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9487200       资源大小:23.9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三个角度:a)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2、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

    4、验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1)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 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3) 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事物的普遍联系:1) 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2) 联系具有客观性 条件性;3) 联系具有系统性。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

    5、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 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2)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3)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1)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

    6、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

    7、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1.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 3.二者相互转化,讲究条件,矛盾普遍性的最高层次,就是矛盾存在的绝对性。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需要,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

    8、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换的规律性。否定之否定关系: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矛盾分析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1) 坚持一分为二;2) 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

    9、点论: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属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社会规律存在的基础。区别表现在:1.各自存在的领域和作用不同; 2.各自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不同。意识

    10、的作用表现在: 1)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 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做到: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

    11、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1) 主体反映的主动性2) 主体反映的目的性3) 主体反映的创造性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生动的直观,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 理性认识

    12、依赖于感性认识3) 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相互渗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能自发的实现,需要认识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13、性的特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1)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实践的基本原则;2)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XX百科: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精髓:解放思想

    14、、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军事实践的特点:1) 对抗性和暴烈性;2) 主客体间的双向能动性;3) 多变性和不确定性;4) 间断性和连续性;5) 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军事认识的特点:1) 军事认识的隐蔽性2) 军事认识的不确定性 3) 军事认识的时效性4) 军事认识的超长性5) 军事认识检验的残酷性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反映。它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 社

    15、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16、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3)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

    17、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核心展开。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战争的社会历史作用:1) 战争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残酷的破坏性;2) 战争在社会历史作用中表现为二重性;3) 战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进步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

    18、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表现:1) 有些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2) 有些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理论创新者;3) 有些杰出人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开创者;4) 有些杰出人物是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领导者。第四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 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 在少数人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

    19、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上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20、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3) 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商品经

    21、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生产剩余价

    22、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剩余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1) 剩余价值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

    23、个环节;3)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在生产周期决定性阶段。第五章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4、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2) 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 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 国有垄断资本;2)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3)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4)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1)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2) 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

    25、国已有的企业等。3) 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鲜明特点:1) 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2) 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可能;3)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价

    26、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主要原因:1) 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2)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3)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4)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5) 国境环境的相对稳定。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3)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化和上

    27、层建筑领域的种种危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催化剂;4) 无产阶级担负起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第六章1、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1)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构成。2)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

    28、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1) 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模式,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2) 从政治方面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 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客观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