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解析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 资源ID:9451402       资源大小:271.5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解析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1、解析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4分)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以下历史事件的发生表明1931年9月2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土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宣战。1936年5月5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停战议和致抗日

    2、通电,第次公开把蒋介石作联合对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转变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解放为已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深远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果斐然A. B. C. D. 【答案】A【详解】据材料“1931年9月2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土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可知,中共产党的宣言发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产党号召全国工农土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符合题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故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陕北洛川会议确立了全面

    3、抗战路线,在此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选A;B、C、D错误。【点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2.1938年12月, 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 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而占领地区划分为以确保治安为主的治安地区与以消灭抗日势力为主的作战地区。”这说明A. 正面战场已形成对日本优势 B. 日本已放弃继续进攻的努力C. 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抗日策略 D. 敌后战场有效牵制日本进攻【答案】D【详解】据材料1938年12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地

    4、威胁了敌人的后方,所以才有材料中的规定“而占领地区划分为以确保治安为主的治安地区与以消灭抗日势力为主的作战地区。”,这说明敌后战场有效牵制日本进攻,D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敌的主战场,且A说法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仍继续进攻,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政府的抗日,C与题意无关。3.下图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 1946 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7月底,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顺利突围。这一战事意味着A. 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B. 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战略失败C. 解放军开始了全面战略反攻作战

    5、D. 解放战争即将进人战略决战阶段【答案】A【详解】据材料“1946 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7月底,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顺利突围”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撕毁重庆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A正确;据所学可知,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故B与材料时间不符;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作战是1947年6月,故C与材料时间不符;1948年9月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决战阶段,D与材料时间不符。【点睛】三大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9月-1919年1月。4.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大量文献、指示和电文中,以下文献按写作年代顺

    6、序排列正确的是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A. B. C. D. 【答案】B【详解】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发表于1947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将革命进行到底发表于1949年元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发表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故正确,B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错误。5.下图为清末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其内容反映了A. 都市女性已经基本职业化 B. 近代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C. 近代生活方式已丰富多彩 D. 工人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答案】B【详解】据材料清末竹枝词沪江

    7、商业市景词可知,缫丝厂、织布厂女工的生产劳动场景,从劳动的场面及分工合作体现了近代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厂,D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女工的来源地,故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缫丝厂、织布厂女工的生产劳动场景,没有涉及工人生活状况得到改善,D错误。6.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许多国家对新中国抱有怀疑态度, 周恩来果断更改发言计划,在会上作补充发言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A. 有利于缓和与会各国的矛盾,实现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B. 有利于实现会议的预期目标,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C. 打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基本隔绝的局面D. 促进了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

    8、易往来【答案】B【详解】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改变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态度,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B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利于缓和与会各国的矛盾,但没有达到实现亚非国家民族解放的作用,A错误;据所学可知,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会议,故C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联系,但与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无关,D错误。7.邓小平指出,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

    9、一星”的发射成功验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国防现代化的水平 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A. B. C. D. 【答案】D【详解】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在20世纪70年代前,故说法错误;据材料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可知,“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的水平,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正确,因此D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错误。8.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毫无疑问

    10、,我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以上材料说明中国A. 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已全面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C. 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详解】据材料“毫无疑问,我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但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符合题意;B中全面确立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1、;1984年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与材料时间不符;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说法与材料无关。【点睛】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9.古代雅典的梭伦曾在诗歌中写道:“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 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据此可知,梭伦的改革A. 坚持正义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 B. 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C. 协调了各方利益,稳定城邦秩序 D. 铲除旧贵族势力,扩大民主基础【答案】C【详解】据材料“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 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并结合所学可知,梭伦

    12、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C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人人平等”,A与材料无关;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是苏格拉底的观点,B与材料无关;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故没有“铲除旧贵族势力”,D说法无关。【点睛】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10.公元前451年, 为应对平民斗争,罗马贵族和平民各5人组成编订法典委员会。委员们被派赴希腊考察法制,同年归国,制定法律十表,由民众大会决议通过,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前十表的补充,从而形成十二铜表法。这反映出希腊法对

    13、罗马法的制定产生影响 平民斗争使罗马走向法制的道路平民的权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罗马法律充分保障了自由和人权A. B. C. D. 【答案】A【详解】据材料“公元前451年, 为应对平民斗争,罗马贵族和平民各5人组成编订法典委员会。委员们被派赴希腊考察法制,同年归国,制定法律十表,由民众大会决议通过,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前十表的补充,从而形成十二铜表法。”可知,希腊法对罗马法的制定产生影响、平民斗争使罗马走向法制的道路、平民的权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正确;据所学可知,罗马法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说法错误,故选A,B、C、D错误。11.亚欧大陆各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了很多世纪。但是

    14、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造成这历史现象的原因是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奴隶贸易 D. 宗教改革【答案】A【详解】据材料“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了,A正确;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在西欧扩展,故与材料“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无关,B错误

    15、;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奴隶贸易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罪恶表现之一,C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是新航路开辟后,D与题意不符。12.在中世纪欧洲人们习惯用拉丁语写作。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如薄伽丘用意大利语方言写作十日谈,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受到大家欢迎。 这一现象强化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进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A. B. | C. D. 【答案】B【详解】据材料“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如薄伽丘用意大利语方言写作十日谈,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受到大家欢迎。”

    16、可知,中世纪欧洲受基督教统治,拉丁语是罗马天主教的公用语;而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者“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体现了人们要求摆脱天主教的控制,说法错误;材料“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可知,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正确;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就是要打破天主教的权威,而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者“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体现了人们要求摆脱天主教的控制,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进,正确;据所学可知,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都代表了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正确;选B;A、C、D错误。13.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东

    17、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的地方风情,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A. 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B. 反映殖民扩张给荷兰带来的财富C. 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 D. 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答案】B【详解】据材料“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的荷兰是“海上的马车夫”,在世界贸易居于垄断

    18、地位,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并给荷兰带来的巨额财富,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约翰内斯维米东创作的油画是当时现实的反映,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明显体现印象派风格,即注意“光”和“色”,C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D错误。14.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 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 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C. 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 D. 议

    19、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答案】C【详解】据材料可知,詹姆士一世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当选无效,遭到下院议员的强烈抗议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这体现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贵族”的问题,A与题意无关;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1689年,B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但没有体现“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D说法与题意无关。15.下图为美国文明史的部分目录,依据内容推断,横线空白处应填写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独立宣言 C. 大陆会议的召开 D. 联邦宪法【答案】D【详解】据所学可知,独立后

    20、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制”,中央政府没有强大的权力,为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颁布了1787年宪法,D正确;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于1773年,A与问题不符;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B错误;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是1774年,C与材料时间不符。16.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肯定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这表明法国民法典A. 以法律方式维护了法国革命的成果 B. 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C. 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D.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答案】A【详解】据材料“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肯定农民和资产阶

    21、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维护了法国革命的成果,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B错误;据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规定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废除封建特权,摆脱教会控制,以及人身自由、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原则,与拿破仑军事独裁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法国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1875年宪法,D与题意无关。【点睛】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意义:1.法典规定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废除封建特权,摆脱教会控制,以及人身

    22、自由、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原则;2.法典排除封建法规,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这些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3.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法典,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树立了典范。17.1832年英国选民由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山由5%提高到8%。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 B.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 英国的民众获得了普选权 D. 议会改革取消贵族特权【答案】B【详解】据材料“1832年英国选民由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山由5%提高到8%”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832年议

    23、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选举权和参政权,因此1832年英国选民由51万增加到81万,B正确;材料与两党轮流执政无关,A错误;英国的民众获得了普选权是20世纪初,C与材料不符;D违背史实。18.下图为近代法国政局演变示意图。对示意图内容解释准确的是A. 攻古巴士底狱发生在时期 B. 阶段已经完成工业革命C. 普法战争造成了的建立 D. 巴黎公社爆发于时期【答案】D【详解】巴黎公社爆发于1871年,而法兰西第二帝国于1870年结束后,法国就宣布为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D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1792年建立的,而攻占巴士底狱发生于1789年,故A错误;法兰西第一帝国是

    24、1804年-1814年,而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叶,B错误;法兰西第二帝国是1852年-1870年,普法战争发生于1870年,由于普法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巴黎起义, 结束了法兰西第二帝国,C错误。19.“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与这句话内涵一致的是A.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B. “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C. “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D. “使每个工人、农民和私有主都能

    25、凭劳动和财产收益过安适的生活”【答案】C【详解】据材料“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及“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A、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而未涉及“使每个工人、农民和私有主都能凭劳动和财产收益过安适的生活”,D错误。20.19世纪,未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是利用国家杠杆大力推动国内经济

    26、发展,从而跻身列强之林的国家是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日本【答案】D【详解】据材料“19世纪,未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是利用国家杠杆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在工业革命中政府起了主导和示范作用,D符合题意;英、法、美都经历了完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在19世纪末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A、B、C与题意不符。21.下图为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宽度与资本输出的数量相对应,时间截止到1914年前)。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A. 资本输出缩小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 B. 欧洲资本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发达

    27、地区C. 资本输出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 D. 资本输出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答案】C【详解】据材料“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可知,西欧资本输出地区主要是非洲、亚洲、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本的输出一方面促进了资本输入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欧洲资本输出也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欧洲经济实力大为增强,C正确;A错误;据图表所知,欧洲资本流入的有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故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资本输出加强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D说法错误。22.英国学者斯宾塞(1820- 1903)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运作,实质上是在生存

    28、与竞争压力下的自然结果,是人类不断调节自然的过程,社会进化必将通向文明。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的人都应当主动去调节环境。 能更好地调节环境的人类社会,比不能主动适应的人类社会更易于存续和发展。下列著作中 的观点与斯宾塞类似的是A. 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C. 物种起源 D.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答案】C【详解】据材料“实质上是在生存与竞争压力下的自然结果,是人类不断调节自然的过程,社会进化必将通向文明。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的人都应当主动去调节环境。”可知,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运作,社会进化必将通向文明,这符合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强调的生物进化论

    29、观点,故C正确;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观点,与材料不符,A、B均不符题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著作,代表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D错误。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6分)2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移,这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都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简述材料一的

    30、主要内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揭开放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序幕。当代中国研究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答案】(1)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材转向城市;由城市领导乡村;应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历史背景: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结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 。(2)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主义思想路线;

    31、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又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详解】(1)主要内容:据材料“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可知,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据材料“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可知,由城市领导乡村;据材料“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可知,应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历史背景:本问结合所学可从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结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等角度回答 。(2)主要内容: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可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注意事项

    本文(解析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