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docx

    • 资源ID:9490388       资源大小:27.6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docx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并引发了北欧地区宗教改革运动,而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领域的两大重要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促进西方世界走向文明具有重要的和根本推动作用,而反宗教改革则是天主教会对历史进步的一种反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寻求更好生存的惟一选择。与之相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这三

    2、种教育势力形成了当时欧洲教育的复杂局面。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一、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人文主义特征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近千年的时间。至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者点燃了呼唤人性解放的火炬,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和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它以急风暴雨之势,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枷锁,使它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古运动,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更新的历史内容。自10世纪以后,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到了14

    3、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15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先后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从事中介活动的商业、银行业。这样,就从中世纪市民阶层中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与此同时,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开始解体。15世纪末,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因而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于是,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革命的力量,便发动了对封建制度的进攻。在此

    4、形势下,广大农民与封建剥削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新兴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共同反抗封建制度。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了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起于14世纪初叶,经过15、16世纪,止于17世纪中期。它最初发生于意大利,并逐渐波及到尼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地,成为震撼整个欧洲的惊涛骇浪。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夏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是指人类精神的觉醒,反抗中世纪的精神桎梏,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为摆脱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文化和思想锁链,资产阶级的

    5、先驱者们竭力求助并广泛利用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这是因为他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宝库中,发现了许多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就是说,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以及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正好与中世纪神学教育的枯燥的教条主义和冷酷的禁欲主义形成强烈的对照。早在13、14世纪,意大利先进的思想家就开始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研究,同时,阿拉伯人的西侵和十字军东征,东方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拜占廷的文化典籍和阿拉伯文化源源流入西欧。同时,许多学者从欧洲各地的修道院里搜集古代作品、手稿和抄本、雕刻和绘画等艺术品,并从罗马废墟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所有这些,“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

    6、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更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从此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中世纪的神学观念迅速瓦解了。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整个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运动。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复活”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建立一种新文化。他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从神学中解放了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等,强烈要求用人文主义的教育来取代经院主义的教育。人文主义,Humanism的核心显然就是要以人为主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提倡人道,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神道,反对绝对依赖)2.宣

    7、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盲从、迷信、压抑和禁锢)3.肯定现世生活和尘世的价值(来世遥不可及,反对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4.提倡知识与科学,尊崇理性(反对梦寐与无知)。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虽然都体现出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则有差异。(一)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教育特征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弗吉里奥、维多利诺和格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西班牙的维夫斯、英国的莫尔、德国的温斐林和法国的比代等。其中的维多利诺和伊拉斯谟被公认为人文主义最重要的教育代表。虽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具有更强的世俗性,而

    8、北方的人文主义教育十分强调前虔诚与道德的价值,但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及其主张却体现出了更为根本的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1.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培养合格的公民(源于古希腊罗马、学究)2.在教育内容问题上,强调古典科是目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3.在教育的作用上,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治世治人,强调改造社会,不重视对自然的改造;4.在语言学习中,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民族语言的教学;5.在教育方法上,后期形式主义严重,所谓的西塞罗主义就是一种表现。(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教育特征很显然,这种特征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因为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政局发生了变

    9、化,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人们对共和制、公民权等概念日益生疏,在教育上,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而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这样,人文主义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学家称之为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底格朗(宫廷人物)、法国的拉伯雷(巨人传)和英国的埃利奥特(行政官之书、统治者之书The Boke named the Governour)和培根等。这些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当然是对当时教育的一种观照,反映了当时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与前期相比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的上,重视培养培养贤明的君主和侍臣(完全的绅士)2.

    10、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学习渊博的实用知识,除重视人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外,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3.在教育的作用上,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4.在语言的学习上,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5.在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强调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从事实中学习可以看出,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世俗性更强,具有更多的近现代精神。(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古典主义3.世俗性4.宗教性5.贵族性第二节 新教教育一、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建立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和教皇制度,而随后提到的反宗教改革则是天主教会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反动。我们知道,自公元5世纪

    11、罗马帝国灭亡后,天主教会一直是欧洲惟一统一的国际性组织,其势力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活进行着广泛的控制。在原则上,教会作为一个神圣的机构,所应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的纯洁,其目标是将上帝的荣耀带到人间并通过圣事使众生得救,而要做到这一点,教会人员首先应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为教徒树立榜样。然而教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到了宗教改革前夜,教会的腐败已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对于教会的抱怨、讥刺和批判以各种形式流传在社会上。纯洁教会成为欧洲当时一个最普遍的口号。人们以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审视教会,教俗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做了思想准备,人文主义思想家对天主教会和神

    12、职人员的腐败、愚昧与虚伪的揭露,对改革教会、改革现实社会的呼吁,对人道精神、批判意识的推崇等,成为宗教改革者对天主教会及其教阶制度、仪式、教义等予以怀疑、批判进而予以否定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长期以来,对于天主教会的种种积弊,天生教会内部的有识之士也深感不安,他们力图革除教会弊端,改革教会行政,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既然这种内部的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不能实现,那么外部的、自下而上的宗教革命就在所难免了。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也是促成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因素。王权的强大降低了教会在欧洲社会的地位。教会作为一种超国家机构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封建分裂和王权的衰微,只有在

    13、这种条件下,教会作为统一的组织来管理社会生活的必要性才充分显示出来。而王权的强盛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得曾经作为欧洲的教育者、开发者、管理者和仲裁人的教会已经不再被需要了,强大的王权和民族国家已有力量从事各种世俗管理事务。在世俗事务中,教会所有的职能只剩下一件事情可做,这就是继续向整个欧洲索取财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会真正地堕落和腐化了。教会成为整个欧洲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赘物。教会对欧洲财富的占有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16世纪初,大约四分之一的法国、二分之一的德国和二分之一以上的意大利的财产都掌握在教会手中,在德国,教会的土地占了一半。教会敛财的手段多种多样,除征收什一税外,还有接受教徒的捐献

    14、、出售教职、销售赎罪券等。其中销售赎罪券最不得人心,教会1517年出售赎罪券时首先在在德国直接引发了宗教改革。德国于15世纪末已基本上确立了地域的统一,接近成为一个民族联合体,但在政治上仍旧处于分裂状态。内部的分裂和混乱使德国不能像法国、西班牙那样以一个国家的力量反抗教廷的盘剥。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罗马教廷的肆意盘剥在德国表现得最甚,这自然引起了德国各阶层的忿恨,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意识。1517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特使到德国销售赎罪券,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升人天堂。教皇的特使还声称,赎罪券不仅能够赦免以往的一切罪过,甚至还

    15、可以预先赎去未来所犯的罪过。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公开反对买卖赎罪券,认为人的得救不因是否购买赎罪券,而在于是否对上帝有真诚的信仰,人惟有信仰才能得救。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理解圣经的基础上产生对于基督的信仰,最高权威不是来自罗马教会和教皇,而是来自圣经,个人与上帝的沟通勿须教会作中介。这样,教会及其所操持的一切复杂的仪式和活动便成了多余的东西,实际上肯定了个人的理性、意志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路德的思想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他的反对出售赎罪券的言论引起了巨大反响,宗教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宗教改革开始后,德国境内的新教势力与旧教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55

    16、5年双方才握手言和,订立了奥格斯堡和约,规定各地诸侯、,城市有权选择领地内的宗教,确立了教随君诸侯定的原则,路德教从而取得了合法地位。路德派新教在德国的主要势力范围是在德国北部,在国外的影响主要及于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如瑞典、丹麦、挪威等。德国宗教改革开始以后,在瑞士、英国等地也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瑞士的慈温利(Ulrich Zwingli,1484-1531)1518年任苏黎世大教堂的教士,他在传教中抨击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反对出售赎罪券。1522年他发表六十七条,系统地阐述了其宗教改革主张,引发了瑞士的宗教改革。瑞士分裂为新教诸州与旧教诸州,双方发生对抗,慈温利在武装对抗中战死,瑞士的宗教改革

    17、渐趋衰落。1534牢,法国的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9)到瑞士宣传新教教义,使加尔文派新教运动首先于瑞士,继而在法国、荷兰、苏格兰、英格兰、北美等地获得了广泛开展。从1529年起,英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现任国王及其继承人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这样就否认了教皇干涉英国事务的权力,从而彻底与罗马教廷决裂,就在英国形成了国教派,同时又从大陆传播来了加尔文教派等新教派,以及根深蒂固的天主教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后来最先到美国的移民,主要就是新教派(清教徒)受到国教徒的迫害到新大陆追求自由的。新教有不同的教派,大的教派主要有路德派、加尔

    18、文派和英国国教派,此外还有很多小的新教教派。这些新教教派之间意见不一,也有分歧和争吵。尽管各派主张不尽相同,但基本观点都是基本一致的。新教徒反对罗马教廷巧立名目,欺世敛财;反对神职人员的荒淫无耻,贪婪腐化;反对教会仪式的繁文缛节、陋习陈规等。新教徒依然信奉基督教,但都反对天主教教义。例如,中世纪罗马教廷的正统教义认为,教会是上帝与教徒之间的中介,教徒要得救、要获得上帝的恩宠,必须假手于教会和教士,教徒必须在教士参与下依天主教教义和教皇训诫来理解圣经,教徒必须在教士的主持下履行洗礼、圣餐等仪式,方能赎罪和得救。由于教士掌握着圣经的解释权和圣礼的主持权,使得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更使得教皇成为权威的

    19、权威。新教则强调个人而不是教会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否认教会的绝对权威;认为上帝与教徒的沟通不必以教会为中介,教徒可通过个人对圣经的独立阅读和理解,通过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而获得上帝的恩典;不是教皇、教会,而是圣经才是惟一的权威,圣经而且只有圣经才是新教信奉的宗教。这样,信仰就成为个人的事情,任何外在的权威和中介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新教在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它对大一统的教皇统治具有强大的消解作用。新教还进而指责天主教教义的虚假性,认为中世纪教会的许多教义、教规在圣经中没有依据,完全是出于天主教会自身的需要而杜撰的。新教要求以原始基督教义取代中世纪教会教义,以古代教会为楷模革新天主教会。宗

    20、教改革运动使一个受罗马教廷统治的统一的欧洲基督教会分崩离析了,欧洲基督教遂分裂为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两大阵营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对欧洲新教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人文主义运动相比,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的、冲击社会各个阶层的全民性社会改革运动。它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宗教改革,而是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我们知道,宗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而教育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宗教的变革势必导致教育的变革,势必导致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新教教育思想的产生。二、路德教派与教育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宗教、政治和教育上都提出了对西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改革思想。宗教和政治的改革主张主要有四个方面:因信称义;所有

    21、信徒都是教士;提倡新的善功和天职观念;政教分离。路德教育主张主要表现在:其一,教育的目的既有世俗性的,也有宗教性的;其二,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来掌握;其三,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其中的后两项主张对后世教育的影响非常巨大,成为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普遍原则。三、加尔文教派与教育加尔文的主要宗教和政治改革主张有两个方面:其一,和路德一样,强调因信称义;其二,主张政教合一,而这都是根据上帝的旨意建立起来的,个人都应该服从。在教育上的主张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认识上。教育目的与路德一致,强调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是为了宗教信仰,其次是为了世俗利益。也正是如此,加尔文相信教育

    22、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宗教意义上说,人有原罪,要信仰上帝,要受教育;从社会意义上看,良好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知识和能力,而人不像上帝,全知全能,要接受教育;从个人意义看,要形成勤奋、俭朴、效率、责任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要接受教育。而所有人都是上帝的羔羊,因而,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教育(所有人都应该信仰上帝),所以加尔文进一步提出了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从以上两个新教派别的主张不难看出,就教育的意义而言,宗教改革运动对教育的影响更深远。四、英国国教与教育英国国家是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对教育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相对来说,国教徒并不是非常重视教育,总体来说,英国国教兴起的时

    23、期,基本上延续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第三节 天主教教育一、反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会的改革和复兴)总起来看,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最初20余年,天主教会对新教猛攻的反击是软弱无力的,几任教皇均未能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仍旧像过去的教皇那样追逐世俗利益,不关注教会事务。随着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和天主教会危机的日益加深,教皇于16世纪中叶开始把教会事务放在首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宗教改革运动,以图复兴天主教,史称反宗教改革运动。反宗教改革运动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进行内部整肃。在天主教会内部实行整顿,惩办贪污腐化、渎职和严重违犯教规的教士。教皇把一些热心整顿天主教会的人安插到红衣主教会议之中,专门

    24、成立了九人委员会,负责天主教会的整改事宜。第二,改组和建立宗教裁判所,对有异端嫌疑的人,严刑逼供,处以没收财产、监禁或加以放逐甚至火刑焚死。第三,召开特兰托宗教会议。1545年教皇在意大利北部的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目的是为了反对新教。会上天主教内部有强硬派和妥协派的分歧,而且教皇与皇帝的矛盾也很尖锐。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18年,直到1563年才结束。会议最后确认教皇为教会的最高权威,宣布一切新教教派都是异端,宣布天主教的教条、仪式和做法(甚至出售赎罪券)都完全正确无误。公布禁书目录,禁止教徒阅读禁书。同时下令开办神学院,训练为天主教会忠心服务的神职人员。第四,积极推进海外传教。天主教会主张在欧洲

    25、失去的,要在海外补回来,因此向美洲和东方派遣了大量传教士。海外传教扩大了天主教在世界各国的影响。第五,支持和发展耶酥会。耶酥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该会1534年就开始活动,但1540年才被教皇正式批准,此后它始终与罗马教廷保持联系。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宗教组织,耶酥会意欲让世界都服从罗马教廷,它设有专门的教服和固定的活动场所,尽力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耶酥会始终走在反宗教改革的前面,为了维护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利益,往往不择手段,不仅以讲道、传教、兴办教育等手段极力维护天主教的影响,而且还采取暗杀、放毒、策划政治阴谋等手段扩大天主教的政治利益。耶酥会把兴办教育视为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26、,由于措施得力,耶酥会的教育活动颇有成效,在1618世纪的欧洲,没有哪一个教会团体像耶酥会那样在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耶酥会的教育活动及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二、耶稣会的教育活动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而成立的一个反改革组织,又名“耶稣连队”。公元1534年在巴黎创建,其创始人为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Ignacio de Loyo1a,约公元149l-1556年)。他出身于西班牙吉普斯夸省罗耀拉城的贵族家庭。青年时代曾在军队服役,于公元1521年参战时负伤。养伤期间,阅读了基督一

    27、生和圣徒传等书,深受感动,决心抛弃世俗欲念,皈依上帝,献身教会事业。他深感早年接受教育不足,于是刻苦学习,加以弥补,以期取得事业的成功。他在32岁时,前往巴塞罗那入拉丁文法学校学习,其后又进阿尔卡拉大学和巴黎大学就读。公元1530至1534年间,编写了神操一书,并于公元1534年,同志趣相投的同学创办了“耶稣会”。耶稣会初建的目的是到耶路撤冷朝圣。后逐渐扩大计划,自愿到各国传教,提出“一切为了上帝更大的荣耀”的口号,并以反击新教教派的主张,传播天主教义,保卫天主教的利益为宗旨。公元1540年,该会得到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公元15341549年在位)的正式批准。罗耀拉采用当年在军中服役时的经验,按

    28、照军队编制组成耶稣会。总首领称为总会长(General,意为将军),以下依次有会长(Provincial)、校长(Rector)、教务监督(Prefect of Studies)、教师(Professor)、宿舍监督(House FrefGce)、教纪监督(Corrector)、班长(Monitor)及会士(Student)。耶稣会内部纪律森严,会士必须服从会长,各地会长必须服从总会长。总会长拥有绝对的权力,故称“黑衣教皇”。会士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会长的命令,竭力效忠教皇。罗耀拉于1541年被首推为“总会长”。罗耀拉为使耶稣会真正起到“神圣的保卫者”和“天主教会复兴者”的作用,规定耶稣会会士一般

    29、不着僧衣,身穿便装,和俗人自由交往,深入社会各阶层,担任各国和各地区统治集团的宗教顾问,积极进行传教活动。广泛兴办各种学校,争取青年一代,成为耶稣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学校遂成为他们反宗教改革、铲除异端的重要阵地。耶纸会正是这样通过布道、开办学校和担任封建王侯的“神师”的方法,开展活动,对抗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耶稣会活动范围的广泛扩散,其设立的学校也遍布欧洲许多国家,甚至远及亚洲、美洲。17世纪初,耶稣会有学校200所,到18世纪,属于耶稣会的中学有612所,师范学校157所,大学24所。耶稣会学校鼎盛时期,在校学生曾达20万余名。耶稣会把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放在为上层阶级服务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对小

    30、学教育不重视。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学院(College),分初级和高级两部。初级学院修业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高级学院修业3年,相当于大学预科程度,有人则认为相当于高等教育阶段。学院毕业后,可以继续进入大学学习。学院的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0至12岁之间,学生的来源大都是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子弟,对新教徒的子弟也照收不拒,主要是根据青年易受感化的特点,通过教育,使其放弃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会。就其教育内容看,与人文主义教育和新教教育差异不大,但耶稣会的教育成效显著,不仅培养了大批神学人员,而且培养了许多学术大师,如法国数学家、哲学家迪卡尔、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等人都是耶稣会培养的精英,虽然这

    31、些人都走向了耶稣会精神的反面。英国哲学家培根对耶稣会教育极为推崇,认为,关于改善教育的途径,应求教于耶酥会的学院,没有一种教育措施胜过它们。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其一,明确单一的教育目的。耶稣会的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天主教会的忠实驯服的信徒,对天主教会绝对服从,对教皇誓死效忠。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离不开严密的组织管理。罗耀拉本人就曾向上帝祈祷发誓:请给我指点迷津,我要像一条狗似的跟随着你。耶稣会教育章程明确规定,学生要“像一具尸体或一根老人的手杖”那样听人摆布和指挥。教育章程中还宣扬:“放弃自己的想法,比救活死人功德还高”。并告城说:“坚守罗马教会立场,它告诉我

    32、们白为黑,我们也应以白为黑”。“假如上帝指派一位没有理性的动物来做你们的主人,你们应该毫不踌躇地服从它,把它看作是主人和引路人,之所以这样,仅仅是为了这一理由:上帝决定这样做的。其二, 完备的组织管理。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都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99年的教育章程(教学大全)。前者由罗耀拉起草,其中的第四篇专门论及教育问题,后者由耶稣会的第五任总会长阿奎瓦拉主持制定。这两个文件,尤其是后者,对学校和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保证了耶稣会学校的统一、集中和稳定,加上耶稣会的军事管理性质,使得其学校能保持有效工作。其中,耶稣会学校实行寄宿制、全日制和免费制,这在当时是其他类型的学校办不到的。其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训有三个方面:宗教训练、知识训练和教法训练。其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师精心准备课程,并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如检查、复习、辩论及竞争等,而且,耶稣会还不断吸收其他派别教育中有益的教学方法。虽然耶稣会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耶稣会的教育目的显然与社会


    注意事项

    本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