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文化史概论考试范围.docx

    • 资源ID:9476437       资源大小:2.55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文化史概论考试范围.docx

    1、中国文化史概论考试范围中国文化史概论考试范围 一、常识(20分,每题4分) 1. 中国文化的七大特性:文化的连续性、多元性、开放于封闭并存、超稳定性、内向性于涵容性、保守性、政治型于伦理型。 2.三皇、五帝: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文字的发明、金属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 4.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此为九流),小说家(合此为十家)。 5.六艺:A.中国原典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B.古代教育的六科,礼、乐、射、御、书、数。 6.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7.八股文:破题、承题

    2、、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8.六义:A.六书,是指造字和用字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日、月)、指事(刃、本、末)、会意(信、武)、形声(江、河)、转注(如“考,老也;老,考也”)、假借(“矢”假借“屎”)B.诗 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9.三元:A.殿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B.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10.中华名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1.三尊三清:道教崇拜“三尊”,即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或太上老君;他们分别生活在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所

    3、以也称为“三清”。 12.六识、六尘:六识也叫六根,指产生各种感知的六种根源,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则是六根感知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 13.佛教四谛:也叫四圣谛,即所谓的苦、集、灭、道。苦谛是说首先要认识到人生是苦的;集谛是说要找出导致苦的原因;灭谛是说通过修炼而灭除这些痛苦和烦恼;道谛是说通过修炼而达到最高的境界涅槃境界,即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清静功德。 14.三学六度:佛教的修行方法。三学是戒、定、慧(用戒来止恶修善,用定来息虑澄心,用慧来破惑证道)。六度是指通过六种修行方法而超度到彼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智慧。 15.五行生克:相生的五行说为木生火、

    4、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五行说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16.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7.三玄:魏晋玄学家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为“三玄”。 “易”有三意:简易、变易、不易。 18.婚礼六礼:所谓“六礼”就是古代婚嫁的六个程序。分别为纳彩(即男方使媒人纳彩礼给女家,其礼物叫“奠雁”,也常以鸡、鸭、鹅替代,叫做“委禽”)、问名(了解女方的家世,嫡出庶出及出生年月等)、纳吉(问名之后,占卜于宗庙,求问祖先之灵是否吉利)、纳徵(卜筮获吉之后遣媒人送聘礼给女家,象征婚姻正式成立、生

    5、效)、请期、亲迎。 19.三从、四德:“三从”即女子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德、言、容、功。 20.七出、三不去: “七出”即不顺公婆、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也叫“三不出”,即丈夫先贫后富、女子曾为公婆守孝三年、女子无娘家可归。 二、简论(20分,每题10分) 1.简述“大一统”精神。 (一)一贯三为王; (二)龙图腾(一个民族把某种植物或自然物看成是本民族的祖先或保护神,这种东西就被称为龙图腾); (三)对大一统的多民族认同; (四)儒家政治学对大一统集权的维护以及大众群体的认同; (五)儒家、道家在哲学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六)儒家伦理学、

    6、社会学中重视求同存异的“尚和”思想; (七)民族科技、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重整体、重综合的思维模式。 2.传统文化的继承于保护。 (一)传统文化的两种存在形态:1.凝结为物态的 静态存在形式,称为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2.升华为精神的动态存在形式,它流动于现在和将来,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 (二)传统文化具有相对静态的认识优势。 (三)传统文化具有“观往知来”的认识意义。 (四)传统与现代是共时态性。 (五)传统文化具有全球性的对话功能。 (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及全球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传统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 2.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意义包含:A.是指借助现代化手段

    7、以及现代化思维去解读、诠释传统文化;B.站在现代的高度去借传统文化,而使其为现代化服务。 3.全球化必须以本土化或者叫民族化为基础,同时本土化必须实现现代化。 (七)传统文化的保护原则:1.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原真性、完整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A.原真性、完整性;B.与时具进、创造开新。 3.明清“异端”文化勃兴于专制禁忌极至。 (一)“异端”文化勃兴:1.哲学价值主体意识:2.文学个体性灵至上;3.伦理学个体存在意识;4.政治学非君思潮; (二)专制禁忌极至:1.文字狱网与图书禁毁;2.八股取士与思想禁锢;3.海禁于驱逐耶稣会士,闭关锁国。 4.对科举制的评价。 (一)负面:

    8、科举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普遍的选拔人才,而是更多的局限在维护专制集权的官吏选拔上,这集中反映了科举宗旨狭隘的一面。 (二)正面: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之下,存在两大级差。一个是世袭级差,一个是年龄级差。世袭级差容易导致“家天下”政治,以及人际危机的加深。年龄级差容易导致“老人政治”以及社会创造力的萎缩,科举级差对上述两大级差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5.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方法。 (一)教育兴国于有教无类:这是一种大教育观、综合教育观。“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阶级、阶层、贫富,大家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德学并重与知行合一:“德学并重”是指道德修养于学识教育同时重视;“知

    9、行合一”知识积累于行为实践合二为一。 (三)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启发诱导”是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温故知新与学思并重: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学习思考同时重视。 (五)循序渐进与由博返约:“由博返约”是指吧积累的知识材料及时升华为理论,以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六)长善救失及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意思是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短处。 (七)言传身教及尊师爱生:要遵循马克思“主题间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主题间性”原则就是双方都做为主体,主题与主题间平等对话的特性)。 6.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一)原始型宗教的连续存在

    10、和发展,始终没有被后来的创生型宗教所取代。 (二)皇权始终支配教权。 (三)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三教共弘”。 (四)中国宗教的人文化和世俗化:周易中的神道社教、“人间净土说”。 (五)三重结构的衔接与脱节:三重结构是官方信仰、学者信仰、民间信仰,这三重结构的特点是,官方信仰趋于政治化、学者信仰趋于哲学化、民间信仰趋于功利化。 7.道家文化的科学价值。 (一)道的智慧与当代物理学:元领域与混沌。 (二)道法自然与自然农法:日本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农学家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观,针对现代化的病态农业提出了自然农法的思想。 (三)崇尚自然与有机建筑理论:当代的有机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建筑大师赖特

    11、,他依据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针对西方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建筑美学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的、天之自成的有机建筑理论。 (四)“无为而治”与当代管理科学:当代美国、日本的管理学家依据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针对西方传统的功能管理、计量管理等硬性管理所带来的弊端,提出了软性管理的理念,如重视企业精神、重视经营理念以及社训。 8.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 (一)儒家的义利之辩,既有助于经济行为的扩张,同时也有助于经济秩序的建立。 (二)儒家重视学习和教育的传统对于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儒家的群体一是可以转化为具有向心力的现代企业精神。 (四)儒家的重道义、尊德性的价值追求对

    12、我们今天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经济伦理学、经济生态学。 9.周易的基本精神。 (一)全息的整体思维观:把自然、社会、人放在一个整体中去思考。 (二)易简的无为和谐观:尊重自然及人类社会自身固有的规律。 (三)有对的辩证观:防止思考问题的片面性。 (四)鼎革的发展变化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五)讲究“时中”的动态平衡的大思维观、大发展观。 10.岁时节令的文化延伸。 “岁时节令”最初大都与原始宗教相联系,其主旨是趋吉避凶,其后延伸出若干风俗系列。 (一)禁忌系列:如“寒食节”禁火、破五忌。 (二)游乐系列: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三)饮食系列:如“端午

    13、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 (四)民间传说系列:如七夕乞巧节的牛郎、织女。 (五)装饰系列:如“端午节”的五彩丝,“春节”贴春联。 (六)伦理教育系列:如“端午节”的爱国教育、“重阳节”的敬老教育。 三、论述(60分,每题30分) 1.意境美学的基本特征。 (一)妙与美的不同审美取向: 1.西方艺术追求的是美,是对审美对象本身真实完美的在现,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中国文学艺术追求的是妙,是对形而下的审美对象做形而上的观照和提升,妙的着眼点是对有限对象的突破,是整个人生和造化自然。 2.A.妙具有道的不可言传性; B.妙具有深远高远的无限性; C.妙是以变化流动为特性。 3.“妙”的三

    14、种写法 妙:美也(少女为美)(最基本的解释) 玅:玄妙(玄,深也)(比“妙”的意思更深一层) 渺:妙远(远也) 4.美学的四个追求 1、源于希腊文化的美感 2、源于希伯来文化的崇高感 3、源于中国儒家的和 4、源于中国道家文化的妙 5.中国美学观照源于道家的哲学关照:“观妙” (二)“离形得似”的体悟方法: 1. 与“超以象外,得起环中”意同超越客观审美对象之外,才能把握它的审美本质。 2. 苏轼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3. 杜甫诗 花远重重树,云青处处山 4. 王国维的“出与入” 入乎其内,方有生气 出乎其外,方有高义 (三) “万物静观皆自得”审美观照:

    15、1.这种审美观源于中国道家的哲学关照。 老子:“涤除玄览(鉴)” 庄子:“虚室生白” 2.与佛学相关止观法 澄心静虑,谓之止 有所觉悟,谓之观 3.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圆融和谐的审美传统。 1. 源于中国“忧乐圆融” 2. 论语谓关雎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五)文以载道的现实关怀与逍遥无待的审美超越: 1.心斋坐忘的人生超越与寄至味于无味的审美传达。 A.人生超越与艺术超越(庄子田子方:“解衣盘礴”) B.自然冲淡(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C.含蓄空白(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2.“与物无际”与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它指的是对表现和再现的超越,也是对主、客观界限的超越

    16、。人们不必以主题的态度,不以主客对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2.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 (一)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呈现出两个相反的走向:1.宗教依附于政治,服务于政治。从这个层面来说,政府对宗教是宽容扶植的。2.宗教是作为政治的对立面出现。从这个层面来说,政府对宗教是遏制打击的。 (二)宗教与经济呈现出两个方向的影响:1.寺院经济的奢靡与宗教活动的高耗费。2.它可以聚集善款,服务社会,成为重要的第三部门。 (三)宗教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如敦煌石窟艺术、变文是根据佛经改编的说唱艺术、西游记。 (四)宗教与古代科技:如道教的外丹派推动了中国冶炼学、化学、中医学、生命了学的发展,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僧一行对子

    17、午线的测量。 (五)宗教与哲学的关系:1.道教以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2.玄学并入佛家、宋明理学受禅宗影响。 (六)宗教与民俗及文化交流的关系:上巳节(三月三)、盂兰盆节(七月十五);宗教的逆输出,通过宗教的传播进行文化交流。 (七)宗教与道德建设及精神关怀:1.静慧法师在法音中写道“佛教不应该又现代与传统的区别。教化永远是现代的,永远是当下的,永远是新的。佛法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相反,正当其时。因为这个时代佛陀所针砭的人类的烦恼比以前更为炽盛,表现的更为充分。”2.西方学者认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危机问题,人类就已经走到了一个生命意义匮乏的空白荒地的边缘。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一种新宗教或新的

    18、文化科学,因为宗教是对生命总秩序及模式的认知追求。” 3.传统孝道观。 “孝”是封建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孝观念的演变过程。早期孝的观念是与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紧密联系的,儒家思想确立之后,这一观念则向社会性、政治性大幅度倾斜。 其次,孝观念有两个基础,一个是自然基础(即人类的血缘关系),一个是社会基础(封建宗法社会)。第二个基础随时代的变革而消亡,而第一基础则在人类家庭单元解体之前永远存在。就其第一个基础而言,孝的观念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可以肯定的,但“孝道”一词则含有较多的封建色彩。 第三,孝与祖国母亲的概念。祖国也同样有两个基础,一个是自然基础(人类繁衍

    19、生息的土地),另一个是社会基础(政治、法律、军队等国家机构)。不能笼统地讲报效祖国,祖国是代表一定的阶级基础的,马克思说“无产者是没有祖国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忠孝一体观,中国古代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妻子对丈夫的节烈都与忠君思想紧密联系。 第五,孝观念的社会价值。孝的观念在客观上也起着约束人的行为及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六,孝观念的两个结果。孝的观念一方面凝聚了家庭乃至家族体系,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同时将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问题完全推给了社会成员自身,政府虽然因此缓解了财政困难,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七,孝观念的两个效应。孝的观念一方面培养了尊老敬老的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但由于这

    20、一观念的无限度膨胀和政治色彩的大力度渗透,便因此引发了两个知名的社会问题。一个是统治体系中转至守旧的老人政治,另一个是社会体系中创造冲动锐减和阳刚隳沉的老年文化特征。 但是,传统孝道观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比如,孝与法、孝与社会改革、孝与丧葬制度的改革、孝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反哺式与接力式、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愚孝与愚忠等问题。 4.老庄思想简论。 (一)“道法自然”观:1.主张“雕琢复朴”人性复归,纠偏人性异化倾向。2.主张“生而不有,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的至公精神,用以遏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3。崇柔尚雌精神:它包含政治上倡导宽容让步的政策,军事上主张“非攻”,社会学

    21、上主张不争强好胜。4.“内胜外王”之道:即内在修养成圣人,自然可以成为天下之王。 (二)“反者道之动”的辨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反的两种含义,一个是同“反”即对立转化,一个是同“返”即循环往复。“反者道之动”的意思是反是道所呈现的宇宙运动规律。1.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如强弱、刚柔等。2.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如老子的“物壮则老”;通过对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如“柔弱胜刚强”。3.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地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与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1.对现存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和

    22、否定以及追求绝对自由是庄学的一大特点。“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2.“心斋”、“坐忘”的“逍遥无待”的境界,即“呆若木鸡”。“心斋”,指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炼养;“坐忘”,是指冥然端坐而遗忘物我、是非等一切差别的精神境界;“逍遥无待”,指的是绝对自由。3.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如山木篇。4.超越的哲学与文艺的超越。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学艺术所追求的超越精神与道家的超越哲学有密切联系:A.“大象无形”与对形式美的超越超形入神;B.“至人无为”与对人工技巧的超越超技入道;C.“与物无际”与对表现和再现的超越超越主客。人们不以主体的态度,不以主客对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化史概论考试范围.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