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专项复习教案.docx

    • 资源ID:9731180       资源大小:39.67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专项复习教案.docx

    1、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专项复习教案2012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专项复习教案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4 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一、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一)人口过程人口问题跟环境问题、资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什么是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的时空运动过程之中。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

    2、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和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化结构、行业结构等。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有了这些指标就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口的上升、稳定或下降的规模和趋势,是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近百年,特别是二战以后的近0年,世界各国国内人口迁移。即由农村大量拥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

    3、现一大批特大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现象和过程,称人口城市化过程,即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社会变动以就业结构为例说明。199年我国就业结构出现4个变化:一是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模式正在形成,全国13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城镇劳动力约占10。二是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全国城乡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060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96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已超过10。三是城镇职工中国有、集体职工所占比例下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所占比例持续上升,约占全部城乡职工的64。四是机关人员减少较多,但事业单位职工增长过快。

    4、199年国有机关单位职工比1994年减少约2万人,但事业单位职工增加62万人。在人口学中,已经证明了一个基本定律: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客观地存在一个极限总和生育率,即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养育的孩子数有一个极限值,它由人口各年龄组死亡率分布和生育年龄分布,或者说由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方式所确定。如果现实总和生育率高于这个极限,则人口总数将永无止境地增长下去。(二)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和岁一组,由小到大,对各组人数绘成结构图,如图411所示,这种图又称年龄金字塔。塔的中线上的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中线左右分

    5、别表示男女人口比例;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年龄金字塔生动形象地表明人口发展类型。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公元前,大约在1000万的水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000万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从1900194年,经过4年由4亿增长到6亿。从1941969年,经过1年由6亿增长到8亿。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2000年,全国人口129亿人

    6、。(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7年)。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19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

    7、到26,1962196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1949年中国

    8、人口数量为4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14。新中国人口是在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且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99年为21个,比很多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 (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93年1076、1964年10、1982年1063、1990年1066、2000年10674,呈现一种逐渐平衡的趋势。中国当前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

    9、的局部失调问题是存在的。(四)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密度高达118人/2 ,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增长为132人/2。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黑河市,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胡焕庸线),可将中国人口分布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具体表现在: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动态变化大。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1949年

    10、,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76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人口城镇化过程迅速发展。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61,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1949年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8,1982年为667,1990年为804,2000年为841。(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足年。1990年全国人口盲率为188,1990年降低为672,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11、但西南和西北地区盲率仍较高。我国新生儿中每年出生先天缺陷婴儿30多万。全国共有残疾人1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2000年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611人,高中程度的11146人,初中程度的33961人,小学程度的3701人。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有关概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理学意义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人类驱动力(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核心

    12、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裸地主要分布在x疆、内蒙古高原

    13、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 三、土地利用现状(一)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我国现有耕地约133108h2,加上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8h2,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地约08108h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011108h2,包括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027108h2,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8h2,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草坡地约027108h2,共计约6108h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88。耕地的障碍因素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约占13,其中涝洼地约007108h2,风沙干旱地约009108h2,水土流

    14、失耕地约007108h2,红黄壤低产田约为012108h2。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二)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可分为沙漠、戈壁、石、珊瑚礁等,沙化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开发利用。我国沙漠面积06108h2,戈壁面积06108h2,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3和8。石面积046108h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部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高和极高的冰川

    15、和永久积雪下缘冰碛石带。珊瑚礁是其他土地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海海域,总数量约200多个,虽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岛上富有鸟粪,估计储量达200104t以上,但多数珊瑚礁,由于面积小、礁石多、积土薄,还难以利用。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1、协调人口与资的关系,优化人力资与自然的组合。2、建立资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发挥地区资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

    16、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1东北区全国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今后农业的发展,以深度开发为主,并开发宜农荒地资,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森林资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大、小兴安岭和长白林区森林资的培育与保护。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

    17、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加强草原和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 3黄淮海区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冀鲁低平

    18、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燕、太行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4黄土高原区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渭北陇东旱塬的农业开发;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长江中下游区农业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开发的重点是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江(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农

    19、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洪涝灾害和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类型区是: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南岭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6西南区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秦巴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川滇高原水土资的开发与农业的综合发展;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

    20、设。7华南区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今后农业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带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海南热作基地建设;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8甘新区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

    21、的畜牧业基地。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天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9青藏区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

    22、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x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第三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中国河湖众多,水能资丰富,水电、水运发展潜力大。但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资量偏低,加以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一些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床淤积,加剧了洪涝危害。我国在兴办水利、防治水

    23、害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业绩。一、中国水利开发的历程(一)古代水利成就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大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一些。河南、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人类主动取水或排水的遗迹,河南登封的龙化,证明已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为公元前26前21年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在四川灌县兴建的都江堰。自秦以后,我国经历了三次统一与和平时期,带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水利大发展。如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连接南北的大运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水利工程。(二)近代水利这个时期,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水利事业不但无法赶上世界发

    24、展的步伐,相反,已有的水利设施无力维修,效益退化。在水利建设停滞而江河湖海不断演变的情况下,水旱灾害越越严重。二、中国水利的现状(一)水利建设成就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共建成水库8118座,总库容08681083;建成20000h2以上的灌区242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为0132104h2;建成各类水电站1万余座,装机容量为79323104,年发电量为24313108h;新建和整修堤防共27104,保护耕地面积399104h2,保护人口466108人。在历次洪水中,江河堤防有效地保护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二)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

    25、威胁。1、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2、旱涝灾害频繁。3、水能资开发利用率低。4、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6、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三、主要河流的治理开发(一)长江的治理与开发长江年均径流量96001083,干支流蕴藏268108水能量,可能开发197108,占全国的3。长江的最大问题是洪水峰高量大,而河道泄洪能力不足。长江治理开发的成就:•中下游筑堤防在分洪后可防御194年级洪水约为40年一遇,不分洪可防102年一遇的洪水。•全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48万多座,总库容12221083。汉江可基本控制洪水威胁。•中下游平原建成排水涵闸7000多座,机

    26、电排灌容量10104,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达年一遇以上。•开发大中小水电约1600104,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104,年发电量17104h。•系统整治改善了中下游航道,川江航道有明显改善。•开始建设上中游防护林。目前正在兴建宏伟的三峡工程。最终蓄水位17,坝顶高程18,总库容3931083,其中防洪库容2211083,装机容量1768108,年发电量840108h。 (二)黄河的治理开发 黄河年均径流量631083,水能蕴藏量404104,可能开发2800104,年输沙量16108t,平均含沙量3g3。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就•在上游建成龙羊峡

    27、、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个梯级大坝,装机容量324104,年发电量16108h,开发程度30。•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初步治理面积约101042,入黄泥沙有所减少。•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期改建,主要用以控制特大洪水,平时尽量降低汛期运行水位,蓄清排浑,控制凌汛,并利用径流低水头发电。•全流域灌溉面积从80104h2增加到10104h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泥沙得不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继续淤高。2、凌汛威胁,龙羊峡和刘家峡冬季放水发电,增加下游凌汛的威胁。3、水资不足,上中下游用水近2701083,汛期还需用200多亿立方米输沙入海。4、近年春季

    28、干旱时下游经常发生断流现象。(三)淮河的治理与开发淮河水系流域面积191042,沂沭泗水系面积8101042,年均径流量6111083。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不稳定,又由于黄河泛滥的原因,下游洪水出路少,因而灾情严重。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中游洪水通道未能根本解决,平原蓄洪区使用时困难大;二是河水污染严重,现在正在积极治理中。(四)海滦河的治理与开发修建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261083,在平原开辟分洪滞洪区32处,滞蓄容量1911083。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200年一遇。治理平原原有易涝耕地面积的80。灌溉面积640104h2。存在问题:缺水严重。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大范围的“漏斗”

    29、,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为了弥补海河水系的水量不足,修建了引滦入津工程。近期引黄河水,远期引长江水。前者包括引黄入晋、引黄入淀(白洋淀),后者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五)珠江的治理开发流域内兴建大中型水库370座,总库容3941083,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104,电力排灌站装机120104,灌溉面积为6104h2,修筑江海围堤10000多千米。西江上游红水河段水力资丰富。拟建11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60104,年发电量628108h。(六)内陆河的开发内陆河区总面积近340104h2,占国土面积的3,年径流量大于11083的内陆河90多条。内陆河流域的开发程度有很大差别,其中x疆天

    30、南北、甘肃河西走廊开发程度较高。内陆河区的主要问题:防止水资的过度开发。要提高每立方米水的经济效益,保证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四、跨流域调水我国各地水资的利用开发有很大差异,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资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水资却十分紧张,称为“三江水富、四河紧缺”。三江年均径流总量138801083,而四河为17201083。•规划中的向缺水地区引水的主要工程有:华北区: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引黄(河)入淀(白洋淀);万家寨引黄入晋;引黄济潍(潍坊与烟台);东西水东调即由东平湖引黄至莱州。西北区:x疆北部引额尔齐斯河的北水南调;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东

    31、北区:北水南调(引松花江水至辽河);辽宁省的东水西调。东南区:浙江富春江引水到宁波。西南区:四川长征渠,引青衣江水至重庆;贵州乌江引水灌溉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我国水利部门对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调提出西线、中线和东线引水方案。第四节 矿业开发与能工业矿业是开采能、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一、矿业开发的特点矿业具有初级性。为重工业提供原料资和动力资。矿业具有明显的资地指向性特征。各地区的原料资、能资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埋藏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地区矿业。矿业的分布较加工工业区域差异更为明显、更为集中。导致矿业的开发也具有集中性。矿业开发的初级性决定着矿产品具有运量大的特征,分布的集中性特征又使矿产品的运输具有运距远的特征,使矿业开发对交通运输 业产生极强的依赖性。二、中国的矿业开发与总体布局依世界4种主要矿产资的总价值计算,中国占世界1464,资价值密度为11446万美元,均居世界前列,其中1种居世界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专项复习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