师律;冠婚不以礼,则男女失其时。为国修身,于斯攸急。(22)总之,南朝的玄学遗风已进一步向儒学靠拢。当然,二者的合流

    12、是以玄学改变其修临教的思想主旨为前提和代价的。南朝玄学向儒学的回归,还表现在名士们已对自身行为有所收敛,尽可能地不逾越礼教所能允许的范围。原来那种放浪形骸、旷达不羁的激烈行为已不多见,代之而来的则是读老、庄之书,谈谈玄虚之理,游游山水林泉,挥挥麈尾之扇,或者隐居不仕以独善其身、诗酒自娱以寄托情怀,或者属文怀古,悼魏晋名士之永辞、念竹下风流之旧事,抒发一番时过境迁、往事难再的感慨,但总体而言则要较魏晋名士的行止温和了许多。如饮酒方面,世说新语任诞载魏晋名士之所为道:诸阮皆能饮酒,仲客咸至,宗人闲共集,不复用举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猎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阮幺(籍)邻家妇有

    13、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以妇饮酒,坑醉,便眠其妇侧。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与这种狂饮烂醉、目无礼度的行为形成时照,南朝士人虽也饮酒,却能够有所节制。南史张裕传载:(张)镜少与光禄大夫颜延之邻居,颜谈义饮酒,喧呼不绝,而镜静默无言声。后,镜与客谈,延之以篱边闻之。取胡席坐听,辞义清玄,延之心服,谓客曰:“彼有人焉!”由是不复酣叫。颜延之醉酒,常在家中喧哗,后得知邻居张镜乃清谈高手,自此便不复酣叫。他曾在庭诰中劝诚其子弟道:“酒酣之没,可乐而不可嗜,嗜而非病者希,病而遂眚者几。既眚既病,将蔑其正。若存其正性,忬其妄发

    14、,其唯善戒乎?”(23)关于丧葬,世说新语任诞载魏晋名士阮籍之事曰: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而临决,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同书刘孝标注引邓粲晋纪谓:“籍母将死,与人围棋如故,对者求止,籍不肯,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三斗,拳声一号,呕血数升,废顿久之。”阮籍性乃至孝,因母死而哀痛“呕血数升”,几乎丧命。但他闻母将终,居然留棋“决赌”,发丧时又“饮酒二斗”,这显然与礼教礼法相去甚远。而到了南朝,虽有周朗居丧不依常节等个别现象,名士们却还是多很讲究丧葬之礼的。如齐建元中,伏曼容侍太子讲,“卫将军王俭深相爱好,令与河内司马宪、吴郡陆澄共撰丧服义”。何终之“仕齐,初为国子助教,

    15、为诸生讲丧服”。(24)梁人徐勉也曾上疏对朝终夕殡等不合丧礼的情况提出批评,认为伤情灭理,莫大于此,主张一依古制,恢复三日大敛。(25)东晋戴逵则云:“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中者。”(26)在他看来,竹林名士之放达乃是对虚伪礼教的抗议,后世效颦狂生之放达则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表现,至于南朝文人之放达就仅是表明自己学善和身份的精神包装了。确乎如此,南朝文人学士们既不讨伐礼教,也不自甘堕落,而是要重整礼仪伦常所维系的社会秩序。日知录“正始”条黄汝成集释引杨绳武之言道:六朝风气,论者以为浮薄,败名俭、伤风化,固亦有之。然予核其实,复有不可及者数事,曰:尊严家讳也,矜尚订第

    16、也,慎重婚姻也,区别流品也,主持法仪也。盖当时士大夫虽视尚玄虚,师心放达,而以名节相高,风义自矢者,咸得纡经其志。就反映出时代精神的南朝思想风貌而言,一方面,玄学名士在不断放弃反礼教的思想初衷并收敛其悖礼伤教的行为,而又保留着无伤大雅的风姿形式,在延续中皖变、在蜕变中延续;另一方面,礼学、礼教、礼法、礼仪则又是一阳得复,重新抬头,并日渐认可、包容和吸纳玄学遗风,并把魏晋风度。名士派头形式化为新的礼义礼仪,如隋书儒林传载:后主在东宫,集官僚置宴,时造王柄麈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玑耳。”即手授玑,仍所令于温文殿讲庄、老,高宗报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后主常幸钟

    17、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玑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蚊取松枝,手以属玑,曰:“可代麈尾。”麈尾成了清谈时的道具雅器,手执麈尾战为清谈时的重要仪式,也是表明清谈领袖身份地位与其玄学修养的泉征。魏晋玄学名士挥麈谈玄本有愤世疾俗的精神内涵,迨至后世则形式化为名士的礼仪时尚,而内在的文化精神则丧失殆尽。这一直延续到唐代。总之,玄学发展到南朝已日渐改变其以老、庄自然主义改变和净化儒家礼教的思想风貌,而向儒家礼教靠拢和回归。而南朝玄学向礼教的回归则表明了玄学的衰歇和儒学的复兴,这正如魏晋玄学从儒学中脱胎或异化而来,从而宣告其诞生一样。玄学是魏晋时期儒学的一种蜕变形态,其出于儒而义返归于儒的历史进程,与学说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正相吻合。杂糅儒家与道家,可以说是魏晋士人中普迹存在的文化现象,而玄学则是魏晋儒、道谦综的思想风潮中走得最远、最彻底的一派。南朝时期玄学向儒学的回归,意味着表现为放弃其原有的道家反儒的“异端”成分或净化、修正儒家名教的初衷。而玄学思潮影响于南朝儒学的,则主要是其善论玄理和善论老、庄等外在的精神风度。


    注意事项

    本文(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