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docx

    • 资源ID:9697429       资源大小:725.06KB        全文页数:1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docx

    1、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考向解读】 由对文言实词的专门考查,转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就为学生指明了备考方向。当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掌握一些基础性的文化常识,是亲近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命题热点突破一】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形式虽然简单,考查的内容却非常广泛。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考生答题的质量,所以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重积累,多训练;导之以法,练之以据,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

    2、文言实词学习的最佳效果。1、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例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3、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

    4、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

    5、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

    6、之械器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桓公 管子 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7、。(5分)【答案】9C10B11D12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14答题角度参考: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

    8、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1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本题选项D“其使”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所以选D。【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2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

    9、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3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

    10、,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

    11、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

    12、于齐国)了。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

    13、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

    14、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州咸敬服之咸:全都B服章有殊于众 殊:不同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带:兼任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 迁:搬迁参考译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

    15、山,被葛荣擒住。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命题点二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

    16、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子厚,讳宗元。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

    17、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18、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停蓄: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子本: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相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遇用事者得罪 B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C悉有法度可观 D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

    19、比【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参考译文:子厚,名叫宗元。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

    20、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

    21、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做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22、命题点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

    23、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节选自明史顾佐传)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 校:比较B以佐文士,难之 难:刁难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 赴:前往D权贵人多不便之 便:方便【解析】选DA项,“校”后面有“射”可以判断为动词,解释为“比较”正确。B项,“难”,形容词活用作参与了这件事。顾佐奉命招安庆远蛮人,在四川监督

    24、采伐树木。跟从皇帝北征,巡视关口要地。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召入担任应天尹。顾佐性格刚强正直不屈服,官吏百姓都害怕并佩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北京城建立,改任顺天尹。有权势的人多因他感到不方便,他被外调做了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任通政使。命题点四通假字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状不必童而智童,

    25、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节选自列子黄帝)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童:儿童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26、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

    27、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命题点五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昼夜

    28、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命题热点突破二】 文言虚词一、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例如2012年山东卷中的“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

    29、“亲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员亡,荆急求之 亡:逃亡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 知:巧诈C去郑而之许 去:前往D因如吴 如:到,进发参考译文: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巧诈,(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

    30、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二、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2013年天津卷中“敬恒皇恐,长跪谢”一句,“谢”有多个义项,“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语境分析:“敬恒非常惶恐,直身跪着(向母亲)谢罪”,由此可知,敬恒不务正业,做买卖时以次充好,被他母亲看到后,训斥了他,于是敬恒跪着向母亲谢罪,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谢罪”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

    31、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C今絷者众 絷:抓住D以中意乃解 解:缓和【解析】选B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参考译文: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三、联想印证法1课本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