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第6讲.ppt

    • 资源ID:9749654       资源大小:19.01M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第6讲.ppt

    1、第一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第六讲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霍红伟,第六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二、皇权与中枢决策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四、监察与法律制度五、军事制度六、科举与学校七、五代略论,主要内容,霍红伟,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1、王朝政权的更替,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1、王朝政权的更替,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2、政治制度的演进,秦建立了郡县制的君主体制,是君主、官僚集团、编户齐民构成的官僚帝国。皇帝要拥有对管理层的人事控制权,官僚体系需要流动性。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是一种变形的贵族政治,实现了身份地位的世袭化,但是难以恢复到西周时的宗法制度。在同皇权的斗争

    2、中,门阀制度难以战胜官僚体制。所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隋唐时期又出现了强大的皇权和大一统的帝国。隋朝的制度在继承北周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在创新之中逐渐稳固。而唐初基本上是继承。尤其是科举制的推行,逐渐削弱了士族的力量,保证了官僚群体的更新和帝国的活力。使得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焕发了生机。,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2、政治制度的演进,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科举制,科举制是始于隋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炀帝以十科举人,有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后减为四科,仍保

    3、留进士科。以考策论为主,在中央政府考试。汉代察举也有考试,但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科举也要地方推荐,考试是取舍的主要手段。从此开始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据说,隋炀帝曾说,就是跟士大夫们比文才,他也应该做皇帝。有几个比他诗做得好的大臣,被他借故杀掉了。,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府兵制,完善府兵制,使寓兵于农的府兵体制制度化。,整顿律法,制定开皇律,将死刑终审权收归中央。唐代的贞观律、永徽律实际都是开皇律的修订。,恢复礼制,恢复礼制。隋唐是南朝和北齐礼仪的复合体。,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

    4、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卷8辨兴亡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资治通鉴卷181炀帝大业六年正月,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炀帝登基之初,即

    5、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余万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通典食货典,扬州观音寺鉴 楼,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皇帝的职权,拥有立法、司法、行政方面的最高权力。法律的制定,由皇帝核准并颁行。正式法律外,皇帝制敕具有法律效力。皇帝有诛杀和大赦之权。死刑终审权有皇帝掌握。皇帝是行政首脑。三省长官对皇帝负责。经常通过常朝朝议,入阁议政和在延英殿召对等形

    6、式,和朝臣议政、决策。,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1、皇权加强,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贞观政要卷一灾祥,窦皇后四子,唐太宗,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

    7、,唐代之长安,其宫在城北,故北军为卫宫之武力。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决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玄武门,唐长安城图,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武则天,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705年中宗复位,皇后韦氏与皇女安乐公主干政,武氏家族武三思、崇训(安乐公主之夫)父子用事

    8、,朝政混乱。707年 皇太子重俊发动政变诛武氏父子,随后被中宗镇压。710年 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中宗,立其少子重茂,韦后临朝称制。临淄郡王李隆基(睿宗李旦第三子)与太平公主(则天女、睿宗妹)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拥立睿宗复 位,隆基立为太子。712年 睿宗传位于隆基,是为玄宗。713年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被玄宗挫败。,武则天后遗症,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德宗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敬以弑殒,文(宗)以忧偾,至昭(宗)而天下亡矣!新唐书宦者传序

    9、,泥制宦官头像吐鲁番唐墓出土,被宦官拥立的皇帝 穆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被宦官杀害的皇帝 宪宗 敬宗,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3、皇权与宦官,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资治通鉴卷263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 廿二史札记卷20“唐代宦官之祸”条

    10、,柳公权 书,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3、皇权与宦官,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隋代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正副长官为宰相,但尚书省权力比中书、门下为重。唐初沿袭,尚书省长官集决策与执行权于一身,在宰相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从太宗时起,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作为宰相职衔。玄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的正式称呼。宰相来源扩大和职衔的固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唐代实行宰相集中议事制度,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地点是政事堂。政事堂成为了议

    11、政决策地点,三省长官负责全国政务的处理。三省的副职成为实际负责人。后来皇帝不再设正职,副职进入政事堂,宰相官阶降低,更便于控制。唐太宗末年,随中书省地位提高,政事堂移到中书省。宰相权力在唐后期因翰林学士和宦官进入决策体系而降低。,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制的特点:1.集体宰相制2.决策与行政分离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省位置图,六部、二十四司、九

    12、寺五监,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2、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2、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也具有的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这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方向。,吴宗国 主编,三、中央与地

    13、方行政体制 2、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唐把州县的辅助官吏纳入国家编制,由中央任命,地方长官只有举荐权,而没有批准权。在西京、东都和北都(晋阳)设府。唐代州分上中下三等。长官为刺史,属官有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下设诸曹。县分等:三府所属为京县。其余分上中下,长官为县令,属官有县丞、主簿、县尉。,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派黜陟使或观风俗使分巡。道依山河形势划分,还不是行政区划。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

    14、、观察使以常驻。“安史之乱”爆发后,军事成为主要政务,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逐渐形成“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然节度多兼观察,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又各道虽有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然亦多以节度使兼之。盖使名虽多,而其主事者,每道一人而已”。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平定突厥,除将10万户突厥内迁中原之外,又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州府。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

    15、来的部众,在行政上保持半独立状态,在政治上保留各族原有自治权力。后又推广至其他少数民族部落,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官照做,税照收。需中央认可。,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4、羁縻州府与都护府,唐代最多时设置八个都护府,后减为六个(安西、北庭、单于、安北、安东、安南)。都护府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的纽带,它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都护由汉人担任,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都护府属官设置与内地府州相同,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和功、仓、户、兵

    16、、法等曹参军事,分管各种行政事务以及人事、民政、财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事务。这些属官也由中央任命,所管辖的事务都要按中央的指令和政策进行。,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4、羁縻州府与都护府,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5、职官管理,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5、职官管理,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以律、令、格、式为基本组成部分,以典、敕、例为补充的法规体系。典是典章,如唐六典是有关行政方面的法规;敕是诏敕,是皇帝的命令,其地位

    17、甚至还在律令格式之上;例是办案成例,可以作为比附判决的依据。,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十恶,亲属间强奸、和奸,内乱,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蛊毒厌魅,不道,杀官长、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不义,谋杀或殴打尊长,恶逆,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不睦,谋背国从伪,谋叛,忤逆于直系尊长,不孝,谋毁宗庙山陵宫阙,谋大逆,对君主的不敬行为(包括过失犯罪),大不敬,谋危社稷,谋反,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2、法律制度,府兵之

    18、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服役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战时由政府下令征集兵士,交大将统率出征;战争结束后,兵士回军府。兵农合一,寓兵于农。)新唐书卷五兵志,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叫做“折冲府”。在唐代,折冲府共有600多个,折冲府的长官称折冲都尉。这600多个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其中大约40设置在关中地区,接近关中的河东、河南一带折冲府也较多。折冲府的这种分布特点,目的是“居中驭外,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600多个折冲府分属中央十六卫统领。,唐发兵鱼符

    19、,五、军事制度,唐会要卷七二杂录: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天宝时期,所谓“杂种贱胡”倍受重用,主要乃边疆形势、边地民族分布及部队成份变化所致。,五、军事制度,重用蕃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五、军事制度,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

    20、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卷五兵志,三类藩镇,五、军事制度,五、军事制度,在许多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下,德宗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建设。贞元以后,德宗不断扩大神策军,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统领神策军。神策军达15万人左右,待遇优厚,战斗力比较强。从神策军中成长出一批军事人才。,加强中央禁军,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序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资治通鉴卷二六三,五、军事制度,李辅

    21、国:“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胡三省:“去程得鱼,所谓去虺得虎也。”,四、军事制度,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上于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

    22、”。皆给以符,谓之“告身”。凡官已受成,皆廷谢”。,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吴宗国 著,武则天大开制科,增加了科举入仕的人数。但比起杂色入流和门荫入仕来,科举入仕在入流总数中仍然只占很小比重。进士科在唐后期成为选拔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六、科举与学校 1、科举,其中,中央政府出面办的儒学为国子学(三品以上大员子弟,315人)、太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515人)、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弟560人及庶人之俊异者800人)。律学、算学、书学是技术性的。此外,还有太医院的医学、太常寺的卜学、太仆寺的兽医学、司天台的司天台学(天文历法)。州县设地方官办学校,儒学为主。有些也办

    23、医学。由于科举可以入仕,其他学校日渐萎缩。,六、科举与学校 2、学校,六、科举与学校 2、学校,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诏令州县及乡皆置学。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又诏令全国州县官学设置孔庙,从而将庙学制推广到县学一级。唐代在教育制度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庙学制的确立。“所谓庙学制,指于学校内建置圣庙,并在圣庙举行学礼而言。就学校的空间规划而言,成为学与庙两个空间,但彼此仍可相通。这两个空间,以今日的观点来看,学是教学空间,庙是祭祀空间,在校园设计上,则以庙为轴心而展开。简言之,所谓庙学制,是以庙学为主轴而展开的儒教主义教育的制度。”,六、科举与学校 2、学校,六、科举与学校,呜呼!

    24、五代乱世也,其事无法而不合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汉本纪赞)呜呼!甚矣,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唐废帝家人传赞)呜呼!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晋家人传赞)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一行传序),欧阳修论五代,七、五代略论,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

    25、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默,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司马光,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欧阳修,七、五代略论,七、五代略论,中唐以后的藩镇割据,已开五代十国的政体先河。藩镇是武装割据政权,对外依赖军队的守御,对内也靠军人的控制和管理。文官主要是书记和判官,前

    26、者掌文翰,后者负责民政和财政。士大夫成了战时出主意的谋士,平时征集粮饷的刀笔吏。传统道德教化的士大夫治理天下的举措不见了。藩镇维系内部的制度有两种:一是通过血缘、准血缘(义子)和地缘纽带,维系部众;二是通过掌握亲卫军(牙军)进行武力威慑。这种军阀政体的统治方式全靠武力的威胁和亲缘的纽带,以及物质的利诱。于是,原来最牢固的依靠也会成为最大的威胁,即不断上演下级推翻上级的情形。从国家的管理到秩序的维护,基本依靠武力,地方州县长官也往往用武人担任。中央武力控制地方,而地方却向中央表示归附,以获得中央的承认。在中央无实质性的统一,而地方却获得了名分上合法性。五代十国时期是传统统治模式(道德教化、文官管理)被彻底毁弃的时代。,七、五代略论,七、五代略论,


    注意事项

    本文(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第6讲.ppt)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