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海绵城市.docx

    • 资源ID:9826787       资源大小:19.9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绵城市.docx

    1、海绵城市苏州将打造“海绵型”城市2015-03-23苏报记者陆晓华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记者从昨天举行的我市“世界水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获悉,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城市中心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将积极探索建设“海绵型”城市。啥是“海绵”喻意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据介绍,“海绵型”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枯,缓解旱涝灾害。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赵瑞龙表示,苏

    2、州打造“海绵型”城市,不仅仅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带来的好处也很多。赵瑞龙说,前段时间,苏州连续下雨,很多人注意到,下雨的时候,河里比较脏。这是因为地面上和空气中平时有大量的污染粉尘和杂物,一旦下雨,污染源就会随着雨水进入地下管网,最终进入河中,并在河中形成悬浮物。如果苏州建成了“海绵型”城市,再下雨时,就会有大量的雨水渗入地下,而不是进入河中。这样,雨水中的粉尘等杂物也会吸附在地上,而不是对河水进行污染。打造“海绵型”城市,还能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现在,只要一下雨,雨水就会沿地下水管进入河道,抬高河道的水位。如果遇到强降雨,对城市的排涝能力是一个考验。根据“海绵型”城市的要求,新建地区硬化地

    3、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应小于40%。也就是说,雨水可以从这些地方渗透到地下,而不是最终排到河中。“2013年国庆期间的那场大雨,我们苏州城区当时有很多雨水管都堵了,排水不畅,结果一下子就出现了117个积水点。当时,如果雨水能快速渗透到地下,结果肯定不会这样。”赵瑞龙说。此外,打造“海绵型”城市还能很好地起到节水减排的作用。比如,把原先“吸”进去的水再“吐”出来,就可以给地面上的绿化浇水等。建设标准“防涝规划”确定了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雨水滞蓄等具体要求其实,对什么是“海绵型”城市,应该怎么建,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更多的是探索试点和一些实践个例。如,美国波特兰市的“雨水园”,建

    4、在波特兰会议中心的西南面,造型像一系列跌水和小溪,包含水池和玄武岩堆石,其间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和水草,小溪一级级下跌,最后汇集至地势低洼的水池,机动车道上汇集的雨水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水池,雨水经过沉淀过滤,通过管道流入雨水排水管,进行综合利用。我市推出的城市中心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虽是防涝规划,但提出的一些标准,正切合了“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如,规划提出,在相关区域内,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应小于40%;改造区域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应小于30%。同时,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地面标高5至25厘米,形成下凹式绿地。新建地区下凹式绿地占总绿地比例不应小于50%。规划还对雨水滞蓄提

    5、出了具体要求。其中,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配套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以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校园、居住区及其它民用建筑配套建设中水或者雨水利用设施;每1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宜建设不小于150立方米(不含下凹深度小于25厘米的下凹式绿地的调蓄量)的雨水调蓄设施;路幅超过70米的道路两侧应配套建设雨水蓄水设施,其它道路宜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赵瑞龙表示,推行这一规划,不仅能提高排涝的能力,还可以节水,并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将苏州市建设成为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型”城市。织拼“海绵”中新生态科技城、吴中区太湖新城、高新

    6、区西部生态城等局部“海绵”已形成赵瑞龙说,“海绵型”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块块具体的“海绵”来织拼。在苏州,有很多地方已开始打造起城市的局部“海绵”。中新生态科技城将原来普通舒布洛克砖改造为生态透水砖,设置雨水收集罐,形成了生态透水人行道和雨水收集系统。而在吴中区太湖新城,推行模拟和遵循自然规律的设计模式,推广渗水地面、道路、停车场、广场等,建成单体规模最大的雨水收集利用项目,工程为环形道路,全长1.75公里。该项目道路两侧各建有一个容量为750立方米的蓄水池,雨水总收集量为1500立方米,接近一个标准竞赛游泳池的蓄水量。设备处理水量为15立方米/小时,收集满后可灌溉14万平方米的绿

    7、化。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建设时,注重优化及修复生态环境和生态廊道,优化生态空间体系,科学合理使用土地,形成了以游湖湿地公园为主题的生态“绿心”、以沿太湖1公里生态区域为主体的“湖滨景观游憩带”、以多条山水廊道为纽带组织游湖与沿太湖生态区域的生态沟通走廊。赵瑞龙介绍,除了这些大项目,苏州正积极探索和推行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水生态的破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雨水调蓄和利用设施建设纳入建设用地规划条件,鼓励将综合径流系数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新开发地块、新建工程等采用地面渗透和调蓄综合措施,有效减低渍涝灾害风险;城市建设注重雨水收集利用,每公顷建设用地宜建设不小于100立方米的雨水调

    8、蓄池,路幅超过70米的道路两侧逐步配套建设雨水蓄水设施。根据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规划,到2016年,苏州城市透水地面率将达到45%以上。让雨洪不是灾害,而成福音 致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者的一封公开信。这是致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者的一封信,也许每一位普通市民也可以是它的读信者。 近年来,每当雨季来临,媒体上常常读到关于城市内涝的报道。今年首都北京大雨中77位遇难者的生命,更影响着民众对雨的情感。街谈巷议中,弥漫着对雨的恐惧。“快把雨排走!”成为人们异口同声的呼号。书记忙起来了,市长忙起来了,市政管道工忙起来了,抽水泵站忙起来了。彻夜不眠,目标只有一个,“赶快把水排走!”我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确

    9、实在为维护城市居民的安全艰辛地劳动着。同时,这又是一件何等令人悲哀的事! 殊不知,对于中国大地来说,对于中国的每个城市来说,对于中国的每个人来说,雨水都不应是灾害,而是福音。中国的淡水资源仅有世界的10%不到,这其中的75%已经污染了,而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0%;中国的三分之二城市缺水,整个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都在下降,北京地下水下降的速度是每年1-2米;而跨流域的调水,使地区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变成了全国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整个中国大地处在一种极度的干渴状态。我怎能不呼号把雨水留住! 如同堵车、污染一样,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病痛,并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而更让我担忧的是,面对这样的

    10、城市病,庸医泛滥;我们的城市决策者往往又是急病乱投医,结果会把城市置于更加不可收拾的境地。其中的最大误区是:凭借强大的财力,通过修建“灰色”市政排水工程的方法来解决城市雨涝问题:铺设更大型排水管道,更大的泵站和建更坚固的水泥堤坝。广大市民由于对西方城市发展史及其经验教训不了解,对当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不了解,往往会误以为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等一些早期工业化城市的地下水道是最先进的,羡慕其宽大可以开车,羡慕其排水泵站的马力之巨大。殊不知,这些都已经是一些落后的城市排水技术,在西方已被学术界诟病多年,而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实践已经完全不再采用这种工业时代早期的、简单机械的工程措施。这

    11、样的工程方法会带来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水资源浪费。 将雨水排掉,不能补充地下水,是地下水位年年下降的主要原因。雨水是宝,不可排而须留。中国古代人民基于长期的灾害经验,发展了丰富的雨水收集利用智慧,所谓“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从单体的四合院建筑设计,到城市内的蓄水坑塘系统,到郊区农田上的陂塘系统,都是蓄水智慧的结晶。而当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却片面依赖地下水管排水,片面依赖大功率的水泵排水。上天所赐的免费雨水,被我们用昂贵的代价排掉了! 第二,是经济上负担巨大。 由于中国城市普遍受到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极端,降雨量集中,有时,一天的降雨量可以占全年降雨量的40%,甚至更高。因此,要建造足够大容量的地

    12、下管道系统来排泄极端暴雨,既昂贵又浪费;而且,这些设施必须常年维持良好的状态,否则便失去意义。而要维持这套“灰色基础设施”,其代价是巨大的,会给未来的城市管理带来巨大负担,最终要由每个纳税人买单。如同为了开一场奥运会去建一个容纳10万人的体育馆,而100年可能就用一次,而这个建筑必须要天天维护一样。这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城市想解脱的困境,我们不可再蹈覆辙了! 第三,是水系统生态服务能力的全面丧失。 “灰色”工程排雨系统的广泛使用,造成地表水体消失,水生生境消失。同时,雨水被排走后,城市里的绿地又需更多的灌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君不见,一方面,雨水被迅速排掉;而另一方面,雨过天晴后,城市绿地在用

    13、“最先进”的自动喷灌系统,准时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开启,喷洒“甘霖”,这是何等的浪费! 当代城市雨洪管理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是将雨水就地消纳,让雨水在一定范围内滞留,就地资源化。对待中国的城市雨洪,正确、简单、高效而经济的做法是建立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利用绿地滞留和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滋润干渴已久的土地和地表生命植被。具体做法包括:恢复河漫滩,让那些被水泥固化了的水系河道重归自然,并给水流让出足够的空间,任其水涨水落;建立雨洪公园和绿色水库,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等。每个城市有近50%的绿地,可以用来帮助解决雨涝问题,一个简单的算数是,只要城市的绿地标高普遍低

    14、于道路20公分,我们的城市就可避免雨涝灾害;同时,利用大多数城市都有的众多河流湖塘,承担雨涝调蓄的功能。古代中国城市适应内涝的智慧之一是将城市建在水中央或者把水留在城市中和城市四周。遗憾的是,目前这些绿地和自然水系并没有很好发挥滞蓄雨洪的作用,相反,它们往往成为城市的负担。原因之一是它们分属不同部门管辖,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因此,我们往往会看到车在水里游,而旁边湖里的船却在因缺水而搁浅。当然,适度的人工管道排水在城市中是必须的,但即使如此,也应用分散式的管道系统,而非集中的排水管网。将这些分散的、局部的排水管道与下洼式的城市绿地和公园以及城市中的湿地、湖泊、河流等自然水系统相结合,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具有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成本低廉的、雨洪管理的生态基础设施。确立生态的观念,而不依赖灰色水泥路径,以此思路,必定还会找到新的、更多对待雨洪的方法。果如此,则城市的雨洪就不再是灾害,而是福音了。如果我们城市的后代能在雨后能听到蛙声,那将是何等的福祉!


    注意事项

    本文(海绵城市.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